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通过原因分析,找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非计划拔管原因,医护共同讨论,全面评估,完善约束处置及规范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的固定,强化护理管理,加强宣教能明显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非计划性拔管;预防
护理主动脉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利用 IABP 与心脏的心动周期同步运行,引发有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灌注量及减轻左心室做功、减轻心脏负荷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自使用以来,挽救了许多重症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使用 IABP 期间导管的固定、患者的配合等是保证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集束化护理是一组以证据为基础的、针对特定患者群的护理干预措施和保健设施,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明显好于单项措施的应用,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方法[1]。我科通过讨论及实践,对使用 IABP 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的集束化护理,效果良好,把使用 IABP 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降到“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7 年 1月~ 9 月心脏监护病房收治的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75例。其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42.6±13.6)岁。其中16例并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51例并发心源性休克、8例伴发室间隔穿孔。所有患者被收入均经其主管医师评估并为其置入 IABP,且由护士执行日常护理。
2?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2.1患者因素:患者及家属不重视意外拔管可能产生的风险,故拒绝应用约束手段、或未实施有效约束手段来遏制烦躁、躁动的特殊高危计划外拔管患者群。
2.2操作因素:护理人员在为其实施 IABP 置入后未能有效固定置入物,其中包括导管缝线松动及敷料黏性、牢固度不理想。
2.3工作态度因素:护理人员本身对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不够重视,责任心差,未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来对待计划外拔管高危患者存在的隐患,且交接班潦草草率、未能规范细致检查导管固定效果,或是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敏感度差,不能将非计划拔管高危人群及时锁定和认知,并对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靶向手段来加强宣教、加强导管固定、加强巡视。
2.4护理管理因素:科室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护理管理者未能将全科护士充分召集起来进行严格宣教和业务强化培训,同时并未建立计划外拔管的预防及补救干预流程体系。
3.护理方法
3.1?护理评估
3.1.1患者一经 IABP 置入后,护理人员应对该患者实施非计划拔管的综合评估,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标记识别,对此类患者及家属实施重点宣教、重点看护、重点监察、重点管理。高危人群包括高龄、烦躁不安、低灌注、意识模糊、阿尔茨海默病、拒绝理解配合或理解配合态度差[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类患者在对术侧下肢实施充分约束的同时,必须实施上肢约束,并对家属充分告知和沟通,保障其知情权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3.1.2低危患者群也不应放任不管,需科学地实施下肢的保护性约束,而在其入睡前可酌情予以术侧上肢的轻约束,防止其在无意识状态下因置入物及导管引起的不适感而实施拉扯动作将管道带出;
3.1.3在完成评估后,应密切观察其神志意识情况,并且随时沟通来观察其心态变化,一旦有变化则对其重新进行风险评估,一旦低危患者评估后升级为高危患者,则立即加强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约束效果,发现松动及时加强固定。躁动剧烈或行为过激的患者,则实施专人看护,以最严格尺度进行约束,并遵医嘱给予其镇静药。
3.2?导管固定护理
3.2.1不仅只缝合鞘管的单针座,还应将 IABP 导管的 2 个固定座合计 4个针座一并在导管定位完成后实施缝线固定;
3.2.2应用 3M 无菌敷料实施穿刺口固定,以穿刺口为圆心、下肢为轴半径实施胶带粘贴以充分固定,固定前需对 IABP 导管刻度、缝线固定牢固度、敷料覆盖处皮肤清洁干爽度实施检查。完成粘贴后则第一时间测试固定质量;
3.2.3于伤口敷料边缘处应用 30cm 的 3M 抗菌手术膜细致强化粘贴,以进一步强化导管固定[3]。
3.3?强化护理管理?严格强化交接班制度,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必须对所有置管患者实施重新评估,对管道位置、外露刻度、固定情况实施检查并记录在案;对管道连接处或约束机械发生的松动立即实施重新或强化固定。为患者实施翻身或换药等需改变体位的活动后需重新对管道实施检查,且操作时绝对避免管道压迫、弯折、扭曲、移位或牵拉。最后,需在患者床头悬挂字体醒目的“近身照护,避免脱管”标志牌,并在 IABP 测压管道贴上醒目的“动脉导管、严禁触碰牵拉”标志,以强化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重视。
3.4?加强宣教?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基本知识,并对 IABP 及其导管固定的重要程度实施严格传授,使其树立避免导管脱出的高度风险意识,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为其介绍预防导管移位和脱出的看护方式,同时耐心细致地沟通,使患者及家属对为了防止意外拔管所实施的导管固定和约束措施予以配合、支持和依从。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询问其是否有不适感,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合理化的缓解。
4结果
2017 年 1月~ 9 月心脏监护病房收治的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75例,带机时间18~116h,无一例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5讨论
对于置入IABP患者医护共同评估,规范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的固定,强化护理管理,加强对于家属患者的宣教,全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秉持高度的责任心与安全意识,并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实施沟通,获得了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但有极个别病例拒绝配合使用强化约束,但由于导管本身固定牢固,护理人员巡视细致、看护周到,并遵医嘱给予其适量的镇静药。患者并未发生计划外拔管,最终顺利撤管。综上所述,非计划性拔管虽然在临床上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但只要做好完善的医护配合,强化护理干预流程,上下同心、细致协作,可极大地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Evans AM,Barklam D,Hone K,et a1.Reducing pressure damage:care bundles and collaborative e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3,22(12):S32—S38.
[2]毛丽洁,郑秀云,等.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49-51.
[3]李慧敏 汪?涛,等. IABP患者实施管道护理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探讨 [J].中国医药科学,2015,5(8):88-90.
作者简介:张颖,女,大专,护师,护士,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监护室。
论文作者:张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计划性论文; 家属论文; 主动脉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心脏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