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教育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词汇恐怕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减负”莫属,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减负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所以如何减负是关键。人们一谈到减负,就会说取消高考问题就能解决,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高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当然需要不断改革,尤其使命题更科学。笔者认为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产生,或者换句话说,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减负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师要能够理解什么是数学教学,能够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只有理解什么是数学教学,把握住新课程标准,才能知道怎样做让学生减负,才不会一味地让学生做题目,去搞题海战术。
二、教师要能够增强课堂的利用效率
增强课堂的利用效率是学生减负的关键。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在课后才能真正得到减负。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能利用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2.要利用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它借助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学到提问题的本领。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与技巧,或问题有多种解法,或问题能够推广各种情形,或问题来自学生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中。
(2)要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步步释疑,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而超前引路,也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越俎代庖。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量找出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三、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数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室里除了自己以外学生并未学懂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论如何,减负并不是说让学生少学、少做,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去学习、能够正确地学习。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论文作者:马铃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过程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