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动机的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动机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长效性使它成为一项未来事业,有位未来科学家预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留给人类的唯一任务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从事不同程度的创造工作,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只有创造性的发掘和培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才有可能。”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注意保护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动机,就成为一项着眼于未来的系统工程。

创造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来的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而这些新颖、独特、有价值产品的产出首先要求创造者具有一定创造需要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就是创造动机。它激励或驱使创造者完成创造活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是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笔者感悟到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动机的、不应忽视的教育环节,并在近年来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实验与尝试。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实验设计的学术品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高创造的心理体验

在创造活动中,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动机作用,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及观念的心理体验。化学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喜爱,对化学研究成果萌发羡慕,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心理需求,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动机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可能的途径是:

1.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人格魅力

在化学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的莫过于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总是通过光、热、声、量的变化来反映和物质之间的转化。这些实验中,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平淡的;有些是缓和的,有些是激烈的;有些安全,有些危险;有些成功率高,有些易于失败;化学教师在这些实验中均应表现出出色的驾驭能力;使趣味中充满哲理,平淡中表现新奇;和缓的洞察细微,激烈的从容不迫;安全的不失严谨,危险的不乱方寸;简单的绝不潦草,复杂的确保成功。才能确立一个化学教师的优秀人格,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神态、行为语言强化对化学学习的喜爱,淡化对学习和从事化学实验的恐惧和厌烦,从而诱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化学实验中有一些是爆炸型的。象H[,2]、Cl[,2]混合见光实验,在收集时的光线、气温等某些客观条件下混合,有时甚至会在手中炸响,十分危险;有时却用怎样强的光线也无法引发。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反复探索,找到一个当时的条件下成功的实验方法。设想:当教师在课堂上,熟练地收集混合气体,从容地点燃镁条,只听一声巨响,盖在混合气瓶口的塑料片高高飞起时,会创设怎样一种教学气氛,有时同学们会在大惊失色之后,跳起来高喊:“再来一个!”毫无疑问,这里萌动着兴奋、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动机。相反,教师如果在混合气体时战战兢兢,点燃镁条时远远闪开,或是只见镁条燃尽,不见反应引发,就会使学生随之产生畏惧或失望,当然此时的心理体验也将是消极和索然的。

因此,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由对教师的肃然起敬,内化为教师所授知识的喜爱,是培养、诱发学生创造动机的有效途径。

2.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学术品位

化学教师演示实验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放大、背景、空白等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来强化化学实验的学术品位,使各种实验结论的产生无懈可击;在学生实验中能娴熟地指导学生,研究探讨各种正常的和“反常”的实验现象,以渗透学术研究的科学意识,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愿望得以满足;最终转化为创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讲解乙烯制备的原理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然而,实验现象却是烧瓶中液体逐渐变黑,生成黑色固体,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机会,通过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浓H[,2]SO[,4]的脱水性,得出黑色不溶物质是C[,2]H[,5]OH脱水碳化的结果,而生成的碳又可与浓H[,2]SO[,4]发生反应:

刺激性气味是生成SO[,2]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些推断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确定反应后的气体中含SO[,2]和CO[,2],从而有力地解释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装置设计从略)。

在这套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极高,被化学知识使用的科学性、变通性和选择性所征服,这种化学问题的解决所创造的学术氛围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对学生创造动机的萌发起着正催化作用。

可见,教师用教学的科学性、学术性、诱发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知识的愉悦心理,体验并转化为创造欲望的增长是卓有成效的。

二、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力求了解、掌握新知识,渴望认识世界、不断追求真理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活动。是创造行为中最活跃的因素。化学实验教学在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些是旧知识的延续,有些是旧知识的升华;有些是一般之中的特殊,有些是特殊中一般,教师可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倾向,进而有效地转化为创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种联系可采用下列方法设置教学环节:

1.演绎-验证-分析法

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结论的推理方法。在化学新问题面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当演绎的结果没有被验证时,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在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同时,恰当地渗透创造意识,便可在学生的心中架起求知欲与创造动机之间的桥梁。

例如:从SO[,2]的组成与结构上可以断定它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将其通入石蕊试液中现象会怎样呢?学生会演绎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但实验结果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萌发出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现象,学生便会得出“SO[,2]也具有漂白性”的结论。教师可再一次指出学生的这种演绎仍有问题,并进一步区分Cl[,2]与SO[,2]通入石蕊试液中,使石蕊先变红,再褪色的不同之处:一是起漂白作用物质不同;Cl[,2]通入石蕊试液起漂白作用的是HCIO,而SO[,2]通入石蕊试液,起漂白作用的就是SO[,2]本身;二是漂白原理不同,前者是由于HCIO的强氧化性,产生的漂白作用是不可逆的;而后者是由于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产生的漂白作用是可以逆转的。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证明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的无色物质是不稳定的呢?这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经过讨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将形成的无色溶液加热,验证一下无色物质的热稳定性如何,这之中实际上已带有创造的色彩了。实验的结果是:“无色溶液又恢复为红色。”从而验证了同学们要证实的结论,最终使他们获得了求知与探索方面的极大满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握这样的契机,无疑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欲,为今后学生在其他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动机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2.探索-分析-归纳法

在化学问题中,经常会有两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因某些客观条件不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情况,这也是调动学生求知欲的极好时机,遇到这样教学情境,教师可有意不对客观条件加以限定,放手让学生们探讨,当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出现时,学生的好奇心会受到极大的震动,产生的求知欲也就来得十分强烈,经过严谨、科学的分析与讨论,学生所归纳出来的内容就注入了创造动机。

例如:在Fe[3+]氧化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将“FeCl[,3]溶液与Na[,2]S溶液反应”设置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开始学生可能很不以为然。然而,随着不同课题小组所做出的实验报告内容截然不同时,学生们便在茫然之后表现出好奇的兴奋状态,实验报告大体可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

(1)FeCl[,3]为黄色溶液,Na[,2]S为无色溶液;

(2)混合之后,溶液中出现黄白色浑浊,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浅绿,发生化学反应为:

第二种:

(1)FeCl[,3]为黄色溶液,Na[,2]S为无色溶液;

(2)混合之后,溶液中出现黑色沉淀,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发生化学反应为:

在不同的探索结果面前,孰是孰非?教师既肯定了两种答案的合理性,又指出了它们的片面性,并在启发引导的分析中,归纳出如下的实验报告形式:

第一种:

(1)FeCl[,3]为黄色溶液,Na[,2]S为无色溶液;

(2)将Na[,2]S逐滴加入FeCl[,3]溶液中,先产生黑色沉淀,经振荡后变为黄白色浑浊;溶液黄色变浅,产生臭鸡蛋气味气体。化学反应原理为:

并让各课题小组的同学用实验验证,使学生从简单中看到复杂,认识从片面走向完整,求知欲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这种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始终带着求知的渴望,在求知的探索、分析及归纳之中铸成了学生内心创造性的坚实基础,打下了为了科学而钻研、创新的深深的烙印。

三、测试与对比

1.测试结果

笔者用一年的时间,以九五届高三(3)班为实验班,高三(1)班为对比班进行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动机”的尝试,并进行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测试,现对比如下:

在实验初期,使用刘文明先生的《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一书中提供的第二套试题(A组),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1994年10月16日,结果对比如下:

班级

参测人数平均分数

高三(1)41 61.25

高三(3)39 63.70

在实验后期,继续使用刘先生该书提供的第二套(B组)试题,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1995年5月20日,结果对比如下:

由此测试结果可得以下定性结果:

实验班差值为17.68,创造性智慧增长水平为三级,而对比班则变化仅有7.70,创造智慧增长水平处于四级,可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增长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2.关于创造动机培养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

以上对比数据说明,创造动机的培养与高考成绩是正相关的。

四、问题与展望

1.测试时间偏短,测试结果差异不大;

2.测试题目应针对重点校水平稍做调整,使难度系数有所上升,则会提高测试结果的区分度。

3.由于高三年级教学任务重,实验需要时间相对不足,影响实验结果的信度。

4.笔者愿意与同行和前辈们,就此专题在修正以上不足的前提下,继续磋商并进行深入的探讨,望同行和前辈们给予帮助和指正。

标签:;  ;  ;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动机的培养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