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论文_班利春

广西河池市中医医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8例失眠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时PSQI评分各指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症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失眠症;西药;中医疗法;疗效;安全性

失眠症是指患者无法入睡,或无法维持睡眠状态的一种情况,临床又称之为入睡与维持睡眠障碍(DIMS),本病属于常见多发病,常导致患者烦躁易怒、心情郁闷,甚至会引起精神分裂症。以往临床多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1]。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8例失眠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入组对象西医诊断符合原发性失眠症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不寐症”临床标准,均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夜间醒来难以入睡、日间疲倦困乏、记忆减退等症状,睡眠潜伏期超过30min,每周不低于3次;PSQI评分大于7分。排除精神疾患、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失眠症状;精神药物依赖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与酗酒者[2]。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4例)与实验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38.4±5.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9.7±1.4)个月。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8.9±5.1)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9.5±1.1)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1mg/次,睡眠半小时口服,用药4~5周。实验组采用中医药疗法辨证施治:气滞血瘀者遵从安神定志、理气活血的治则用药,包括酸枣仁、香附、牛膝、五味子、生地、甘草和茯苓等;肝郁化火者遵从疏肝泻火、安神定心的治则,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方用栀子、龙胆草、灯芯草、百合、柴胡、丹皮、白术和白芍等;痰热内扰者遵从安神宁心、和胃化痰的治则,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方用黄连、茯神、法半夏、甘草、生龙齿、石菖蒲、紫石英和枳实等;阴虚火旺者按照养心安神、滋阴降火的治则,给予柏地黄汤加味治疗,方用黄柏、丹皮、生地、知母、夜交藤、山药、山萸肉和枣仁等等;心脾两虚者应按照益气养心安神的治则给予归脾汤甲减治疗,方用龙眼肉、黄芪、人参、当归、黄芪和木香等等。诸方均加水煎服,每日1剂,观察患者睡眠时间改善情况,睡眠时间超过6h后可持续用药5~8剂,巩固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3]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痊愈:患者睡眠恢复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睡眠效率提高75%以上;有效: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升25%~74%;无效:患者睡眠质量无改善,仍有伴随症状,睡眠效率提高不足25%。另观察两组PSQI量表各项指标评分,共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紊乱、睡眠时间、安眠药物、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效率七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PSQI评分对比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月后两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紊乱、睡眠时间、安眠药物、日间功能以及睡眠效率等PSQI指标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时PSQI评分各指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中2例口干,疗程结束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失眠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易反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信心不足。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强调标本兼治,这是对个体化医疗特点的充分体现。失眠症主要分为实证、虚证以及虚实夹杂三种证型:所谓实证,即气滞或湿阻导致脾胃气机不畅,扰动心神,导致难以入睡或睡时易醒;虚证则属心肝血虚、脾虚不运,导致神失所养,由此引起失眠的问题;虚实夹杂证主要是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因素夹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致邪实并存,引起失眠、睡眠不深、多梦早醒等问题[4]。本次研究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失眠患者,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治疗后3个月时PSQI评分各指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药辨证分型施治可有效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更胜于西药。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症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文凯,李佳明.和胃安神法治疗胃痛合并失眠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65-567.

[2]张茂云,杨陆,牟宗毅等.宣痹养心调肝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失眠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2):333-334.

[3]孙梁,张根明.中医综合辨治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3):21-23.

[4]阚文博,滕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失眠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1-5.

论文作者:班利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论文_班利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