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实践中,我们既要认识到转变的紧迫性,还要看到它的复杂性、艰巨性,进而探索实现它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认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其经济分为三种类型。早期的经济,可称之为劳动经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后来形成资源经济,即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资源的状况;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取决于智力,称之为智力经济,即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经济。今天,成为经济发展支柱的高技术产业都是智力产业。如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都是一些知识、技术密集性产业,也可称之为智力产业。
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从以农养工、以农补工发展到工农自养、工农互补的“标准工业化”阶段。经济规模已经不小。“八五”计划结束,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第七位。照这样的速度,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所占的位次还可提前。问题在于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规模扩张、靠高投入来实现的。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状态。如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一样,当“有没有”的问题解决之后,更突出的是“好不好”的问题。以国民消费结构为例,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需求的高层次化和多样化构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源。经济增长的形态由传统的供给主导型的数量扩张向需求拉动型的质量增长转化。一些低水平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逐步失去市场。今后,要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走集约经济发展的道路就历史的摆在我们面前。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199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367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左右,对外贸易额已居世界第11位;外资利用居世界第二位。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的增长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增强竞争能力上。目前,粗放型经济带来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各国原材料价格日趋一致,外国企业和商品越来越多的进入国内。在国内市场也要进行“国际”竞争。如果再允许粗放型经营,大量消耗原材料,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老是提不高,那么国内市场会丢掉,国际市场进不去。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已经由价格为中心竞争转变为质量为中心的竞争,国际贸易的壁垒的原则是限量不限质、不限值。我们只有大幅度地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出口换汇率的商品的比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
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深层矛盾的迫切要求
我国国民经济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总体运行质量不高,国有工业企业“八五”期间总产值年均递增8.4%,但效益差,1994年国有企业亏损面为45.9%,比“七五”末增加14个百分点,亏损额比“七五”末增长17%。
其次是高投入、高消耗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创造相同数额的国民收入的能耗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到九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每亿美元折合万吨标准煤:美国为5.44,日本为2.12,中国为30.95;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我国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3倍、德国的4倍、法国的7倍、英国的5倍。成本高,价格必然高,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第三是农业耕地逐年减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由40多年前的3亩下降到现在的一亩多,农业基建投资在国家总投资中的份额由80年代以前的10%以上逐步下降到目前的3-4%。粮食产量虽然由1978年的3000亿公斤上升到1984年的4000亿公斤和1990年的4500亿公斤,但1990年以来已连续几年徘徊不前;
第四是工业由于过去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忽视了现有企业的改革、改造和企业内部的管理,造成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生产力闲置,技术进步缓慢。我国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闲置的比重:彩电1/2,家用冰箱2/3,洗衣机2/3,汽车3/4,棉毛纺1/3。
此外,在供求关系上,社会投资规模过大,社会总需求过猛,造成通货膨胀,1990年—1994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平均每年上涨10.8%,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2.1%,其中1994年分别高达21.7%和24.1%,是建国以来涨幅最高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在转变中国家、地方和企业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任务和作用。
从内容上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生产要素上由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扩大再生产方式上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的转变;速度与效益关系上由“速度型”向“效益——速度型”的转变;数量与质量关系上的由“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的转变;管理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从影响因素上看:在生产力层次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生产资料的质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等;在生产关系层次有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经营机制等因素;在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有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等因素;在管理层次主要有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者的素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
由于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又由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加上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构成一个多层高维相当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具有转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而必须抓住根本,重点突破、由浅入深、配套进行。
三、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⒈提高认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人来实现。由于过去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的粗放型状态,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因此受到影响并形成了一种定势:企业的发展是靠廉价劳动力而形成的人海战术,靠的是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掩盖了科技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能量,无形中强化了“没有科学技术经济一样发展、照样起飞”这种认识上的错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观念。
⒉促进科学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科技进步不仅能直接增加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还能从微观上提高生产率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优化带动其他部门和产业的发展,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教育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础,不仅直接输送了高科技人才,更是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⒊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既包括先进的科技成果,也包括先进的管理方式。只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把生产力的诸要素合理地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高的经济质量。
现代科学技术为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电子计算机。我们应该在科技界、经济界的广大管理人员中普及、推广和应用。我们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国情,创造出我国的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向科学的管理要效益。
⒋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科技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传统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要结合具有普遍性、关键性、基础性的共性技术难题展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运用创新策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创建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成果,走出自己的技术新路,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阶段、中间试验阶段和产业化阶段这三个阶段。当前急需解决的是科技投入不足和中间试验阶段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要建立新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用以克服“中试”断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