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差距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的经济差距是一个很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等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分析了地区差距存在的原因;指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地区差距
解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每个地区与自己过去相比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内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指导方针,积极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地区差距,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差距 努力发展自身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3年—1990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4%,其中农业总产值4.2%,工业总产值11.6%[①];1979—1994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3%,其中,农业总产值6%,工业总产值11.8%[②];1990年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人均收入达546元[③],现在绝大多数民族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人已经过上了较富裕的日子。但是,与内地、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1979—1994年,我国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9%和6.2%,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只有11.8%和6%;1993年我国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浙江省12443元,广东省4938元,江苏省4368元,而民族自治地方如内蒙古只有2382元,广西只有2031元,西藏1642元,新疆2980元;199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全国为1220.98元,江苏省1831.53元,浙江省2224.64元,而民族自治地方如内蒙古只有969.91元,广西1107.02元,新疆、宁夏、西藏分别为946.82元、866.91、975.95元[④],其它自治地方还更低。这些差距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在当前的集中反映,差距的存在和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从外因来看,内地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而民族地区则较差。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势海拔一般较高,山多平原少,气候多样,自然灾害不少,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并且许多少数民族在解放前长期停滞在资本主义以前的落后状态。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跨过了一个或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虽然经济建设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数小、起点低、基础设施条件和基础产业落后,资金、技术、人材严重不足,资源开发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迟缓,财政收入低,有的县还不能自给,城乡收入特别是农村收入较低,经济发展十分滞后,且不平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更为缓慢。改革、开放、搞活的国策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部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国家对东部地区政策支持的同时,对民族地区在过去扶持的基础上仍继续制定了不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促进其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同,地区差距仍较大。从内因来看,内地和沿海等较发达地区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其中外部因素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他们具有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地区主要是靠自身努力,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的结果。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过:“社会发展的原因,不是靠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而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发展”。“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民族地区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封闭意识、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影响较深,内在动力不很足,利用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当地优势资源条件和有利因素不够,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因此,民族地区必须要积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改变传统的观念和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克服“唯条件论”和等、靠、要的消极畏难情绪,破除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解放思想,坚定树立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新的观念,才能依靠自力更生,努力发挥积极主动的创业精神,加速自身发展。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较发达地区的支持、帮助,但是如果过份强调或单靠国家的扶持和较发达地区的支援,不努力发挥自己的内在动力作用,只靠外因,显然,经济发展差距是难以缩小的。只有正确认识差距,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开发广大干群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才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深挖开发潜力,使内因作用和外因作用结合起来,努力发展自身,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
虽然民族地区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步伐,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历史位置,经济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但是更应该看到民族地区有许多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有力因素,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和广阔的前景。第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盛产多种多样的农产品;畜牧业生产在全国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五大天然牧场,在民族自治地方,草原面积已占全国75%;森林面积占全国43.9%;水利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5.9%[⑤];煤、铁、石油等地下自然资源品种多样,储量丰富,现已查明的或开采的就有几十种;还有许多名贵中草药和珍禽异兽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能源、生物、矿藏等资源优势种类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第二,有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和优惠政策。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和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建设,每年给民族地区财政补贴,还设立了若干专项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还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还采取减轻负担、优惠投资、智力投资、扶贫包干等特殊措施,并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温饱基金。同时政府还组织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已将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列为我国十年规划和“九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建议》中关于“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方针和“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五条措施等都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第三,解放后民族地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建国以来,国家投资建立了不少的国营企业,特别是兴建了许多现代工业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已发展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基础都为民族地区进一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决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国家和较发达地区的帮助下,努力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扩大开放意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意识,积极为加速经济发展,改革落后面貌创造有利条件。第四,大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和科技人员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宝贵“财富”。为了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国家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从各种院、校,大力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本地区的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这些民族干部都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骨干力量。第五,有沿海及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指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联合与协作,能取长补短,资源互补,交流经验,联合开发资源,发展产业,能使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内地、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结合起来,为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国家从政策到资金的扶持、本地的优势资源及开发潜力和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干部、科技人才及发达地区的支持、协作等这些已形成了加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度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因此,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步伐。
加速自身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民族地区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精神,抓住机遇,除尽量争取国家和较发达地区的扶持和帮助外,应主要依靠自身,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自身发展。
1.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作好经济发展规划。民族地区应把党中央的政策和总体要求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条件、内在的潜力及人力因素,制定出一个和内地、沿海发达地区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发展战略规划,使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制订规划,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作指导。要牢固树立促进经济上新台阶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规划的根本依据。同时,还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和国家产业政策及本系统上层发展战略与本地区的地理自然特点和条件,认真分析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及近期与远期的发展重点,选择好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调节经济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
2.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的体制改革。要动员和依靠各族人民冲破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封闭状态,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认真转变观念,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全国保持整体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从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和条件出发,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逐步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加速对农村牧区、城市企业、计划、金融、财政、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时,要在保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团结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发挥资源优势,加速资源开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条件,各自选准产业发展和开发的突破口,力争经济有突破性的进一步发展,要把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妥善结合起来,逐步改革其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首先,要切实抓好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开发基础和环境;其次,要合理安排资源项目和配置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加工业、拳头产品以及一些与内地、沿海互补的产业和龙头产业,同时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既能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又能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再次,积极发展以利用地区资源为特点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4.加速农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我国“九五”期间“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⑥]的重点任务,必须在民族地区加快农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农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农牧业和农村工作,把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忽视或轻视农牧业的现象;其次,要坚决贯彻党关于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发展生产的方针,积极调整生产结构;第三,在粮食、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第四,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系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要大力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乡村服务功能;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支援和促进农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步伐以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缩小工农、脑力与体力、城乡差别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内地和沿海地区不少农民人均收入中很大部分是来自非农业收入,其中,大部份收入是来自乡镇企业。民族地区生产一般较单一,特别是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乡镇企业少而不发达。因此,要善于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生产有特色的商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门路。
5.在“九五”期间应将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同步进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科技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层次推进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以科技进步促进结构优化、科技管理、规模经济、生产力布局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要加速强化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加强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重视和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才能,同时也要引进和扩大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同时要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大搞智力开发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是生产力,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发展经济必须加速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扫除文盲,加速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和建设,以不断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和技术人才。
6.积极创造良好的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九五”期间国家除政策支持外,还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投资力度,合理确定投资比重和财政支持,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大大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合理使用安排国家投资,并积极争取国家的指导和帮助。国家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时,如果将资金、物质和人力、技术合理配置,成套输入,就更能发挥其综合效益;其次,除争取国家的帮助外,应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千方百计在本地区通过集体、个人、社会等多种渠道积累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第三,积极宣传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少数民族地区联合开发资源和经营产业,发展经济。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民族地区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经常地、深入地进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使民族地区经济能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中飞速向前发展,努力实现祖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注释:
①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④⑤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
③1985—1990年四川民族地区统计历史资料。
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