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城乡规划局东宝分局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市民幸福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追求,围绕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方向。以人为本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能够为不同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的市民营造安全、舒适、便捷、易达的出行环境。本文介绍了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以人为本理念,并探讨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侧重点和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慢行交通;快慢交通分离
一、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的以人为本理念
传统城市交通环境设计的基本特点大多是“以车为本”。因为一提到人车分离,往往先考虑和解决的是车辆而不是人的通行问题。“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道路建设注重机动车道、城市快速路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机动车拥堵问题。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速交通系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交通并不仅仅是车的移动,而是人或物的移动,规划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只有把“人优先”作为前提,车辆的通行和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为了解决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理念。主要体现在”平等”与“保护弱势群体”两方面。“平等”就是强调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公平性,核心是对交通资源公平占有。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率不同、占有的交通资源不同,应当支付不同的社会成本,但现状是占有较高交通资源的交通方式并没有付出更高的代价。根据“平等”原则在交通规划中考虑每个交通出行者的通行权、道路资源使用权和占用权都是平等的。实现交通结构的优化,路网的合理配置,完善慢速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对于提倡公平性原则至关重要。“保护弱势群体”是“以人为本”交通的又一重要体现。交通规划中应首先确保“安全性”,在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辆共同存在的交通环境里,一旦发生接触冲突,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从确保人身安全的角度来看,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是特别需要加以保护的弱势群体。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侧重点
在战略层面,应依据城市的地域特征及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交通特征及慢行交通系统现状,明确其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应将城市看做整体,通过选择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慢行空间结构,协调整体交通的生态性、系统性、网络化设计,注重慢行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转换、疏散设计,并且有必要将“慢行城市”的理念提升到城市发展模式的高度,划分不同慢行区来系统组织慢行空间网络,形成与生态、景观建设并进的慢行空间环境建设。并将慢行理念反馈给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指导相关专项规划与建设。
布局层面,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即在中观层面划分慢行区,明确各慢行区的规模及功能,引导城市未来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由宏观层面的定位落实到区块,再到慢行核节点、通道,逐步形成网络,同时结合居民的各项慢行活动,运用城市设计及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加强慢行区范围内的慢行结构体系构建。从公共空间和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具体分析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城市地形、用地、绿地景观系统等之间的关系。
三、以人为本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
(一)快慢交通分离
当前很多城市机非分流措施在城市主干道路上已逐年开展,部分机非混合车道被改做机动车专用道路,两侧的平行支路被改建辟通以供非机动车分流。一些主要路段为解决快慢交通混行问题,可以利用标志、标线等交通语言或绿化设施隔离快慢交通空间;重要的交叉口可通过隔离护栏、右转车管理来控制;若不对交叉口机非进行物理隔离,则可通过交通渠化、交叉口信号配时以及减小交叉口路缘右转弯半径来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对于停车需求较大的路段,在机非隔离带上设置停车位,以改善通视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干道路上强制分离快慢交通,限制慢行交通活动空间;在低等级道路上限制机动车速度,让慢行交通获得优先。条件允许时开辟分离式自行车专用道(路),或增设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的隔离设施,保障慢行交通空间,以及建成运营后不被非法占用。
慢行交通安全行驶环境的主要考虑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机动车交通流和慢行交通流之间的混杂,同时提高机动车交通流的行驶效率。要跳出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和科学地利用空间域和时间域分隔的方法,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建立立体空间分隔,以及将慢行交通流转移出机动车交通流主要影响区域。
(二)城市自行车廊道网规划
规划自行车道时,既应考虑机非分流需要,更应考虑骑行者时间与体力的节省,选择那些直捷、连续、联通重要慢行节点的街道来构建通达的城市自行车骨干路网。为明确不同道路骑行路权,城市自行车道路网应依据不同功能分级,至少包括廊道、通道、休闲道三级。自行车廊道将构成城市自行车道路网的主骨架。不一定是自行车专用道路(多为自行车优先道路),但连续、贯通,以不大于2~4km的道路间距形成格状网络,可以为自行车提供优先、安全、便捷的通行空间。为保护街区安全与活力,需严禁时速或噪音超标的助动车驶入。非机动车通道既包括干路上的非机动车道,也包括其余支路的非机动车道。前者虽环境较差,但贯通性往往很好,依然可供难以分流的部分非机动车骑行;后者贯通性较差,但数量最多且渗透性很强,既可服务于街区内的短途骑行,又可向廊道喂给中长途自行车客流。非机动车通道的建设标准应低于自行车廊道,但需保障骑行安全与便捷。另外,通道也可供助动车骑行。自行车休闲道宜沿河流或绿道布局,连通社区与公园,应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优先选择车流量较低、风景优美的城市支路布局,以鼓励并培养居民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需求。
(三)过街系统规划
过街系统可分为路段过街和交叉口过街。路段过街设施应结合单位进出口、重要吸引点以及公交停靠站来选择位置,对于路幅较宽、车流量较多、行人无法一次穿越的道路应设置中央安全岛,保证行人二次过街等待时的安全。交叉口过街也应进行慢行一体化设计,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用同一信号,若左转则需经过二次信号灯才能左转。该措施有效减少了交叉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冲突点,使快慢交通流在交叉口内部可以有效分隔,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也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
(四)行人的道路标识指示、引导系统的规划
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很多细节问题上体现出道路标识指示、引导系统设计上的人文关怀。应该对行人的道路抬示、引导系统设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提高其清晰性和规范性,增强指引效能;在路牌上增设从此地到目的地的实际距离信息;各种主要城市设施都要设计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并在道路指引系统中显示出来;在CBD、购物区、旅游区及各类交通枢纽等城市窗口地带应当有系统、有规划地设置双语指示标志;在路标、指示牌等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路牌所在地段城市景观的总体风格。要合理设置绿化景观小品,为行人提供娱乐与休憩的环境。利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树穴间隙,可按一定距离设置电话亭、垃圾箱、行人座椅等,既提高了城市景观,又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结束语
慢行系统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城市一种生活态度的诠释,它是城市重要的的交通实施策略。慢行系统对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是最为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同事步行和非机动车道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像新兴的低碳城市迈进的最有力指标之一。通过快慢交通分离、自行车道、过街系统、人行道等等提出一系列慢行系统与关联设施的规划,是落实慢行系统规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昱,刘学敏,张红.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困境与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6期.
[2]吴正旺,单海楠,王岩慧.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完善城市慢速交通[J].华中建筑,2014年11期.
论文作者:刘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系统论文; 交叉口论文; 自行车论文; 道路论文; 机动车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