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鹏[1](2020)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应急医学救援作为一项济人民群众生命之危、保人民群众生命之安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事故剧增且大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开展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成为一种发展所需和大势所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作为实施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工具载体和物质支撑,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与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两者结合性研究比较缺乏甚至缺失而两者融合研究又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矛盾与现实,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以危化品事故为前提,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为对象,重点围绕装备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编配、效能仿真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融合研究,以期解决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装备需求有哪些?”“装备体系是什么?”“装备应如何编配?”“装备效能怎么样、如何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及装备建设、发展与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领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基础理论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明确了危化品发生泄漏和未发生泄漏两种模式下事故演变链条,每个模式分别有五个演变链条,得出了火灾、爆炸和中毒是危化品事故“头三号公敌”的结论,并把此三个事故类型确定为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总结了危化品事故伤情分布规律;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一般流程基础上,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八项基本原则,总结提炼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五大环节和四个关键步骤。(2)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界定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明确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研究边界;创新性地引入应用场景分析法,从环境、用户需求和方法手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采用德尔菲法对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模块、9个二级模块和34个三级模块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类事故救援任务的装备模块体系。(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细化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共包括215类装备(模块);在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人员进行单元编组设计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研究设计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在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中的编配方案:指挥、侦检洗消、分类后送、急救处置、手术、重症监护、病房、特诊、药房和勤务保障等10个装备单元,215类装备(模块),共计1456件(台/套)装备。补充模块包括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个事故类型救援模块,共计350件(台/套)装备。(5)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在分析界定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评估的基本理念,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对比择优”和“基于对比定位”的两类仿真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的两大因素,构建了侦检装备、洗消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等五类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典型装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合防护服效能评估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说明了评估模型的应用。
方娴[2](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邓奕茂[3](2019)在《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出现频率增加,我国对紧急医学救援也给予了关注,具体的救援机制以及体系都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可在实际进行医学救援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无法有效的发挥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作用,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本文在对有关研究文献了解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唯一的应急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进行了解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介绍,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介绍有关概念。对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情况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介绍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现状。从紧急医学救援管理体系、现场救治能力、院内救治能力以及保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总结广东省应急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存在的不足。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不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医疗资源紧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缺乏实战以及紧急医学救援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上一部分总结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认为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愿意是忽视对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关注程度、各机构之间联动不足以及有关救援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第六部分,提出改善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现状的建议。第七部分,进行全文总结。通过进行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构建,促使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有效发挥医院在此类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以及救治能力,以达到拯救更多生命的目的,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为现代社会更好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戴月[4](2016)在《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符合临床实践的、客观可行的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的培训大纲,为评估培训效果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护生应对突发性灾难的能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初步拟定专家函询问卷。运用德尔菲(Delphi)咨询法对23名灾难护理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的指标要素,并以此编制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灾难救护培训大纲。2015年11月-2016年1月选取江西省4所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的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的476名护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实验组在常规的教学基础上根据之前制定的培训大纲进行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护生在培训前以及培训结束后一周进行进行灾难救护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将两组护生培训前后考试成绩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效果。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和100%,说明专家对研究的内容比较有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分值为0.86522,说明专家的可信度较高;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3-0.5范围经检验后有显着性(P<0.05),说明专家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较高。经过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后,最终制定高校护生的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大纲,包含11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培训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包含理论考试、实践操作技能考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护生在培训前掌握有关灾难救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明显区别。培训后实验组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灾难救护能力培训能够提高护生的灾难应对能力。结论:本研究编制整合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的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大纲,可全面、真实地评估高校护生所需具备的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从而提高护生的灾难救护的理论水平与技能,完善护理人员灾难救护培训体系,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我国高校护生灾难救护应对能力的提高。
吴建刚,王栋[5](2015)在《多参数监护仪野外环境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多参数监护仪对野外环境的适应性。方法:选择数家厂商不同型号多参数监护仪6台,参考国家军用标准GJB7125-2011"部队卫生装备选型技术要求"等规定的野外环境条件限值,将卫生装备的环境温度、湿度及振动等3个条件组合,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检测受试多参数监护仪主要参数是否正常,从而研究其对野外环境适应性。结果:进行各分项环境试验后,样机参数均存在不合格现象。结论:目前市场上的多参数监护仪,立足于室内环境条件而设计生产,对野外环境适应性有待完善,需要从不同角度研究该类设备对野外环境条件各项指标的适应情况,从而提高其环境适应性水平。
李冠[6](2009)在《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终端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脏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某些心脏疾病存有突发性因素,因此,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电监护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基于GPRS的无线心电监护终端,该终端能够实现心电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显示等基本功能,并具有对心电信号进行实时分析等多种附加功能,当心电异常或者患者自觉有必要时触发GPRS模块,将心电数据传送到远程的心电监护中心的PC,实现远程无线监护的目的。方法:本文主要设计了核心控制单元和GPRS单元。核心控制单元采用ARM9内核的S3C2440微处理器作为控制单元,扩展了心电放大电路、TFT触摸屏及存储设备等,实现心电信号的放大、滤波、模数转换、显示、分析及存储。GPRS单元采用wavecom公司的Q2403A,通过串口与S3C2440进行连接,通过GPRS网络和Internet实现将心电数据无线发送到监护中心的PC上。软件方面,本终端的软件设计是基于嵌入式Linux的,在本终端上完成了Linux的系统移植、驱动层程序设计以及应用层程序的设计。结果:经过测试,本文设计的心电信号采集单元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心电信号的采集与放大;基于核心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硬件资源,保证多任务的执行;GPRS传输性能检测实验表明,本终端能够利用GPRS技术准确地实现心电信号的远程无线传输。结论:本文设计的心电监护终端采用了ARM920T核的处理器S3C2440,兼顾了终端的高处理速度和低功耗。基于Linux的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心电采集的实时性、终端的多任务并发性及患者与终端的交互,使本终端人机友好。嵌入式Linux编程与GPRS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使终端与监护中心建立起双向连接,不仅保证了监护中心能够及时准确地收到终端发送的心电数据,而且保证了终端也能够及时收到监护中心的反馈信息,使患者能够随时获得医师的建议,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实时监护。
邓节喜,邱跃灵,林村河,汪鸿[7](2003)在《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文中研究说明
邓节喜,邱跃灵,林村河,汪鸿[8](2003)在《车载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文中提出心电监护仪维护手册仅限于室内固定放置时的保养 ,车载心电监护仪的保存及使用环境与病房不同 ,本文结合本院S95 - 10 0野战机动医疗系统参加 6次演习的实践 ,对车载心电监护仪的状态粗略评价 ,并探讨一些平、战时的车载心电监护仪维护保养方法。
梁崴巍[9](2009)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预处理与特征识别算法》文中认为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约有1200万,占整个死亡人数的25%。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心脏病朝着年轻化发展。而心脏病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为了克服心脏病对人类的危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着降低死亡率。而家庭监护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在家庭监护中,方便的心电图记录和心电自动诊断是人们关心的重点。本论文针对家庭便携式监护仪拟研究心电特征的检测方法。心电图是心脏搏动的电位变化图。它的各种波形和间隔代表着心脏的电气特征,医生根据心电图的波形来判断心脏活动的异常,从而诊断心脏疾病,并且可以用来监测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病情和治疗成效。因此,用计算机来分析心电图的特征波形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得是否准确和迅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QRS复合波是心电图中最明显的波也是心电信号分析的基础,QRS波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后续的监测。每个人的QRS波的形态有所差异,并且同一个人的QRS波也根据个人状态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准确监测QRS波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既能保持检测的准确性又能保证检测的时效性是很多研究人员面临的课题。小波变换方法的出现为信号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小波变换具有多尺度,多分辨分析的特点,可将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把不同频带的信号现实在分解的不同尺度上。这样可以根据不同信号信息所在的频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电图的一些相关内容,各种波形的特点以及噪声的种类。对本实验中所使用的MIT-BIH心电数据库和小波变换的相关基础知识也作了简单的介绍。本文详细说明了使用小波变换方法对心电图进行降噪处理和特征识别。首先,对心电图进行消噪操作,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降噪。然后,利用三次样条小波在心电图特征点识别方面的突出优势,对心电图进行8层分解,对R波识别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找出R波的起止点的位置;并且定位P和T波的位置;确定RR间期。本文的重点是对R波进行准确的定位,计算RR间期和确定QRS波的起止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P、T波进行检测。P、T波的检测是心电图检测的难点所在。最后,在算法评估中,我们将心电图原始数据与所检测到的数据相对比,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算法的准确率。
桂朝伟,仇建云[10](2008)在《探讨监护仪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文中研究说明监护仪是一种最常见的医疗设备,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文章介绍了监护仪功能和种类,通过对ICU、CCU、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的分析,说明医院应如何合理优化配置与使用监护仪。
二、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约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分析 |
2.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及伤情分析 |
2.1.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2.1.2 危化品事故响应等级分析 |
2.1.3 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 |
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分析 |
2.2.1 事发突然难预测,应急响应时效强 |
2.2.2 伤病员量大集中,现场急救任务重 |
2.2.3 致伤因素较复杂,专业救治要求高 |
2.2.4 工作环境较险恶,紧急救援效率低 |
2.2.5 特殊药材需求急,药材筹措难度大 |
2.2.6 参与救援部门多,力量协同困难多 |
2.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流程分析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勤务一般流程 |
2.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基本原则 |
2.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及模块化研究 |
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与特性 |
3.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 |
3.1.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 |
3.2 基于应用场景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1 应用场景分析基本结构 |
3.2.2 基于条件/环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3 基于用户需求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4 基于方法手段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优化设计 |
3.3.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初步设计 |
3.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确定 |
3.3.3 面向任务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 |
4.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依法构建 |
4.1.2 立足现有 |
4.1.3 突出应急 |
4.1.4 规模适度 |
4.1.5 系统配套 |
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方法与流程 |
4.2.1 市场调研法 |
4.2.2 文献分析法 |
4.2.3 专家咨询法 |
4.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方案 |
4.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框架 |
4.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编组分析 |
4.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 |
5.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理论基础 |
5.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 |
5.1.2 仿真评估理论 |
5.1.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模型 |
5.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2.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2.3 典型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2.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1 侦检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2 洗消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3 化学防护服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4 集体防护方舱/帐篷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5 化学急救箱/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6 化学急救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7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模型应用示例 |
5.4.1 防护服效能评估示例 |
5.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专家咨询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2)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6 研究方法 |
2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基本概念 |
2.1 紧急医学救援内涵 |
2.2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概念 |
2.3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组成 |
3 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基本现状 |
3.1 紧急医学救援响应 |
3.2 紧急医学救援现场救治能力分析 |
3.3 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分析 |
3.4 紧急医学救援保障分析 |
3.5 紧急医学救援院内收治能力 |
4 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不足及原因分析 |
4.1 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5 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响应机制 |
5.2 建立院前急救参与应急联动的机制 |
5.3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灾难护理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
1.2.1 灾难护理胜任力在国外应用现状 |
1.2.2 灾难护理胜任力在国内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灾难护理教育的研究现状 |
1.3.1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外应用现状 |
1.3.2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内应用现状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灾难 |
1.4.2 灾害 |
1.4.3 胜任力 |
1.4.4 灾难救护能力 |
1.4.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大纲的研究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的研究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实施与评价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专家函询问卷形成阶段 |
2.3.2 严格界定函询专家的入选标准 |
2.3.3 完善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师资培训 |
2.3.4 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
3.2 专家的积极系数 |
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3.5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3.5.1 第一轮灾难救护能力培训项目的函询结果 |
3.5.2 第一轮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内容的函询结果 |
3.6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3.6.1 第二轮灾难救护能力培训项目的函询结果 |
3.6.2 第二轮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内容的函询结果 |
3.7 编制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的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大纲 |
3.8 高校护生的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2.1 专家的代表性分析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分析 |
4.2.3 专家的积极系数分析 |
4.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分析 |
4.2.5 灾难救护能力培训考核分析 |
4.3 灾难救护能力培训对高校护生掌握灾难救援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5.2.2 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多参数监护仪野外环境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参数监护仪适应性试验环境条件 |
2多参数监护仪适应性试验设备及样机 |
3多参数监护仪适应性试验流程 |
4多参数监护仪适应性试验结果 |
5讨论 |
(6)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终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设计概述 |
1.2.1 S3C2440处理器 |
1.2.2 GPRS技术 |
1.2.3 嵌入式Linux |
第二章 心电信号 |
2.1 心电传导系统 |
2.2 心电信号的各个组成部分 |
2.3 心电信号的特征 |
2.4 心电信号的获取 |
第三章 硬件设计 |
3.1 心电采集单元 |
3.1.1 前置放大电路 |
3.1.2 带通滤波及主放大电路 |
3.1.3 陷波和电平抬升电路 |
3.2 核心控制单元 |
3.2.1 A/D接口 |
3.2.2 TFT触摸屏接口设计 |
3.2.3 存储器接口设计 |
3.2.4 无线通信单元接口设计 |
3.3 无线传输单元 |
3.3.1 Q2403A |
3.3.2 AT指令 |
3.4 电源单元 |
3.4.1 系统电源需求分析 |
3.4.2 前级电源 |
3.4.3 后级电源 |
3.4.4 模拟电路电源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的移植 |
4.1.1 BootLoader的移植 |
4.1.2 Kernel的移植 |
4.1.3 文件系统的建立 |
4.2 驱动程序的设计 |
4.2.1 ADC驱动 |
4.2.2 TFT屏显示驱动 |
4.2.3 触摸屏驱动 |
4.3 应用程序的设计 |
4.3.1 任务划分及多任务的实现 |
4.3.2 实时性的保障 |
4.3.3 心电分析初步 |
4.3.4 GPRS功能的实现 |
4.3.5 PC端测试程序的设计 |
第五章 主要性能测试 |
5.1 前置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
5.1.1 输入阻抗测试 |
5.1.2 共模抑制比测试 |
5.2 心电数据采集准确性测试 |
5.3 GPRS传输性能测试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常用AT指令 |
附录二 file_operations结构体的定义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车载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9)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预处理与特征识别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第一章 绪论 |
1.1 心电图及其原理 |
1.2 噪声的来源及种类 |
1.3 心电图滤波技术的发展 |
1.3.1 硬件滤波技术 |
1.3.2 软件滤波技术 |
1.4 特征识别方法小结 |
1.4.1 QRS波的硬件检测 |
1.4.2 QRS波的软件检测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IT-BIH心律不齐数据库 |
2.1 MIT-BIH数据库概述 |
2.2 MIT-BIH心律不齐数据库 |
2.2.1 MIT-BIH数据库病例分类 |
第三章 小波变换理论 |
3.1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
3.1.1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 |
3.1.2 小波变换原理 |
3.2 连续小波变换 |
3.3 离散小波变换与多分辨分析 |
3.3.1 离散小波变换 |
3.3.2 一维离散小波变换的分解和重建 |
3.3.3 多分辨分析 |
3.4 小波函数的选取 |
3.5 常见的小波函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电信号的预处理 |
4.1 信号消噪 |
4.1.1 噪声在小波分解下的特性 |
4.1.2 信号降噪的准则 |
4.2 小波分解与降噪 |
4.2.1 小波函数的选取 |
4.2.2 用小波变换法降噪 |
4.2.3 降噪过程和结果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心电图的特征识别 |
5.1 心电图的特征 |
5.2 小波变换在心电波形识别中的应用 |
5.2.1 小波基的选择 |
5.3 样条小波 |
5.3.1 样条小波的定义 |
5.3.2 构造样条小波 |
5.4 利用样条小波进行R波识别 |
5.4.1 心电信号的小波分解 |
5.4.2 检测模极大值对 |
5.4.3 时移修正 |
5.4.4 QRS波起止点检测 |
5.5 P、T波检测 |
5.5.1 P、T波特点 |
5.5.2 常用的P、T波检测方法 |
5.5.3 本文所使用的检测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算法评估 |
6.1 MIT-BIH评估数据库 |
6.2 算法评估方法 |
6.2.1 算法的预期目标 |
6.2.2 保存算法的返回结果 |
6.2.3 方法实现 |
6.2.4 检测结果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四、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D]. 王亚鹏. 军事科学院, 2020
- [2]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3]广东省应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究[D]. 邓奕茂. 暨南大学, 2019(08)
-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护生灾难救护能力培训的研究[D]. 戴月. 南昌大学, 2016(03)
- [5]多参数监护仪野外环境适应性研究[J]. 吴建刚,王栋.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4)
- [6]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远程心电监护终端的设计[D]. 李冠.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7)
- [7]野外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J]. 邓节喜,邱跃灵,林村河,汪鸿. 医疗卫生装备, 2003(S1)
- [8]车载心电监护仪的维护评价初探[J]. 邓节喜,邱跃灵,林村河,汪鸿. 医疗装备, 2003(12)
- [9]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预处理与特征识别算法[D]. 梁崴巍. 中国医科大学, 2009(11)
- [10]探讨监护仪的合理配置与使用[J]. 桂朝伟,仇建云.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