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线经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从二线经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从两线运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浅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粮食流通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粮食实行两线运行机制已经两年,到目前为止,全国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市场平稳,人心安定。不少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为控制粮食价格指数,在政策性业务中,对城镇居民实行“普供”(凭证、限价、限量供应),“特供”(对军队、大中专在校生、低收入居民、社会优抚对象、两劳人员的粮食供应)。由于供应面较广,数量大,价格低,再次产生粮食购销较大差价。

1996年六、七月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按国务院统一部署,对粮食收购和销售价格进行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向市场经济又靠拢了一大步,势必相应产生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情况,对粮食的购销调存加等各环节,各个企业引起较大的连锁反映。今后,粮食流通体制向何处去?这是广大粮食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两线运行是改革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

说到两线运行,人们自然联想到1992~1994年间在全国各省、市、区陆续推行的“三放开”的购销体制,同时又绕不过对“三放开”的功过是非的评论。

对“三放开”购销体制应该如何给予正确评价呢?一种观点认为,是折腾了一阵子,以失败而告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次大胆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功不可没。笔者认为,尽管“三放开”在一些人的骂声中被两线运行所代替,但它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完全正确的。经过两年的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教训。其经验和教训主要有四条:其一,全国各省、市、区一哄而起,违背了国务院的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的指示,操之过急,其二,粮食走向市场,必须有相当的粮食商品作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到目前为止,粮食商品同过去比有所缓解,全国粮食供求总量有缺口,地区间和粮食品种结构都不平衡,物质基础仍不具备,因此,“三放开”条件尚未成熟;其三,对粮食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认识不足,有所忽视;其四,在国务院没有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的情况下,粮价引起较大波动,各地又相继封闭市场,造成流通不畅,中央宏观管理一度失控。因此,在粮价波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两线运行符合实际,顺应历史,合乎民意。但从未来粮食体制改革长远观点看,两线运行也只是改革的一个新阶段、新的起点。新的情况下,应结合各地粮食企业的实际,不断加以补充完善,逐步创造条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迈进。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切实做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粮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要有一个循序渐进,平稳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脚踏实地的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正确的认识农业和粮食的基础地位和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经济越发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大,对农业依赖程度越高”。(引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此,建国以来,中央一贯把农业放在重要基础位置。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是发展粮食生产,以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此,粮食做为特殊商品,在中国必须强调其特殊性,对农业,对粮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粮食的重要性、特殊性主要在于:

1.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1%,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人均只有1.67亩,等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95年农业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4650万公斤,人均占有384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人均减少10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计划要达到5000万公斤,13亿人口,人均粮食占有385公斤,比1995年人均只增加1公斤,仍低于世界人均占有415公斤的水平。可见,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我国粮食供求总量仍有缺口,粮食仍将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2.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料。中国自古以粮食为生。近几年来,人民生活逐年提高,食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餐桌上的主食、付食,二分天下各为其一。而付食中的肉、禽、蛋、奶,无一不是以几倍的粮食转化而来的。所以,粮食的消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将日趋增长。

3.粮食历来都是重要的备战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今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国际政治斗争十分尖锐,经济斗争日益剧烈,粮食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我国面积大,南北纬度大,年年有灾荒,因此,粮食是备战、备荒必备之物。

4.粮食是农业的主产品。首先是产出周期长,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社会化程度低,九亿农民搞饭吃,其次我国水资源缺乏,可灌溉土地面积只占可耕地总面积的40%;自然条件差,灾情多,造成农民粮食自食率高,占70%;商品率低,只占30%;粮食生产成本高,风险性大。因此,至今“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扭转。

中国的国情、粮情决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粮食在我国的特殊性。对此应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加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经过30—50年的艰苦奋斗,使我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和粮食大国。

(二)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逐步理顺粮食价格。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循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髓和灵魂就是粮食价格要符合价值规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定购粮价过低,购销价格倒挂,多价并存的弊端,有利于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缩小工农产品长期存在的“剪刀差”;有利于解决粮食的合理消费,用经济手段减少对粮食的浪费。理顺粮食价格同粮食走向市场要相辅相成同步进行,在过渡时期,要服从中央统一决策,不能各行其事。

(三)强化国家对粮食经济的宏观调控。

强化国家对粮食经济的宏观调控,这里有一个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义和如何强化宏观调控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做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是以计划为指导的市场。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生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据此,我们可以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做出一个完整的释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新的经济体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我们就可以在两线运行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理直气壮地以粮食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同时强化国家对粮食的计划性和宏观调控。

强化粮食的宏观调控,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掌握粮食供求总量的相对平衡,有计划地搞好定购,抓好市场收购,安排落实一定数量的进口;二是掌握充足的储备和有效地控制储备粮的调拨使用,协调地区间和品种结构的相对平衡;三是掌握批发,特别是小麦、稻谷、玉米和主产区大豆等主要品种的批发;四是尽快制定符合我国粮食经济实际,便于操作的粮食法规,明确我国粮食产供销进出口等管理的大政方针和价格政策等。我国粮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会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粮情,不断地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深入地探索。粮食市场经济要体现中国的特色,在具备雄厚的粮食商品物质基础上,稳步过渡,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四)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建国以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国后的四十多年的实践和国内几次大的战备、灾荒及市场波动一再证明:只有国有粮食企业才能担负起保证粮食供给,平抑粮食价格,稳定粮食市场,维护社会政治安定的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粮食部门将继续发挥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稳定粮价,安定大局的政府职能。因此必须保持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必须保证粮食部门在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批发、粮食加工、粮食供应的总量控制在70—80%。只有国家手里有粮,才能遇事不慌,才能有效地发挥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作用。

(五)发展连锁经营,改善供应办法。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零售企业实行便民连锁经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此,在经营管理上,要在现有国营定点粮店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化零售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把大量分散的粮食网点联合起来,推进粮食流通调整,在经营规模、管理方法、店容店貌、服务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一场大的变革,进一步发挥国有粮店,店群关系牢固,信誉率高,经营已具规模,布局合理,多种经营便民利民,价格合理等优势。坚持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等为主要内容的几个统一,使粮食零售商业走出一条实现联合,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统一管理,强化经营的新路。根据全国各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粮食连锁经营情况,如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地,由于起点高、设备新、规模大,连锁经营同跨行业多种经营,商品全部上架,实行计算机等现代商业相结合。在网点改造、门店装修、设施购置上都需要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因此,粮食实现连锁经营要做为一件大事纳入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商业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之中。根据地方财务和粮食部门的实际,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名不符实作表面文章。

此外,粮食部门的机构改革应同两线运行和粮食的特殊性相适应。内蒙古近几年,盟市一级的机构改革,有的撤局以企代政改为集团公司,有的改为流通委,有的叫管理处,有的叫管理局、粮食局等形式,由于脱离实际,给粮食工作带来一些损失。根据对比鉴别和实际情况来看,盟市、旗县两级实行对内组织一套人马,对外挂粮食局和集团总公司两块牌子,同两线运行相适应,履行政企两项职能较为适宜。鉴于近几年,厂、库、零售商业在商品购销业务中,内部相互争市场、争原料,竞争激烈。而且粮库建工厂,工厂建仓库、建粮站,零售商业又建加工厂等重复建设严重,大量浪费资金,因此盟市级集团公司组建后,可以对二级企业进行重组试点。按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将加工、仓储、零售企业按区域,组建综合性粮食公司,以利于优势互补,发挥整体规模效益。

另外,要继续抓好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保持人口的有计划的合理增长。

再是,要发扬我国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这几年,宣传报道偏重宣传农业近几年丰收一面,缺乏基本国情、粮情教育。对粮食紧张平衡的状况鲜为人知,使不少人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我国农业年年大丰收,粮食已经过关了。因此在饭店、食堂、校园、幼儿院等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舆论导向应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国情、粮情的全面教育,大力提倡节约用粮,形成反对浪费粮食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我国粮食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首创,困难重重,路途艰险是意料之中。因此,必须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粮情出发,尊重实践,善于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稳步前进,最终把粮食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把粮食商品纳入国际大市场、大流通之中。

标签:;  ;  ;  ;  ;  ;  ;  

从二线经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