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_普通高中论文

高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_普通高中论文

高级中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教育改革论文,高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逐步实施,随着本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逐年推进,在中国这个独生子女率与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值都极高的国家里,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社会需要,开始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政府的面前。在今后的几年内,这种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虽然它不一定完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但作为社会心理需要,会给地方政府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甚至会迫使政府仓促做出普及高中教育的决定。因此,必须及早统一认识,正确决策,科学、健康地发展高级中等教育,以促进我国国民全面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地区与行业之间,从基础设施条件,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到收入水平、生活质量,都存在较大差别,且很难在短期时间内消除。所以,在努力创造条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子女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的同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宜采取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策略,而应实行有偿教育,采用依据高级中等学校的不同门类有区别地收取教育补偿金的办法。

之所以提出上述建议,首先是基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即使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国民产值的水平仍然很低,所以国家无力承担让每个公民子女都受满12年教育的义务。只有在国家投入大部分办学经费、公民个人自愿投入部分办学经费的条件下,才能延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这部分“自愿投入”的公民,或者是先富起来的人群,或者是自愿降低其它个人需要、靠节衣缩食积蓄教育基金的人群。这种公民个人投入是自愿选择的,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有导向性,因而同样可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可以为高中阶段教育建立更广泛的资金渠道。当然为了保证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的成长,在实行高中阶段有偿教育的同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让一切真正有发展前途的人,能够人尽其才,尽可能地获得深造机会。第二,由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收益差别,而从总体上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会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生产生活急缺的仍将是大量初中级人才,因此不宜盲目提倡追求高学历。必须注意用考试的、管理的、经济的等多种杠杆去调节人才流向。就公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学好专业,拿高学历,去好地方、好单位……;对社会而言,则必须是百业俱、行行处处都有接班人与建设者才行。实行有区别的收费制度,恰是调节人才结构的手段之一。第三,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少年,不论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素质,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常识、修养、才能以及意志等精神品质与身体发育程度,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也开始形成了不同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以及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想。所以,他们应该开始学习选择。义务教育强调平等,从本质上说是分流教育,应该在根本方向(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一致的前提下,强调区别,强调把能力倾向、发展方向不同的人送到适合于其本人发展而又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去,让每个受教育者各得其所。划一的高中教育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选择,只有增加高中阶段教育的门类,才有可能为全体少年提供成才的机会。

2 既然从本质上说,高中阶段教育是分流教育,那末这种分流就必须尽量分得合理,分得于社会于个人都有利。具体说来,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即实现“人尽其才”;二是有利于保障未来公民的合法权利,从制度上让每个人都有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三要有利于社会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促使社会主义中国兴旺发达,人们都能乐其业、美其俗,热爱自己的工作。为此,考虑到经济起飞阶段社会发展快、变化力度大,考虑到十五六岁的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与不稳定性,在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除了应加强指导,帮助初中毕业生尽可能做好人生第一次选择外,还必须允许已做出选择的高中学生重新选择,要建立起不同门类的高级中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承认学分、相互允许转学的机制。

因此,要重新研究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与任务,规划高中阶段教育的门类与专业设置。在现存的普通高中(包括国家教委最近提出的四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学校的分类与课程的设置,并理顺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课的设置上,要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出发,在基本文化课的基本要求上(请注意,这里与下面所言都是基本的,也是最核心、最必要的,否则后患无穷),强调趋同,强调规范一致、共同达标,而且各类高中学校,都应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教育。至于各类学校的专业课题,也应该从科技现代化需要的角度,从经济发展要求劳动者具有转换岗位能力的角度考虑,强调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在技术类的学校之间,在普通高中与技术类学校之间,促进此类课程的接近与统一(例如,计算机课,基础性的金工、木工、电工课等)。只有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有接近之处,不同门类学校之间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承认全部或部分学分,才有可能达成相互转学。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管理体制上、政策上也要做相应调整。许多国家的中等教育都选择了综合高中的模式,其教育行政部门把中等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阶段统筹规划管理,这是有道理的,也有实际需要。我国目前对中等教育实行部门负责,分散管理,不但重复建设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而且不同门类学校之间互不往来,缺乏协调,不利于人才合理分流与建立再选择机制。应该创造条件,尽早统一领导体制。只有领导体制统一了,真正把所有门类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纳入统一发展规划了,其间的政策、管理办法、学制、课程等方面的矛盾才会逐渐得到解决。为了促进此项改革,可以在各类学校领属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先从改革会考制度入手,调整会考及升学考试政策。调整会考政策包括:调整会考科目,减少必考科目,设置选考科目,实行“必考+选考”制度;扩大会考对象,使所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生都可自愿参加;调整会考功能,使之逐渐成为国家高级中等教育文凭考试,学生获此资格,除了可以作为一定学历证明、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以外,也能证明其在一定条件下升入大学等等。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文凭管住了,办学及入学就可以适当放开,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有利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步伐。调整升学政策,就是说改变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外一般不准其它门类高级中等学校毕业生考大学的规定,准许一切获得会考证书的学生报考大学。这也是建立再选择机制,是于社会于个人都有激励作用与实际利益的事。当然,这又要相应调整中专等类学校的管理政策,例如改变农业人口升学转户口以及包分配的政策等。

3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然是成长中的选择主体,是正在继续学习(这种学习包括知识能力的准备与身心的准备)的选择者,所以,管理高中阶段教育,一个非常突出的要求是要更加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

我国教育的最大优越性,是党和国家为我们明确规定了教育方针,向每个受教育者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从而保证一代人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受社会与个人条件的限制,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诸多要求在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实际达成度与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既不是一个人各方面的“齐头并进”,也不是所有人的“齐步走”、“一刀切”。所以,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要鼓励每个受教育者发展个性和特长。

上述认识,虽然并无新意,然而在实际的学校管理尤其是高中管理中却很难落实。实行多年的全国统一的选拔性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以及“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病,把学校和学生紧紧地捆在“一分之差定终身”的竞争战车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虽然我们每年有上百万升学竞争的“成功者”,其中也不乏人才,却同时让更多同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成功者”)或变成平均发展的庸才,或变成只知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乃至变成在压力下苦苦挣扎逐渐失去朝气、失去自信的失败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高级中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前提,如果一切都原封不动地按现行模式那样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则会带来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心态考虑,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在近期内很难取消(当然,是不是必须维持全国统一考试,恐怕大有商量余地)。但是,为了减少这种过于划一的录取标准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应该大力推进高校招生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探索多种改革方案。例如试行部分学校(或系、科)自主招生,由中学依据限定条件、名额,推荐优质学生报考;也可以适当扩大保送试点,并实行保送生试读制度,以建立反馈调控机制,强化保送方与被保送人的责任意识;还可以试行少数地方大学对走读生宽进严出和学分制的办法(面授加函授。申请读此类学校的学生可免入学考试,但会考成绩要达到规定等第例如要求几科优或良,修业年限要稍长,然后参加严格的大学学科考试,凡在限定年限达不到规定学分者将被取消学籍)。凡此种种办法,一方面可为高校招生改革探索道路,有利于打破一统模式,为各类人才开辟接受教育与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高中改革松绑,缓解中学师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当然,这些试点都有风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但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有“大胆试、大胆闯”的精神,一方面大力进行各种改革试验,一方面适当扩大地方对高教的管理权限。在高校招生改革问题上,权力部门偏于保守,顾虑太多,似乎是多年来此项改革始终缺乏突破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盲目地跟着高考指挥棒转,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学要求过于求深,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个性特长的发展。一些学校、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从高一年级起即力图按高考要求授课,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与考试,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受训者。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可能提高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往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的主动性,其消极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升学竞争失败者的消极作用,无论怎么说都是过于沉重了。一切关注民族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都要不受短期效应的诱惑,都要有向国家民族前途负责的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学会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要指导他们通过自学拓宽知识视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兴趣特长;要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索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这些要求对教学双方都是挑战,都有一定风险,所以除应辅之以高考改革等条件外,也需要社会及家长的理解支持。当前尤其需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的力度,应该破除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应该倡导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改革我国的高中教育,还应该大力提倡尊重青年人的选择权力,让年轻人学会生活,学会自己生活,学会自己创造新生活。

为了逐步建构高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实行“降低起点、夯实基础、让学生主动成长”的策略。这些年来,由于一次性统考的社会功能过强,中小学生虽做了不少习题,但实际的思考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与全面修养水平并未同步提高,“高分低能”几乎成了中国教育的痼疾。特别是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后,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课程要求有所降低,而高中教学大纲调整力度不足,加上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以及为高考复习赶进度的需要,“课时不够”成了所有高中教师的共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压缩饼干式的教学,盲目攀比进度、难度的教学,大量增加课时剥夺师生休息权力的血汗教学等等,成为高中教学中相当普遍的偏向。当教育管理者用分解升学指标的办法来管理教育,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分配奖金之后,上述偏向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强烈。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主动承担社会压力,要下决心,哪怕是影响一点升学率,影响一点分数,也要保证教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起点降低,进度放慢,尽管在初期会影响考试成绩,然而只要学生基础夯实了,信心增强了,最终的效果往往会比赶进度好得多。而盲目赶进度等加重负担的教学方式,即使对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不利影响,例如会损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会滋长一些人的虚荣心,会诱使一些人过于谨小慎微、过分计较分数得失等等。人们都懂得对植物不能拔苗助长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在儿童少年身上重复同类错误而不以为怪,这实在是中国社会教育观念的严重误区。多年来我们重视学习在积累知识方面的作用,却往往忽视学习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重视以知识为人的发展基础,却往往忽视发展其身心品质。应该说,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忽视”已经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已到了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是高级中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条件来确定个人的学习重点与发展方向,又是这些接近成熟的学习者实现主体地位的基本标志,我以为这就是高级中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已经引起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考虑到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及深化改革的需要,在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中,我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把握队伍建设的方向,明确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在小学生心中,最好的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老师;在初中生心中,最好的教师是人品好的老师,是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们的老师;而一个高中学生关注的是教师的学识水平、文化修养,是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样说并不是其它方面的要求不重要,只是说提到的这些方面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最具吸引力而已)。因此,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提高教师的全面文化修养与专业知识能力水平上下功夫,不但要鼓励教师成为本学科的教学专家,熟悉中学学科大纲与教材,而且要鼓励高中教师了解高一级学校的教学情况,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高新科技进展,以便高屋建地、从较高的学术层次上把握高中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高中教师不仅能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会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规律,激发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兴趣与决心。从这个角度说,高中教学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应该为大纲所限制。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指导那些对该学科确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更活一点。这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做起来很难,但这是培养尖子人才、全面提高高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方面。为此,要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鼓励教师加强与大专院校教师及科研、科普工作者的联系,乃至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当前,由于高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育管理部门往往不太敢支持中学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深造。其实不要怕教师“不务正业”,不要怕确有造诣的中学教师“跳槽”到高层教学科研机构去,因为大家都“取法乎上”,即使有部分优秀者离开了中学岗位,也会带来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是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为教师创造能够主动工作的条件。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不合格的教师成为合格的教师,让合格的教师创造性地工作。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管得太多,限制得太死,且往往与各种奖罚条例配套,学校教师几乎变成种种统考统测或教学指导书练习册中的提线木偶,不准越雷池一步,这怎么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呢?又怎么能让教师创造性地劳动呢?所以,要限制这类复习资料在学校里的应用,要取消或大大减少统测统考。首先由管理者给教师松绑,教师才能给学生松绑,才会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功的教师,不仅不应该用别人的(哪怕是权威的)现成教案来应付自己的学生,而且应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提供选择机会,提出切合学生个人实际的建议。一位英国教育专家认为,当教师自己编写或重组教材时,其教学效果最好。受各种条件限制,我们不能要求每位中学教师都自编教材,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育技术以及复习考核方式等方面,给一线教师更大的权力,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管理方式,严格制止仅凭学生成绩奖罚教师的错误做法,才会真正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这是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然,各地各校情况不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的要求也会有很大区别。上述两点建议,针对的既是当前高中教学管理中比较普遍的偏向问题,又是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标签:;  

高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