论国有资产授权的企业集团“两权”关系_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两权”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资产论文,企业集团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在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的,其实质是改变原有国有企业集团的经营模式,通过政府授权确立和理顺企业集团内集团公司和其它成员企业间的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由物化管理到价值管理的转变,达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状况的总结,通过对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贵航集团)国有资产经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企业集团内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中的两权关系问题,对在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解决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的合理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简况

从世界范围看,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这一问题中,如何从保障所有权、落实经营权的角度确立两者内涵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限划不清楚,企业要么效益低下,要么国有资产得不到合理控制。我国经过近10年的争论,现提出了将国家所有权分立为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国家只对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行使终极所有权,而企业则对构成企业法人的全部财产行使经营意义上的权利。从法律上看,这种提法保护了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而国家作为所有者不直接拥有企业法人财产,只能依据产权关系,对投入的资本及其权益进行管理。

2.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这方面国外研究得比较多,有主张国家经营的,有完全租赁经营的,有独立法人经营的,有按系统工程形式承包的,有控股经营的,还有包含私有化混合经营的,等等。这诸多经营方式中,H.K.Radice总结出适用于所有权资产经营的经理管理控制和所有权控制两种管理方式。通过经验研究提出:经理管理控制能够得到快的增长率,所有权控制能够获得高额利润。

二、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面临的其它问题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个新事物。从贵航集团的调查来看,现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1.集团内部企业法人界限及法人利益协调问题。贵航集团目前存在着两级法人体制,核心企业为一级法人,代表国家行使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所有权;所属紧密层企业又为一级法人,依法具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实指国有资产)。由于集团内紧密层企业生产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亏损,盈利非常好的企业需要扩大再生产,但由于国有资产力量不足,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或扩大不到应达到的程度,影响其效益进一步提高;而亏损企业国有资产闲置得不到利用,因此造成资产闲置浪费。核心企业能否调整集团内企业的国有资产,依据什么调整,怎样调整才能协调好两级、三位法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当前核心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2.集团产品结构调整问题。在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多是通过技术改造的途径来实现的。而现在集团内技术改造操作上是由下至上组织实施的。下面报计划,政府批资金。这种操作方式,不利于形成民品的规模经济,造成了集团技改资金筹措利用无力。客观上,贵航集团民品技术改造按这种方式操作,形成了目前每个工厂都有民品,集团整体却没有民品,每项民品由1至2个工厂生产,只能形成中小民品生产规模、中低档民用产品的状况。这种技改投资方式,把贵航集团肢解成以厂为单位的许多小块,限制了集团整体力量的发挥。可否找到一种调整机制,能够引导资金投向,作到有重点的投资,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这是核心企业面临的第二大难题。

三、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产权基础

国有资产产权是国有资产及产权两概念的结合。而产权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论述,表现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虽然存在着表述差异,对于产权基本内容的认识是一致的:产权的实质是利得权,也就是说产权代表了主体对客体的占有、支配、收益及处分的权力。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产管理应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目的是为了落实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对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两权分离是企业内部所有权结构关系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经济效情况怎样,从生产关系来考察,企业总是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集合,所不同的只是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机制。两权分离首先是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意味着资产所有权已不再成为执行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权的必备前提,因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资产所有权的经营者。但是,这种分离并不是对企业所有权(无论是法律意义上的还是经济意义上的)与经营权的绝对分离,而是实现二者之间有机结合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更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一种企业资产所有权实现方式。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两权分离并不是对企业资产所有权约束的否定,而是通过企业资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如从独资企业转为股份企业),使原来以集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资本家本人一身为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发展成为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分工协作为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此时,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将表现为如下面所示的三个基本决策层次,其作用与职能的基本特征如下:

所有权(所有者)

——制定企业章程——长期眼光

——任免董事会成员——主要目标

——批准年度报表——抓总、超然、远距离监督企业实绩

战略决策(董事会)

——提供战略指导——长、中期眼光

——控制实绩——具体战略和业务目标

——任免、指导和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根据战略目标和业务指标对实绩进行近距离定期监督

经营活动(企业管理层)

——根据既定目标发展和管理企业——中、短期眼光

——制定各种战略、计划和方案

——管理资源

——具体日常决策和对业务实绩的控制

准确地说,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有资产所有者对企业的制约,是为了形成一种更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国有企业利益的新型所有权约束机制。“两权分离”的实质是在使两权适当分离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结合”,既增强企业活力,又使企业活而有序,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合理制衡机制。否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统一性的一面是不妥的。

2.产权关系

从法律角度看,产权是财产的法权形态,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主体对物质财富排它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资产原始产权,即资产所有权。资产所有者凭借资产所有权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反映为隶属关系);二是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者(企业法人代表)根据资产所有者的授予和委托由其对经营管理的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及依法处分的权力。

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二者关系为:

(1)主从关系。法人财产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的。 出资方为原始产权主体,受资方为法人产权主体。法人产权以法人的形成为前提,财产所有权在性质上处于先导地位。由于原始产权的增减、转移对法人产权具有决定意义,而法人产权的扩大或缩减归根到底会影响原始产权,所以客观上原始产权与法人财产权利益共享。

我国国有企业过去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成为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从法人财产权的变化过程上看,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资产经营权,权力来自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将这种权力授予经营者。所以,经营者在经营资产的过程中,应根据资产经营的目标,在所有者的监督下,确定经营策略。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程度也随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变化。

(2)转换关系。产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使商品交换的双方成为不同所有者的对立,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就会自然交由双方企业法人来行使。财产所有权人由于不直接参与交换活动,它的权力也必须要由经营者行使,权力的转移是必然的。

四、集团内国有资产优化配置需要法人财产权的客体或服务主体变更

当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强调法人财产权,强调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相应权力。根据企业经营内容不同,“四项权力”可进行不同的组合。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构成企业经营权;占有、使用和收益构成承包经营权;占有和使用构成使用权。但是当法人企业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其经营的资产享有相应的权力时,国有资产固化现象出现了。例如,某企业即使效益不好,发生亏损,企业人员过剩,设备闲置,但如企业不愿向外界流出资产,任何人不能在企业破产前干涉其法人财产;同样,盈利企业,当企业需要投资扩大再生产时,由于企业具有法人财产权,企业有权不利用集团内其它企业的闲置资产,而重新购置设备。

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效益不可能是常量,时好时坏的事是常有发生的。所以对企业已有的国有资产来说,即使国家把它分配到各个企业法人手中,也不应“一次分配定终身”,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也不应是常量,应随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流动。低效益企业的存量资产向高效益企业配置,企业国有资产存量应是可变数(或服务对象改变),即建立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与国有资产存量配置的对应关系。从上述国有资产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论述上看,确立这种对应关系是可行的,尤其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更有实现条件。

今天,对于处于企业集团核心地位并代表国家经营集团内国有资产的核心企业来说,它不是一个仓库保管员,机械地、被动地看管集团内的国有资产。由于集团内的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经营效益不一致,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核心企业有责任促使国有资产从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流动。若国有资产不能流动或由于原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而不能流动,这样就又造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因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客体或服务主体应是变化的。然而这种操作应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部由核心企业根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所对应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期间后实行,使原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或服务主体全部或部分变更,变更的多少根据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比较和企业内部情况决定。

五、企业集团产权控制机制

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由与交易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内容可由如下两个基本原则构成:

1.每一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这些原则引导着资源配置。

2.参加者全体及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成员原则。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M[,1],M[,2])表示,其中M[,1]代表自主利益最大化导向,决策是以价格或其它等价变量为主要信息媒介自主作出的。M[,2]代表自主进入或退出主体参加还是不参加市场交易,是由各主体自主作出的,各主体之间完全独立自主。

在组织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01,02)表示,其中01代表以权威为基础引导公共利益增至最大限度的导向,且决策是由等级组织权威以使整体利益增至最大限度为目标而作出的。02代表稳定而连续的内部关系,组织行为由占支配地位的组织所控制。参加组织即意味着成为组织成员全体的组成部分。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机制类型依决策原则、成员原则划分成如下表: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从实质上盾是包含有“组织机制”、“类市场组织机制”和“类组织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群体中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就目前贵航集团来说,已存在“组织机制”、“类组织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以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及企业的兼并过程中无力承受的交易费用,使国有资产在集团的整体上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出现了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资产不足(活干不完);效益差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没活干、资产闲置。因此有必要发展“类市场组织机制”方式。

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有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核心企业具有相关企业兼并一体化取向;但从降低组织费用出发,又有以协议、合同等形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的取向。两种取向的合成决定了核心企业在资产优化机制目的上既不是将所有企业一体化,也不是同所有企业都以协议、合同形式联合进行生产,而是区分出不同层次,以不同产权纽带进行结合。

资源配置机制的类型表

六、企业集团资产优化的内部管理

当企业的资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之后,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分离之前有较大的不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营主要动机是追求企业增长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提出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理想的控制情况是企业既能有一个合适的经营规模,资产所有者又能得到合理的收益。

有效的所有权控制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构成和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方式。过去分散的所有权(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方式会导致控制力削弱,而过于集中的所有权和管理方式会引起经营效率的下降。总结日本和英国的管理经验,结合贵航集团的探索,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管理应采取如下作法:

1.设立集团管理组织、集中管理事业部。

2.通过人事控制、业务控制、资本控制、建立适当的业务考核体系。

3.对于经济效益突出的企业,以经理管理控制为主,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把握企业有一个合适的发展速度。对于经济效益偏差且经营管理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以所有权控制为主,控制的重点在于获得最大利润。

4.对覆盖面大的产品以所有权控制为主。

七、结束语

企业集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家把它作为国家队,看作是国力的标志,对它寄于厚望并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国外看,企业集团已有一段发展历史,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结合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路子,大家都在探索。但是在探索中,有两点应牢牢把握住的:一是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集团的管理。也即当企业管理不适应于生产发展时,应对企业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使二者协调一致。二是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指示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企业管理当前迫切要做的工作是迅速找出一些改革管理的控制方法。

标签:;  ;  ;  ;  ;  ;  ;  ;  ;  

论国有资产授权的企业集团“两权”关系_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