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演化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新概念,尽管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完全一致,但目前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处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大量高智力人才,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高技术及相应的高技术产业,在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时期,高技术及其产业有着不同的内容,原来的高技术及其产业随着它的生命周期的结束,会被新一代的高技术及其产业所代替。例如,1977年美国商务部曾将收音机、录音机划为高技术产业;五年后,即1982年其商务部则将上述产业划为非高技术产业,而将通讯设备、办公计算机等划为高技术产业。由此可见,高技术及其产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不同时期的高技术及其产业有其不同的特征。
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对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演化机理的研究比较少,不少著作在涉及这个问题时,一般采取回避的办法。通过对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系统考察,本文认为,可以从科学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中找到较为满意的答案,即解释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演化机理可能较为成熟的理论是技术规范理论和经济长波理论。
1、技术规范理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渐进与飞跃这两种基本形式的交替出现而向前推进的。在渐进中完成量的积累,在飞跃中实现质的更替,从而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性和周期性,表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轨迹。每个时期的科学技术,都是一种在逻辑联系上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系统,都是相当稳定的。个别的科学结论和技术手段,是易于改变的,而且一般来说是必然改变的,但它的基本原理、核心内容又是难以动摇、难以改变的。个别结论个别手段的改变,对它只起补充、修改的作用而使之得到扩展、完善和精确化,使整个系统得到调整和改良,使一些反常的现象得到解释和说明,使理论上的基本原理或技术上的基本方法能与实践中的情况协调起来,这虽然会使科学技术的基本成份受到一定的改造、纠正或限制,但仍然是在原有的框架中进行的,因而整个的科学技术体系只表现为在内涵或外延上的积累、增进、改善与扩张,只表现为渐进性的发展形式。当渐进性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无论在量或质上,就都会发生飞跃性的扩张和突变,这是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在科技领域中的表现。这种飞跃性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1、 从根本上否定旧理论、旧观点,建立与之根本不同的新理论、新学识、新体系;2、改造、改变或纠正旧理论的某些个别结论,或补充、丰富、 深化某些概念、范畴、定义,使之成为深刻、全面的理论;3、指出旧学识、 旧原理的有限的适用范围,并用更广泛、更普遍的新形式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新的水平上确立起新的理论观点和科学体系,将旧理论、旧体系作为一种局部情况或特殊状态而包含在自身之内。
根据上述理论,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技术规范理论。 认为规范是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所形成的一套规则,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英国学者G·道西(Dosi)认为,技术规范就是一种观点、一套程序、 一批“有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知识。对应于库恩的“科学规范”定义,他把技术规范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和来自自然科学的一定原理,去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式”。英国学者N·克拉克(Clark)则认为,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中的认知和组织的“标准模式”。技术规范体现了技术共同体的利益价值取向,来自于科学发展、经济因素、机构组织变量和已有技术途径无法解决的困难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规范决定了两种基本的技术活动。一种是对应于“常规科学”的、由确定的“技术规范”所导向的连续累积性的“技术进步”。 G·道西把这种在技术规范基础上进行“常规”解题活动定义为“技术轨道”。另一种是对应于“科学革命”的、在“反常”技术中选择新技术规范的技术途径的转换过程。一般把这种“根本性”、不连续的革新称为“技术革命”。
技术变迁中的这两个阶段,与不同产业结构相互对应。常规的“技术进步”对应于规模经济的产业成熟阶段;而“技术革命”对应于产业的孕育和新生阶段,即对应于未形成规模经济的、探索不同技术和商业方案的风险企业。这些企业被G·道西称之为“熊彼特式”的公司。
可以看出,在技术规范的理论框架中,高技术就是在技术规范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标志着新的发展方向的技术。高技术对应着崭新的技术规范,它的出现绝不是原有技术道路上的累积,而是开辟了具有本质差别的新技术途径。例如,今天的航天飞机并不是古罗马战车加上机翼就行了;计算机也决不是古老算盘的累进。高技术是不同于一般技术的社会活动,随着技术规范的变更,技术共同体也在重组。高技术对应于产业的初期阶段和熊彼特式的风险企业。显然,高技术与“技术革命”在概念上是等同的或近似的。
高技术是在技术规范转换过程中经过社会选择而出现的具有新的发展方向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技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同时,历代高技术又由于其技术规范的不同而相区别。不同的技术规范决定了高技术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当年的蒸汽机对应于工业社会,而人们一般公认的当代高技术对应于后工业社会。
2、长波理论
早在1896年,俄国学者巴瓦斯(Parvus)在一篇讨论农业危机的论文中,认为资本主义历史存在“长波”。1901年他再度提到长波的存在。1913年荷兰学者格得伦(J.Gelderen)注意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长波状态运动。1924年,荷兰经济学家沃尔夫用统计分析证实了格得伦的研究结果。然而,直到1926年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得拉季耶夫才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长波周期理论。他把从1780年到1920年140 年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1780年到1842年;第二个长周期:1842年到1897年;第三个长周期:1897年到本世纪中期“长波”理论的提出。50年左右一轮的周期称之为“康得拉季耶夫周期”。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经济长波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用统计资料验证,发现这种周期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从18世纪末到1842年是第一个长周期,这一轮与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相吻合,它由产业革命前期的大规模创新所引发,又随着这种全面创新的逐步平息而收尾。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1897年,这是蒸汽机和钢铁的时代,是又一轮的大创新。第三个长周期从到1897年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电气、化学和汽车的时代,同样是一轮大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第四次经济长波,并于1970年前后从顶峰开始下滑而呈现“滞胀”,到1995年前后,开始向新的第五次经济长波转变。构成这次长波的载体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群。目前,美国经济已率先进入了“第五长周期”,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据预测,未来50年,世界将是高技术经济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美籍德国经济学家格哈得·门斯搜集了从1740年到1860年关于技术创新的统计资料,经过精确化的分析认为,大约在1825年、 1886 年和1935年新的技术创新群大规模出现,并且产生了一批新的产业部门,进一步证实了熊彼特的理论,并且在继承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周期陈发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经济周期,而长波也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善了创新的环境,经济衰退和大危机刺激了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高潮出现的主要动力;危机会迫使企业寻求新技术,是技术创新群涌现的酝酿期,而大批技术创新的出现则成为经济发展新浪潮的基础。创新最终克服危机,经济增长再度出现。荷兰经济学家冯·丹因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提出了技术创新寿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技术创新介绍阶段,新产品出现并影响市场消费者开始认识并使用新产品,于是新兴产业出现,经济发展进入上升波。在技术创新的扩散阶段,随着对新产品的需要扩大,新兴产业利润提高,生产进一步扩大,通过经济结构内乘数加速器的作用,整个经济高速发展,达到繁荣顶峰。在经济达到顶峰后,技术创新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投资已饱和,出现产品和生产能力的过剩,于是,经济进入衰退阶段(长波下降阶段)。当技术创新进入衰退阶段后,投资进一步萎缩,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严重,出现危机。当技术创新再次出现,技术创新介绍阶段开始时,设备更新出现,投资额上升,经济发展中的乘数加速器结构开始运转,经济长波再次趋于上升,……如此周而复始。
高技术的出现不是原有技术道路上的累积,而是开辟了具有本质差别的新技术途径,因而高技术是复杂的、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长波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善创新环境,经济衰退和大危机刺激了技术创新,从而为高技术的出现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处在每个经济长波前期的高技术产业群的形成,促进了经济长波再次趋于上升。正因为如此,重大的技术创新所产生的高技术产业群必然表现为基要生产函数的重大变化,因而才引发几十年一轮的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