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契丹后裔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丹论文,云南论文,后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文物(家谱)等资料,探讨云南契丹后裔的历史源流。认为他们是蒙元时期随忽必烈征“大理”进入云南的,后被封于今滇西地区,由于军事镇防所需,这些契丹族官兵便留居云南。明、清时期,云南契丹后裔自称“本人”或“本族”,有的被封为土目、土舍,而广大人民群众则积极从事和发展各业经济,他们为安定地方,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发展当地社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云南 契丹后裔 历史源流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916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诸部,建立契丹王朝(辽朝),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所灭。而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传至第六主屈出律时,亦于1218年为蒙古所灭。从此,契丹族便在历史上消失了。现在,经调查了解,今云南滇西地区(其中以施甸县、保山市较集中)分布着约15万人,[1]他们虽与其它各族相融合,却自认为是契丹后裔,统称“本人”或“本族”,有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等姓。在他们祖先的墓碑上曾发现过契丹小字;[2]在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家谱》里,清楚地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是契丹人;在他们宗祠的门上还写有“耶律庭前千棵树,莽蒋祠内万木春”的对联……。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文物(家谱、碑刻等)资料,对云南契丹后裔的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专家与同仁。
(一)
13世纪初叶,蒙古族兴起强大起来,相继征服了西夏和金。在金统治下的契丹人,由于复仇心理和对金统治者监防政策的不满,纷纷投向蒙古贵族。《元史·耶律秃花传》记:“耶律秃花,契丹人,世居桓州。太祖时率众来归。大军入金境,为向导,所获牧马甚众。后侍太祖,同饮班术河水。从伐金,大破忽察虎军。双从木华梨收山东、河北,有功,拜太傅,总领也可那延(大官或大人)。”投向蒙古人的契丹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中,他们随忽必烈征服大理(云南)并参加统一全中国的战争。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先后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白等蛮三十七部,基本上占领了云南地区。随蒙古军征战各地的契丹族官兵,当战争告一段落时,多留居各地从事防戌和屯垦。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诏:“令探马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3]于是入滇的契丹族军官与士兵就地安家落籍,开了契丹族入居云南之先河,成为云南契丹族的来源。
在随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契丹族官兵中,最著名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忙古带。他是上文提及的契丹人耶律秃花的曾孙,也是元朝在西南地区的功臣之一。据《元史·耶律秃花传》及《耶律濮国威愍公墓志铭》[4]的记载,耶律秃花死后,其子朱哥嗣其职,后朱哥“卒于军,子宝童嗣”。[5]“忙古带,宝童之子也。世祖时,赐金符,袭父职,为随路新军总管,……有功,升万户。”[6]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拜忙古带为怀远大将军。至元十六年(1279年),忙古带奉诏率所部将士从缅甸迎回了云南王也先帖木儿,以功升为副都元帅。《元史》记其事说:“诏以其众人缅,迎云南王。金齿、白衣、答奔诸蛮往往伏险要为备,忙古带奋击破之,凡十余战,至缅境,开金齿道,奉王以还,迁副都元帅。”[明]诸葛元声《滇史》卷9亦有相同记载,并言:“古带,契丹人宝童子也,袭父职,有功,升万户,赐金符。从攻罗必甸(元江),至云南遂命。”又据《耶律濮国威愍公墓志铭》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迁忙古带为云南都元帅,并说他引兵万人攻缅夷,转斗深入,获胜而归。另《元史·世祖本纪十》也记载了该年确有征缅之事。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忙古带“从诸王阿台征交趾(今越南北部),至白鹤江,与交趾伪昭文王战,夺其战舰八十七艘。”[7]此事,《耶律濮国威憨公墓志铭》也言:“二十四年,浮海攻交趾,大破其军,夺战舰千艘,夷卒水死者十六七。镇南王赏金币副缣,以旌其能。”
元成宗继位(1295年),授忙古带乌撒(贵州威宁)、乌蒙(昭通)等处宣慰使,兼管军万户。后迁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对此,《滇史》言:“忙古带居滇,屡立战功,廷臣荐其才,故特授是职。”《耶律濮国威愍公墓志铭》则记载,授以是职是在大德四年(1300年),同时授为超镇国上将军。六年(1302年),忙古带奉云南行省之命,率师平息了乌撒、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处的叛乱。九年(1305年),他又奉命平息了普安、罗雄州(罗平)等地的叛乱。十年(1306年),进骠骑卫上将军,遥授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左丞,行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十一年(1307年)卒于军。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一说仁宗皇庆二年,即1313年),赠忙古带龙虎卫上将军、行省平章政事,追封濮国公,谥威愍。
《元史·耶律秃花传》记忙古带“子火你赤,袭万户”。而《耶律濮国威愍公墓志铭》则载:“生子二人,长和尼齐(即火你赤),宣武将军、船桥万户府达噜噶齐(即达鲁花赤)。次旺扎勒布哈,怀远大将军,云南诸路军马右副都元帅,早卒。”关于火你赤事迹,《元史》则载早在至元八年(1271年)宝合丁、阔阔带合谋毒杀云南王忽哥赤(忽必烈之第五子)时,火你赤曾参加告发其事。此外,火你赤曾任过建都都元帅,而且还奉命征讨过长河西地区的骚乱,使那里的居民得以安宁。又从《元史·世祖本纪八》和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的记载中,还可知火你赤不仅担任过云南招讨使,而且还与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回回人)共过事。
关于火你赤以后的云南契丹后裔,《耶律濮国威愍公墓志铭》只提忙古带有“孙男三”。根据目前云南契丹后裔所保存的一些族谱史料,忙古带的这三个孙男,即火你赤的三个儿子在元朝中期分别被授予官职:长子阿律牙,任永昌宣抚使;次子阿律周,任腾越宣抚使;三子阿律成,任鹤庆宣抚使。蒋蔚才先生经研究认为,“阿律”实则“耶律”姓的继续。至元朝末期,阿律牙的长子阿凤为永昌万户,并任永昌府通判;次子阿苏鲁(亦名阿干),也是万户,任石甸(施甸)长官司长官。据《阿莽蒋姓家谱》言,当时阿苏鲁管辖的地方相当辽阔,东至澜沧江,西至潞江,南至勐波罗河,北至大雪山。朝廷为他颁发过“牛皮圣旨”,让其子孙永世管理上述封地。至于阿律周、阿律成的后代,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调查补述。
元代进入云南的契丹族代表人物除忙古带及其子孙外,还有述律杰(一名述律朵儿只)。从明清两代的《云南通志》及《滇史》、《滇志》、《滇略》等著作中,可查知述律杰曾任过临安路都元帅,后移镇中庆路。《滇史》曾记云:“大德四年庚子(1300年),缅人复叛。初彻里(车里)路总管寒赛,遣侄刀温入贡,为元江判官度宗显所诬。朝廷遣讨之,失利而还。行省遣都元帅述律杰往,谕以大义,寒赛感悟,遂备珍贡,请增差赋,置驿传。”充分表现了他处理民族关系的才能。此外《云南通志》还赞他是一位擅长赋诗的文士,《滇略》卷2收录了他的一首五言诗。后来述律杰被北调,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陕西潼关之役。想必其子孙或家族成员,当有留滇不归者。
综上可知,忙古带的曾祖耶律秃花,为金季率部投向蒙古的契丹人;而忙古带,则是落籍云南的契丹后裔始祖。在忽必烈征大理时,他率领的契丹族军队随同蒙古军,由甘肃、青海入四川,又南下征服大理国。战事结束后,契丹族军队由于军事驻防所需,不能返回北方故乡,便留居云南了。同时可以看出,元朝时期,云南契丹人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他们掌握了部分军政权力,有的直到元末还身为显赫的地方长官,不仅协助蒙古人统治了云南部分地区,而且多次奉命参加征战与平息叛乱。应当说,蒙元时进入云南的契丹族,为结束云南当时割据局面,为社会安宁和祖国统一,增进国内南北各族之间的交往和促进与东南亚邻邦的关系都做出了贡献。
(二)
1381年,朱元璋令傅友德等率明军平定云南,同时招降边疆地区民族首领。凡归降土长,大都授以原职,准其世袭。故元契丹后裔大小官吏,基本上是明军一到滇西,即率众投诚。康熙《永昌府志》第二册载,明军“平定云南,前永昌万户阿凤,率其众诣指挥王贞降附。置永昌府,设知府一人,通判一人,推官一人,并立金齿卫。”《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永昌志略》亦言:“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云南。前永昌万户阿凤,率其众诣指挥降附。则分兵徇金齿者为王真,而阿凤官永昌府土通判也。”由此可知契丹后裔阿凤率众降附明朝后,被授为永昌军民府土通判。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罢永昌府,改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置凤溪长官司,以永昌府通判阿凤为长官。”[8]于是,阿凤由永昌府通判降任为凤溪长官司长官。又据1928年滇西施甸县契丹后裔修立的《施甸长官司耶律阿莽蒋氏族历史记事碑序》(俗称《大楼子祖牌》)称:“始祖阿凤,系随军将领(当为元朝),封为万户。相传至十八代蒋孔龙,明将邓子龙率军平叛,孔龙失利,退平嘎(一作平戛,今平达)一带。后病故,其弟蒋兆龙掌司,守居勐板。”
又据蒋世芳《世世昌》家谱记载:“一世祖阿王(指阿苏鲁,一名阿干,系阿凤之弟),明洪武十五年率领寨众,内附投诚。蒙金齿司(当为卫)指挥王(王贞),奉文佥立本寨火头。”《明史·土司传·云南土司二》说,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施甸长官司,“以土酋阿干为副长官,赐冠带”。《大楼子祖牌》也记:“有始祖阿苏鲁,任元代万户。至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克服,金齿各地归附。始祖自备马匹,赴京进贡,蒙兵部官引奏,钦准始祖阿苏鲁除授施甸长官司正长官职事,领诰命一道,颁赐钤印一颗,到任理事。”由此可知阿凤之弟阿苏鲁率众归附明朝后,先后被委任为火头,施甸长官司副长官、正长官。
永乐三年(1405年),阿苏鲁的长子阿龙,禀告金齿司赴京,蒙兵部官引奏,钦准袭授施甸长官司长官,同凤溪长官司长官阿牙,共领云字十七号文凭,到任理事。阿龙染瘴病故后,其子阿都鲁袭父职为施甸长官司长官。宣德五年(1430年),阿都鲁等人赴京进贡方物,朝廷授阿都鲁为新置云南广邑州知州(原金齿管邑寨)。[9]
滇西契丹后裔投诚明王朝后,多被授为大小土官。《蒋姓合族会议录》序文中记载:“现居木瓜郎(施甸县一大村)之子孙,即土舍之后裔也。然木瓜郎实系阿苏鲁旧址,受恩于大明洪武,封为承值郎。延至正统,封为武略将军。永昌官家寨之子孙,随征到滇永(云南永昌),改阿莽为蒋。而后改流者有之,袭职者亦有之。支派衍繁,难以枚举。”[明]天启《滇志》卷30《土司官氏》有如下记载:“保山县有十五喧二十八寨。诸夷有僰人、蒲人、峨昌。其酋长或以百夫长称,或以千夫长称,或以实授百户称。皆奉命,服徭役……。今其见于尺籍者,……石册寨、施甸东山寨、下腾场寨、金齿东山寨、甸头寨、保场寨、乌邑寨七莽氏,皆副千夫长也。……波艮寨、木瓜郎寨、阿思郎寨、南窝寨、周册寨、信邑寨、瓦窑寨七莽氏,……皆百夫长也。……锡邑寨、东窑寨、交邑寨、牛旺寨、山邑寨五莽氏,皆实授百户也。蒲缥寨莽氏,火头也。”以上提到莽氏各寨,多为契丹后裔所住,至天启年间,他们已改阿姓为莽姓,世守着副千夫长、百夫长、百户的土司地位。
又《滇志》卷30《羁縻志》还有如下记录:“凤溪长官司土官正长官莽氏,把事张氏。今沿至莽成龙,张世禄听袭。”“保山县水眼关巡检司土巡检莽氏,沿至莽云蛟听袭。”“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莽氏。”“右甸守御千户所蒋氏土官,一为千户沿至蒋浪,一为副千户沿至蒋从智。”右甸(今昌宁)曾是阿都鲁为知州的广邑州治所在地,[10]其土千户和副千户,当是由契丹后裔沿袭的。
明代云南契丹后裔除世守土官、土司地位,安定地方,为明王朝管理一些地方军政事务外,还奉明政府所调,率领本寨兵马,多次参加平息乱叛和抗击入侵的战事,建树了功绩,为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洪武十七到三十一年(1384~1398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等叛,入寇内地。在平西侯沐英指挥下,滇西契丹后裔阿苏鲁奉调率兵参加平叛,因功授承值郎,后又追封为武略将军。[11]又正统年间(1436~1449年),麓川(德宏地区)思氏叛乱,朝廷多次派兵征讨,深入其地。滇西契丹后裔官兵亦奉命参加了讨伐行动。承袭百夫长兼百户职莽阿芽,奉总兵官沐晟令,率其寨兵五百名,随征麓川叛逆。莽阿芽因功升授千夫长兼千户职。[12]还有阿苏鲁之子施甸长官司长官阿龙,调集各寨军队,跟随王骥出征麓川,立下不少战功,后染瘴身亡。[13]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云南陇川岳凤为首叛乱,勾结以莽瑞体为首的缅兵内侵,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林,全省震动。滇西契丹后裔官兵亦奉命从征,屡建战功。其中有莽廷瑞奉金腾参将邓子龙调令,率领本寨土军,搬运粮食,接济军需,后往征顺宁(临沧)。[14]又有平戛莽惠领其舍目、兵夫,奋勇而战,生擒贼首刺逆,刺死岳凤次子贺匪,朝廷钦升莽惠为千夫长加土指挥职事。[15]此外尚有施甸长官司长官莽崇德,今施甸姚关镇大乌邑村把总蒋承业,奋勇而战,不幸阵亡于耿马三尖山,朝廷诰封蒋承业为武略将军。其事迹,康熙《永昌府志·忠烈》有载。
此外,滇西契丹后裔也有抗拒朝命和遭受镇压之事。主要是对明朝“改土归流”,缩小原有辖境不满而拒绝交纳课税,不听调遣,自行传袭;甚至武装反抗前来镇压的军队。滇西契丹后裔遭受最大灾难是明末清初,孙可望在滇西裁撒施甸等长官司,改为平邑州。并派款强征,肆意掠夺,强行镇压。一些契丹后裔为了生存,逃难于深山密林。后官府虽采取招安之策,一部分返回原居地重建家园,但仍有一部分契丹后裔没有返回,便留居今施甸、昌宁县的某些山区了。
(三)
清朝统治云南后,继续推行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凡各处土司,应当世守地方。……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与照旧袭封”,[16]“悉给印扎”。[17]清军平定滇西后,将原来凤溪、施甸二长官司省入永昌府。因此,永昌府内原契丹后裔为官者,便成为清朝世袭土舍。康熙《永昌府志》第五册《土舍》有以下记录:“金齿东山寨都鲁凹土舍,即凤溪长官司,今沿至蒋加印;平头寨土舍,今沿至蒋国英;平戛寨土舍,今沿至蒋三聘;南窝寨土舍,今沿至蒋文玉;阿思郎寨土舍,今沿至蒋惟忠;桑科寨土舍,今沿至蒋玉龙;阿今寨土舍,今沿至蒋朝杰;蒲缥寨土舍,今沿至蒋国基;周册寨土舍,今沿至蒋有德;瓦窑寨土舍,今沿至蒋德政;水眼关土舍,今沿至蒋长禧;关坡土巡检,今沿至蒋天福。”
又据《世世昌》家谱、《蒋姓合族会议录》及《蒋云魁墓碑》得知,还有蒋嗣光至蒋玺,均为土舍,其后代蒋大中(字咸庆)因参与镇压杜文秀起义,钦赐六品把总衔。以及明朝千夫长莽惠后代蒋云魁、蒋金龙、蒋广发,从咸丰至光绪年间,承袭了永昌府猛板土千总职务。
清代云南契丹后裔中,官职最显赫者当为鹤庆州的蒋宗汉。民国《鹤庆县志·武略》载:“蒋宗汉,字炳堂,由乡勇投效军营。咸丰、同治、光绪间,转战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积功荐保,至记名提督,赏给图桑阿巴图鲁名号。赏穿黄马褂,赏头品顶戴,并三代正一品封典,赏戴双眼花翎,给予云骑尉世职。初补鹤丽镇中军游击,升补顺云协副将,署腾越镇总兵。光绪11年,简授贵州遵义镇总兵,调署云南提督,寻补授贵州提督。卒于官。宗汉生平奋勇血诚,明于大义。自束发从戎,身经战大小以百数计,攻克名城池以十数计,擒斩首以千数计。殊勋伟烈,赫赫在人耳目。”其事迹,《清史稿》卷459本传有载。他死后,清廷赐以祭葬,谥壮勤,修筑了蒋壮勤祠。在李根源题书名的《蒋壮勤公勋绩录》中,收有御赐碑文、祭文、国史馆列传、奏折、碑铭等史料。
清代云南契丹后裔在滇西为官者,主要是世守土舍之职,遵照上级衙门指令维持地方治安、交办官粮课税、兼理地方团练、处理乡间案件等。而广大人民群众则积极从事和发展地方各业经济,如农业、手工业、副业等。一部分契丹后裔曾与兄弟民族合作,经营过短时期的采矿和冶炼业,在今施甸县境内山岭中采炼铜、锡和铅。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契丹后裔为促进当地交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鹤庆县志》卷9记录蒋宗汉的事迹中就有:“宗汉重乡谊,性喜慈善事,见义勇为。如修书院(指玉屏书院)、祠宇、道路、桥梁、费常巨万。而梓里金龙铁索桥,工最大,费尤不赀。”显然,清代云南契丹后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当地社会生产和其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释:
[1]孟志东、杨毓骧、蒋蔚复《云南契丹后裔调查报告》,1992年8月铅印本。
[2]陈乃雄《(施甸)本话中的契丹语成分遗存》,1991年油印本;杨毓骧《云南契丹小学的遗存与释义》,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3]《元史·食货志》。
[4]同恕《榘庵集》。
[5][6][7]《元史·耶律秃花传》。
[8][9]《明史·土司传·云南土司》。
[10]《明史·地理志七》。
[11]《明史·土司传·云南土司》及蒋世芳《世世昌》家谱。
[12][15]《蒋姓合族会议录》。
[13]《大楼子祖碑》。
[14]蒋世芳《世世昌》家谱。
[16]《清世祖实录》卷131。
[17]倪蜕《滇云历年传》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