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水平,切实发挥绿色公共建筑的建筑价值与社会功效。全文从设计角度出发,以BIM技术为突破口,在相关技术框架下,对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系统化应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建筑设计;BIM技术;应用途径
前言
公共建筑内部结构极为复杂,涉及到空间结构、绿化结构、维护结构等几个方面,为确保公共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熟悉空间利用的最优化,提升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环节,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BIM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公共建筑的实际,扎实做好BIM技术应用工作。基于这种认知,全文从多个维度出发,吸收借鉴过往有益经验,全面探讨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切实发挥BIM技术优势,提升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水平。
1.BIM技术概述
对BIM技术的全面梳理,促进了设计人员工作思维与工作方法的有效转变,在很大程度,实现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智能化与信息化,对于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极大的裨益,切实满足现阶段绿色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
BIM技术实现了建筑信息的模型化,该技术将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上,对建筑项目中各类建筑进行集成化处理,形成相应的数据模型,与传统二维图纸不同,BIM技术能够将整个建筑项目进行完整的描述,实现了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类建筑信息的创设与共享。必须明确BIM技术并不是将建筑信息的简单集成,而是一种建筑信息的数字化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建筑项目的3D建模,还能够对建筑项目内建筑结构的类型、建筑材料、结构功能、施工流程和周期等施工信息进行呈现,这对于建筑项目的设计质效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基于这种技术优势,BIM技术逐步成为现阶段建筑结构设计的主流,考虑到绿色公共建筑在建筑结构、空间设置及功能用途方面的复杂性,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规划设计环节,有必要借助于BIM技术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
2.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面临的问题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在设计流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存在着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其在实践环节各项作用的有效发挥。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涵盖多个领域,由于设计内容较多,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与施工环节极易出现各类问题,加之绿色公共建筑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导致绿色公共建筑呈现出破碎化的状态,对后续绿色公共建筑施工、监理及验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无形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导致绿色公共建筑施工成本的增加。目前部分绿色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环节,考虑项目自身的复杂程度,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各类设计软件应用于设计环节,但是由于设计软件较为多样,加之设计软件兼容性相对较低,导致设计思路存在偏差,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协同性不佳,增加了设计工作开展的难度及周期。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应用时间相对较短,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环节,仍然受到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思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信息收集、汇总的全面性,无线之中,对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空间安排等造成消极影响。为妥善处理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所面临的各类问题,设计人员有必要积极转换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BIM技术与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完善高效的设计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BIM技术在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应用
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为保证周围区域居民建筑的采光条件,避免光学污染的发生,实现绿色公共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环节,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绿色公共建筑所使用的玻璃幕墙的具体类型,由于现阶段玻璃幕墙的类型较为多样,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居民住宅的日照时长不得低于两个小时,这些情况的出现,无疑增加了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玻璃幕墙的设计难度,增加了设计成本。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环节,可以充分利用BIM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建筑项目有关信息的快速处理,有效解决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所面临的节地与室外环境保护问题[1]。具体来看,设计人员应当根据绿色公共建筑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设计说明、效果图及立体设计图等,交由第三方机构开展采光实验,并形成试验报告,将上述相关建筑信息数据输入到BIM软件之中,软件内置的功能模块软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绿色公共建筑项目周围居民建筑的日照分析,设计人员经过简单的参数调整之后,实现了日照的科学模拟,从而实现对玻璃幕墙的针对性选择,实现绿色公共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确保了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环境适应能力。
3.2BIM技术在建筑通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为保证绿色公共建筑的舒适度,国家规定在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内,环境风速应当大于5m/s。基于这种参数要求,绿色公共建筑在进行通风结构设计环节,需要提前与建筑方进行沟通,获取建筑平面图,将平面图交由第三方测试结构进行环境模拟,在测试环节,为保证模拟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应当将绿色公共建筑1.5m范围内的人行区域作为测算范围,并进行数据信息的记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在BIM技术内输入相关风速信息,在经过必要的建模之后,实现对绿色公共建筑风环境的科学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如果发现相关问题,设计人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手段,做好设计方案的调整工作,以保证建筑通风结构的合理性。
3.3BIM技术在节能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绿色公共建筑在节能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充分利用BIM技术建立起建筑三维可视建筑模型,尤其在BIM软件内的能耗模块支持下,结合绿色公共建筑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形成建筑数据的综合分析及科学处理,实现节能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确保节能结构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通过BIM技术,对绿色公共建筑外部的阳光辐射强度及日照时长等信息进行分析,最大程度地延长室内光照时长,减少照明用电体量,达到节能的目的。考虑到绿色公共建筑周围绿色植被数量较大,设计人员在节能结构设计环节,有必要对绿色植被的栽培位置进行确定,充分发挥绿色植被温度、湿度调节能力,增强绿色公共建筑的节能水平。
3.4BIM技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绿色公共建筑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有必要借助于BIM技术,对室内照明情况、自然采光情况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室内光源环境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依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将室内环境的灯具的色温控制在3300k到5300k之间,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形成一个完备的室内照明体系。对部分光照较为强烈的地区,可以使用外遮阳调节的方式,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在设计环节,注重材料的选择,例如科学选用反射玻璃等,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环节,对于BIM技术的合理使用,依托于三维建模等技术方案,在很大程度,有助于增强建设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为后续施工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与支持。为实现BIM技术的有效使用,全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掌握BIM技术原理与特性的基础上,对绿色公共建筑的环节进行梳理,确保各个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满足实际的实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骆滨.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低碳世界,2017(10):52-53.
论文作者:梁德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公共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节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