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勇[1]2004年在《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性金融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成为其生存发展的障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目的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工具是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的根本纽带,利用金融工具可直接实现资金配置,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创新的金融工具可缓解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中小企业概况和金融环境分析基础上,从金融工具创新角度开创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并论述评析了国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作用和融资现状,并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分类,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第叁部分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为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创新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介绍了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典型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并分析了其在我国的适应性。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融资性工具开发的环境和发展趋势,探索出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约束条件,为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创新指明方向。第六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该部分在分析、总结已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特征,探索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创新的一般规律,为深入研究金融工具创新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进而运用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创新原理,结合我国融资性金融工具开发的现实环境,综合运用金融工程的剥离技术和嫁接技术,设计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性金融工具。
黄明刚[2]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各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产品多样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据2012年国务院最新报道,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5200万户,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担负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贡献GDP的60%以上;80%以上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供给,65%的专利发明和75%以上的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差距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据银监会2014年末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数1144.6万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4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据中央财经大学民泰研究所2015年4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利率水平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研究集中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但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呢?国内学者大多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交易行为、与传统金融比较、风险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这些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操作层面的理论描述方面较多,对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的实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以网络经济与企业组织理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中介化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以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组成。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去金融中介化,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金融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分配不均衡。金融互联网化始终摆脱不了传统金融的体制束缚,只是在服务渠道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金融媒介的功能并未实质性改变,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并没有因为金融互联网化而改变,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客户,增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缺口和信贷配给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依然没有改变,闲散、碎片化的资金没有得到平等的均衡收益、金融的普惠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打破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匹配效率,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金融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富人金融向“草根”金融转变,大企业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加速了金融“脱媒”,进而促使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基因式”的变革,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通过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小额信用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方面电商平台记录了中小企业历史交易中诸如经营情况、财务信息等,为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了“草根”征信系统的便利,这些信息是主动获取的,客观、真实、可靠,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通过被动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容易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在中小企业违约时,会采取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关闭其电商业务,这样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没有实体合作,金融机构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相对要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虽然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贷款利率高,科技风险和制度性约束等缺陷。3.对P2P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P2P网络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从开始萌芽时平台数量的凤毛麟角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简单的类信用卡模式到类担保债券模式,再到如今的类资产证券化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更加多元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但是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信任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愿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倾向、信任质量、关系型社会资本和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投资人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信任的重要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的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歇业停业(包含隐形停运)的平台占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数近叁分之一。4.对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表明,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激励相容原则,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众筹融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中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得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其次,对投资者的激励。投资者通过众筹平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后,对众筹平台的激励。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方式是收取创意项目融资金额的4%-5%中介费用。所以众筹平台会设计非常好的市场规则来招揽优质创意项目,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创意项目融资资金,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但从众筹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发现,众筹作为新兴产业,众筹融资在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众筹融资只适用于创意项目融资。其次,投资者投资的资金监控难度大。众筹解决了创意项目筹资的问题,但是投资后资金无法监控。再次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最后,创意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5.对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比较与创新分析表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驱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网络小额信用贷款、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去金融中介化,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实践中,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受小贷公司政策限制;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平台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自身特殊风险等缺陷,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除有监管空白,野蛮生长客观原因外,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驱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一方面构建“电商+P2B”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2.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3.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叁点: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载体,并提出了“电商+P2B”网络借贷创新模式,其中“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模式,将成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模式。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法对理论的交叉验证,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事后访谈等获得了新的数据信息来源,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3.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
康立[3]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崔彩周[4]2006年在《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显重要。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论证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学说作为理论指南,结合政府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学基础理论,提出构建政府管理角色创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发展除了主要靠其自身努力外,外援性力量同样很重要,其中最大的外援力量来自于政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行为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新形势下,政府要根据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成长规律,实施管理角色的创新亦即政府管理创新,以更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政府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管理理念,即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场发展的眼光调整政府管理思维。创新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上对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等予以指导和扶植;财政政策上推行多层次的税收优惠,以及在政府采购与政府财政投融资上予以政策倾斜;融资问题上,建立健全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规范直接融资,完善担保制度以推动间接融资发展,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在人力资源上,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建设,并以中介市场为平台,实施对人才的多方位优惠服务,对农民工要秉持“着眼长远、把握全面、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政府管理创新也体现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上即健全法制、革新政府规制制度;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即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信息社会化服务顺畅实现等;创新区域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方式,即区域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既要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共性,也要体现地域管理的特色性。
杨蔚[5]2008年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融资缺口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历史,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融资缺口”。产生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问题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而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风险和低收益问题则是使金融机构对此难有热情和动力的基本矛盾。因为在我国金融机构银行业垄断了资金经营权,而现有的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空间布局不相适应,银行内部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现有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功能不够健全的现状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原因。直接融资市场方面有价证券由于其严格的发行条件几乎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中小企业开放。所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更加重了中小企业金融缺口问题。与国外先进的银行相比,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我国银行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需求。理论界一直存在一种“小银行优势”理论。也就是说,中小银行通过关系型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居于天然的优势地位。银行贷款的四种贷款技术中,财务报表型贷款比较适合大企业,抵押担保型贷款比较适合中等规模企业。信用评分技术比较倚重易于传输和交流的硬信息,适合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关系型贷款比较倚重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关于企业的软信息,适合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①所以建立以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的多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小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融资租赁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都应得到大力发展。其中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更有其天然的优势。本论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应着重提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采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贷运作模式,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运用金融生命周期分析工具,发展关系型贷款,运用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客户关系管理方法,以及创新的金融产品。另外针对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相对的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矛盾问题,提出必须在中小企业所独有的成长能力和远期潜在收益上设计交易安排来解决这个矛盾。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除了有风险水平相对较高、业务收入和现金流不稳定等特征外,同样具有高成长能力和高增长空间等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安排和设计能够与企业所有者分享中小企业成长所带来的高额利益,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增强发展与偿债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交易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可行途径。①银行在作好传统的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理财管理业务以及适量的自营业务,对不同行业的、经营业绩较好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组合投资,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分享中小企业的成长果实。可考虑以《信托法》作为法律基础,以信托机构为主体,在银信合作、信保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投资于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信托产品比较灵活的设计方式----如债券和股权的可转性,这样既能有风险的可控性(保留债权),又可以分享企业高成长带来的高收益(在企业高速成长时转为股权)。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最大的特点在于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按照统计规律,中小企业客户在达到一定规模和数量后,按照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差别化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通过系统化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是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在一定水平的。所以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客户就十分必要了。这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收益的保障都十分必要。如何吸引和管理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这又是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中的又一个难题了。其中提供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的金融产品、高效率的服务是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的关键点。建立有效的管理平台、管理方式和管理的标准和流程则是管理好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的关键点。根据工作经验,建立以行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式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最好与行业担保公司合作,或以某些经营状况十分良好,管理完善的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与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合作,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管理困难,可以将中小企业客户批量式管理。作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建议:银行应积极探索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平台;摸索出一套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切实可行的办法,既要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又要有效控制风险。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尤其是上海商业银行,台州商业银行和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更有借鉴意义—因为同样是在我国现在的金融环境下。另外在银信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投资于中小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直接融资途径的完善和发展也很重要,债券的发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板,构建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等。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与中小企业融资相适应的政策服务支持平台;完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强化监督管理,建设好信用担保平台,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基础。同时引导好民间金融,同时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多种灵活的投资方式,从而鼓励民间资金通过合法正规的方式投资。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把握好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这两个关键问题;做好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需要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创新,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金融产品设计、担保方式等各个方面创新。
张娜[6]2008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夹层融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夹层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缩小企业融资缺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夹层融资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命题假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86家上市公司615个融资项目1994~2006年的项目资金募集类型数据,实证分析影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予检验提出的命题假说。最后,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夹层融资发展的障碍,并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夹层融资的几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成本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负效应,融资成本越小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夹层融资;融资风险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融资方式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项目的规模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正向影响,其系数非常显着,企业所需的融资额度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夹层融资。
尹丹莉[7]2009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的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的希望仍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尤其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仅依靠某一种融资方式或融资机制安排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非常困难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实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新的突破口。一方面从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来说,中小企业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因此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是必不可少的,符合逻辑的。中小企业既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财源,也是政府履行职能、实施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给高端客户资源不足的商业银行乃至证券中介机构提供了“天然”的潜在优质服务对象。更重要的是,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和其存在的“四两拨千斤”等“客观导向性”来说,只有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发挥财政与金融内在特征与优势,构建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才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之所在。论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财政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为主线,沿着理论综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思路展开论述。论文主要从叁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深入剖析了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层面,采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指出政府财政资金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对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证。第叁个层面对财政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内涵和着力点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财政融资与金融融资有着自身对应的目标主体与存在发展的空间,两者只能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与有效衔接,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同时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培育。对构建财政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提出政策建议。
惠俊娥[8]2018年在《江苏省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文中提出1951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区。科技园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立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高新区名录显示,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156家,江苏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17家;江苏省进入2018年高新区名录的高新区共39家,其中国家级的18家(包括17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升级高新区21家,两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科技园区发发展较快,同时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科技园区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阻碍了科技园区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科技园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尤为关键。本文着眼于科技园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入供应链融资方法,探索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方式。通过研究,一方面可以为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理论依据,另外一方面可以为科技园区开展供应链融资提供解决办法,同时为我国的科技园区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且阐述了中小企业、科技园区、以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内容,同时还结合金融生态系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自偿性贸易理论以及供应链融资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文章结合江苏省的科技园区现状和实践成果、中小企业以及银行的投融资现状,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园区实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可行性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障碍,最后从政府、企业、银行、园区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科技园区实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国内外的文献阅读发现,学者大多从企业、银行等角度进行供应链融资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科技园区的供应链融资问题,因此本文从科技园区出发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同时,本文依据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理论和科技园区的特点,将园区方引入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针对科技园区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陈灏[9]2013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在实现技术进步、吸收劳动就业、扩大国际贸易、以及助推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如此之多的环境下,其融资难的问题更是显而易见,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更加迫在眉睫。现阶段,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都处在下滑阶段,我国国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外部压力环境下,很多的中小企业不单面临着经营盈利困难的困境,更面临着资金匮乏及资金链断裂的极大危险。在这种内外均忧的不利背景下,重新深刻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以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是极其重要的举措,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一些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如何通过政府、银行以及企业叁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缓解困难局面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促进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很多研究都是简单地从从中小企业自身或者某一方面出发,通过简单的视角去研究探讨中小企业融资中涉及到的各类问题,诸如中小企业融资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融资的渠道和创新、融资成本和收益问题等问题。缺乏一些系统全面地研究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文献。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拓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渠道,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的债权债务结构,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因此,研究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制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研究,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张琦[10]2009年在《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机制及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种非自觉性的选择,但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中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其无论在成长性和竞争性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内在经济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介于市场松散结构和企业科层紧密结构之间的组织形态变革,导致集群内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经营行为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融资行为也无可避免地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发生相应的改变。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分工深化或者地理接近的特性,在与外部资金提供者的重复动态博弈过程中,能够有效克服单个中小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和内部监督机制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一类根植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而且这种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本质就是融资模式的创新。按照演化经济学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且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本身就是体现出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本文引入演化经济学中的共生概念作为研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的基本工具,立足于共生理论的叁要素结构——集群环境、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分析集群融资机制的产生、运行和演进。在共生关系的耦合机制原理的分析基础上,以产业集群的“资源依赖观”为理论支撑,重点从金融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政策资源角度分别研究集群共生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影响;引入“信誉链”概念,分析在信誉链融资机制下,共生关系中的中小企业克服“古典信贷配给模式”、“霍奇曼风险模型”和“W-S信贷配给模型”所提出的融资障碍的机制;运用金融契约关系模型,从收益总量角度对比分析了集群外企业与集群内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时的系统总收益状况,得出集群内企业的系统总收益高于集群外企业融资总收益。并总结了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以及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下的融资机制契约特征及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共生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通过担保机构的引入、政府的介入、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等使共生关系边界不断扩大,能够降低系统信用风险,并从信用风险分摊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内共生融资机制的演进过程,完整构成了产业集群内共生融资机制的整体分析框架,并提出一个关键命题:在信任和控制完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集群共生边界的扩大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为验证集群共生融资边界的扩大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相关性的理论命题,本文还通过对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对共生环境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相关性、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优势以及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演进机制这叁个问题的实证研究予以了经验证明。实证结果显示,集群共生环境对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很显着,体现较强的“环境约束”效应,因此在进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模式设计时,外部环境优化政策建议是必须研究的重要部分;集群内外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集群外中小企业相比,共生机制赋予集群内中小企业更高的融资可得性和效率性,但也存在一定的进化约束;共生关系的进化也同样引导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变迁,从融资组织、融资秩序、共生融资边界、社会资本功能和政府功能五个方面分析了共生融资行为的演进规律,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论据。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动力源自于环境约束、自身约束,因此适用于金融创新的“约束诱导”理论,总结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的一般规律和双螺旋演进路径,并结合我国集群融资创新的实践状况,从缓解环境约束角度,提出包括改善融资环境和优化融资制度的多项建议;从集群企业自身内源约束角度,提出构建集群两级信用评价体系;以金融创新的“约束诱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集群融资创新概念模型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将集群融资创新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组合,构建具有极强可适用性、可进化性和易扩展性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的“防火墙”模型。依靠变动可变模块的组合和模块内主体的组合可以“生产”不同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产品。然后运用实例验证“防火墙”模型的适用性,在模块组合改变的基础上,“生产”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产品——集群集合委托贷款,从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两个角度分析该产品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中具有较强可行性,根据共生理论范畴内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分析来看,中小企业集群集合委托贷款产品是一种稳定的金融契约关系。
参考文献:
[1].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性金融工具研究[D]. 崔文勇. 福州大学. 2004
[2].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黄明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政府管理角色的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 崔彩周.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 杨蔚.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6]. 我国中小企业夹层融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娜. 合肥工业大学. 2008
[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尹丹莉.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8]. 江苏省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D]. 惠俊娥.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8
[9].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D]. 陈灏.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0]. 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机制及创新研究[D]. 张琦. 中南大学. 2009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科技园区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p2p网贷论文; 互联网银行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政府融资平台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网络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