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中的倒句_倒装句论文

论诗歌中的倒句_倒装句论文

浅谈诗歌中的倒装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倒装论文,浅谈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先生指出:“诗之句型,大别为二:一为平常的句型,与散文及口头语言大致不异。一为特殊句型,散文绝不如是写,口头亦绝无此说法,可谓纯出于人工。”叶先生所说的这种“纯出于人工”的“特殊句型”,主要指的是倒装句。

倒装句在旧体诗词中最为常见,因这类体裁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诗人为使诗篇词章合乎格律要求,往往“上字而抑下,中词而外出”,曲尽变化之妙。如杜甫五律《遣意》颈联“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后句格式须作“平平仄仄平”;若按平常的句型写作“小树花传香”,便与五律押韵、对仗、平仄之要求相去甚远,故用倒装句以就诗律。又如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王安石《桂枝香》:“正故国晚秋。”按平常句型,应写作“霜风渐凄紧”“故国正晚秋”。但词牌规定该句的句法必须是上一下四,其音乐节奏是1-2-2,所以只好把副词“渐”“正”提到主语“霜风”“故国”之前,以单音词作为一个音乐节奏。

除了满足格律的需要,旧体诗词使用倒装句还为了增强诗的情味,有利于意境的创造,请看下列诗句:(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隔篱娇语络丝娘。(苏轼《浣溪沙》)

(3)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充疾《摸鱼儿》)

例(1)中的“风烟”“五津”均为“望”的宾语。诗人想“望”的是友人所去之处“五津”,但由于相距极远,只能望到茫茫“风烟”;诗人把宾语“风烟”提到句首,这样就给人以离别的怅惘之感,使诗句意境开阔。在例(2)中,诗人把整个谓语部分(“隔篱娇语”)提到了主语(即“络丝娘”。“络丝娘”本是俗语中的虫名,一名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用来指缫丝姑娘。)的前面,让人先听到篱笆那边传来的如秋虫低吟般的娇语声,然后才看到那一伙健美的缫丝姑娘。这样写,比起平铺直叙的平常句型“络丝娘隔篱娇语”,情味上便浓多了。例(3)是该词的起句,意思是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哪里再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袭击?但诗人并不像这样顺着说成“匆匆春又归去,更能消几番风雨”,而是巧妙地利用词的格律,将“更能消”句倒折而出,这样就强调了自己惜春意阑珊,叹华发早生的愁绪,喷吐出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哀怨以及对朝廷屈辱投降行为的愤懑。沉郁顿宕,怨而怒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旧体诗词使用倒装句的长处,也为现代诗人所吸取。如:

(1)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2)忽然一个右转,最咸最咸/劈面扑来/那海

 (余光中《车过枋寮》)

例(1)中,诗人将“悄悄”这个含有惜别感情色彩的副词置于句首加以突出,并与后一个“悄悄”相呼应,生动地披露了自己无限珍惜和留恋的心情;这样写,还使句式灵活多变。例(2)把主语“那海”放在最后,突兀而来,十分醒目而有力,起到了浓缩意象的作用;同时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平淡的句子变得新奇,收到了“陌生化”效果。无论是从声韵美还是抒发感情的深度来看,上述倒装句都比相应的平常句式更富有艺术魅力。

标签:;  ;  ;  ;  ;  

论诗歌中的倒句_倒装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