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工业化发展迅猛,城市化发展加速都导致水资源的紧张,城市土地在开发中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例如,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中市民休闲娱乐的最重要场所,其对于雨洪的管理调控应当平衡城市扩张改造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作为调节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支持。本文先介绍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析景观的结构和理念的技术实施,提出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上节的理论基础,提出不同城市景观中系统设计的具体改造办法;最后分析城市中不同场所的设计方案,总结出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改造方法。
1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使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备的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构建“渗、滞、蓄、净、用、排”技术体系,在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对雨洪管理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仍简单地以“排”为主,将雨水当作“废水”完全排放出,有悖于建設节约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不透水材料建设阻挡了雨水渗入地下,进一步造成径流污染、洪涝灾害等一些列突出问题。
2海景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技术设施
2.1滞留渗透系统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思想就是通过自然和人工的力量将城市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生态系统,净水、储水、吸水都如同海绵一样的城市。城市景觀设计涉及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滞留渗透系统,其中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土壤层和浅表植被,这些生物在水循环过程中可以清除净化雨水中的悬浮固体、碳氢化合物等污染,增加水的渗透率,流经地表的水被植物带入土壤中后进入循环系统。春季雨水较多,水位高,生物滞留设施因季节性的因素底部排水系统设计不同。植被土壤层设施是为植被生长提供生长的养分,吸收空气和水土中的污染物,因此具有一定坡度的土壤层设置可以让更多的水分流入植被中,同时避免将植被设置在景观中心,导致植被一直处于被淹没的状态。土壤层下方是起过度作用的砂土层,厚度设置要足够大,达到土壤层渗透率两倍以上。生物滞留层在景观中位置的设置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景观审美效果。此外,透水路面相较于传统水泥柏油路透水性更强,雨水能够及时渗入下层土壤中,减小地表积水补充地下水,透水路面铺设讲究材料和方法,多孔铺设和透水铺设根据材料来区分铺设方式,储存式铺设和非存储式铺设更具存储层的需求有无来区分,存储层不仅蓄水还可以过滤进化地表水。
2.2传输进化系统
传输系统也有很多部分,草洼地就是用于雨水的传输和处理,覆盖在草坪下的草洼地可以将雨水边传输边过滤到下游。雨洪进入草洼地的径流途径有两种,可以从单点进入,也可以沿着草洼地线形分散进入,后者应用更为广泛,植被的设置不仅美观而且增加了绿色占地面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线型草洼地的设计长度、深度、雨洪流速等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结构和地形,设计出适合环境的合理配比。草洼地的位置设计有所讲究,需要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还要进行定期修剪,保证其传输功能的正常运作。植物层过滤带也是传输进化的一种,植物层设置的坡度小,带状稳定,用于清除雨水流过后沉淀在表面的污染物。植物的截留和土壤的下渗作用使得过滤带可以起到减缓流速和延缓流经汇流的作用,避免出现洪峰或者缓和洪峰对土壤的压力。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3.1水体景观的海绵化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水循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协调问题,运用好海绵城市理念就需要处理好雨水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水循环难题,通过地面、土壤、建筑、生态环境各因素调整,形成一个集视觉艺术与蓄水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设计。水体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根据水的形态,尽量保护和维持原有水态的平衡,其次根据海绵城市理念,一句水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可能性,动静结合营造多样性的水体景观,带来视觉艺术的审美享受。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排放超标,水质下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健康。通过对城市水体景观的修复和改造,重新培育被严重破坏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维护现有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通过水体景观的改造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态景观。对水体进行设计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生物生存现状和生存空间,最大程度维持其生物链的循环平衡。注重水域和陆域还有空域之间的连贯性,保护水体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3.2道路的海绵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自然保护工作,保证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最小限度干预,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在马路表面设计透水式人行道,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达到快速排水效果,防止城市道路内涝的情况,并具备一定的吸水性,缓解排水管道压力;在道路两旁设计树池,通过树池提供树木水分,选择吸水性和排水性较好的沙石土壤和过滤性好的土层,路缘石拓展带为软质土壤。在进行生态林荫道景观设计中,以中央绿化带为主要形式,保证雨水处理性能。但就现在而言,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一般主干道设计较宽,大面积使用不渗透地面,使得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城市内涝问题。
3.3园建小品的海绵化设计
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是城市中集点缀装饰和功能于一体,是空间的焦点和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联系本文强调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店铺、茶室等建筑物上绿色屋顶的设计可以保护建筑,丰富景观层次,同时和周围的动植物相互映衬,提供给飞禽类动物栖息地。此外绿色屋顶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合理建筑,缓和热岛效应。对于市民居住区域或者公园内的建筑,进行简单的改造,将落雨管与市政管道的连接转变为将建筑屋顶收集到的雨水排至建筑物脚下的雨水花园中,在优化水循环系统的同时,丰富了景观审美的空间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在提高园林生态价值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要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含义,并与设计方案结合;其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检测其中的土壤成分,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雨水净化系统,实现雨水的吸收、净化和循环使用;最后,运用有效手段提高城市园林设计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和功能,借此加快城市化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贾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2]桑楠楠.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论文作者:王栓平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景观论文; 理念论文; 土壤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