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和方法论 E.P.汤普森阶级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述评论文,史学论文,阶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森(E.P.Thompson,1924——1993)以其专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而享誉国际史坛。《形成》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其中所涵容的汤普森的阶级理论尤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因为它本质上是在以往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本文意在揭示汤普森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评析其阶级理论的某些特点。
阶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汤普森看来,“没有任何其他历史概念比社会阶级这一概念受到更多的误解、扭曲、僵化和非历史性对待了。”[①a]他感到有必要阐述自己对阶级,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其他下层民众的理解,以纠正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偏见。《形成》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以实际历史描述的方式再现了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展现了汤普森的阶级理论。
《形成》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英国劳动群众在工业革命前所具有的三种主要的文化传统,及其与早期无产阶级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三种传统是:宗教异端,暴乱和骚动的习惯,和人生而自由的意识。在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英国劳动群众一般具有信仰自由,反抗不公正待遇和崇尚平等自由等意识或习惯。第二部分展示了劳动群众在近代工业革命冲击下的种种苦难经验,这些经验可概括为: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加重。第三部分论述了有着自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劳动群众在社会经济变革的亲身经历中,在当时先进的经济和社会理论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与工业化相连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同时形成了工人阶级意识和工人阶级群体。其主题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历史过程,是在给定条件下的自我形成(self-making)过程。[②a]
汤普森在《形成》的前言中申明:该书要进行两方面的批评。一方面对政治上右翼保守的资产阶级学者,以及信奉现代化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的社会学家、经济历史学家。在这些人笔下,工人阶级只代表劳动力、统计数据,或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分类。其观点的实质是,既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劳动人民的痛苦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代价,而工人阶级为改善自身处境所作的种种努力则被视为是逆历史潮流的。
另一方面是政治上左倾的学者,如费边社会主义者同情但又无可奈保地将英国工人阶级视为工业化被动的和可怜的牺牲者,还有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人指责英国工人阶级保守,在宪章运动后不可救药地在经济上甚至在意识形态上与资产阶级妥协,忽视了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自身利益。以上两方面各种观点的出发点虽有很大不同,但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没有从历史实际出发,从当时工人阶级自身立场出发,去感受他们的种种经验,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形成》正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也正是汤普森阶级理论的出发点。
在马恩以前,虽有不少资产阶级学者指出过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的存在,但因种种局限性,他们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生产的发展解释阶级的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皆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决定着阶级结构。这一学说改变了以往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
恩格斯于1845年的,集历史研究与社会调查于一体的专著《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可算作马克思主义英国工人阶级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影响很大。恩格斯在该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还是一个革命的阶级,因为他们悲惨的经济状况会不可避免地推动这个阶级进行争取解放的斗争;在斗争中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目标——社会主义。
汤普森不同意恩格斯书中的两个观点:(1)“第一个无产阶级是与制造业相连系并由制造业产生的;”(2)“工业革命的长子——工厂工人自始至终是劳工运动的核心。”[①b]他认为,虽然棉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先行部门,棉织厂是工业制度的绝好的模式,但当时棉织厂和棉织业工人的基本作用不应被夸大。
首先,数量上,“在棉纺厂‘突进’的半个世纪之后,纺织工人在棉纺业成年劳动力中仍是少数,而且女工占大多数。在19世纪30年代初,手工纺织工人在人数上仍多于在棉纺厂、毛纺厂和丝厂纺织的男女工人的总数。”[②b]汤普森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的出现并不必然是蒸汽机或工厂制度的产物,而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经济变化有关,这些变化也可以被看作工业化的前提或早期阶段。他反对那种将棉织厂简单地看作不仅是工业革命,而且是社会革命的动因,似乎它不仅制造棉布,也生产工人运动的观点。[③b]这与汤普森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比人们习惯上认为的更为渐进的过程,和资本主义式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初,并不必然地与机械化生产相连系有关(这一点下面还将提到)。汤普森认为,“工厂工人远不是‘工业革命的长子’,而是后来[至少是40年代以后]出现的。”[④b]
其次,汤普森指出,质量上,工匠或手工艺人(artisans)对早期劳工史的贡献比史学家们所承认的要多。他注意到,雅各宾派的影响主要在工匠中,卢德运动也主要是小作坊内的技术工人的活动。“在许多城镇,劳工运动的思想、组织和领导的实际核心是那些鞋匠、织工、马鞍工、马具工、书贩、印刷工、建筑工、小贩,等等。1815年至1850年间,激进的伦敦的许多地区的力量不是来自主要重工业(造船业已趋衰势,制造业只是在19世纪后期才有影响),而是来自众多的更小的行业和职业。”[①c]所以,汤普森提出:“是否工厂工人——除棉织业外——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任何时期构成了劳工运动的核心是值得疑问的。”[②c]后来的一些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汤普森的这一观点,即工匠是工业革命初期劳工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不是在工厂而是在作坊内诞生的。[③c]
汤普森在《形成》中论述的英国工人阶级主要是工匠或手工艺人,而不是工厂工人,这一点曾引起非议:究竟谁是工人阶级的代表?有关研究表明:在《形成》所涉及的这一时期(1780—1832)中,手工业者阶层的从业人数占制造业工人总数的绝大多数。相较其他劳动阶层,这一阶层更有技术、有组织、有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也强,工业革命前他们大多生活稳定。工业革命从技术上看是以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因此,手工业者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受害最大,反抗也最强。他们“在工业革命的整个时期充当了工人政治斗争的主体力量——英国工人最早的政治斗争就是由他们展开的”。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构成了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主流。而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工人在人数上成为工人运动的主流则是1850年以后的事了。[④c]
第三,理论上,汤普森考虑到笼统地讲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决定阶级的形成,会模糊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生产方式如何形成阶级,和人们如何能动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过份地强调棉纺厂的新意,会导致低估政治和文化传统在工人阶级团体形成中的作用。”[⑤c]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的一个辩证主题是: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最终决定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成功地揭示了前一方面,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有来得及系统地阐述后一方面。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阶级基本上是以经济内容定义的。如它们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相连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拥有生产工具或与生产工具相分离为标志;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其特有的观念和意向。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阶级一词根据上下文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上,阶级泛指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各种社会形态中,因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群体,常被用来区别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种广义的阶级有时也被称为“自在的阶级”,常可被其他词,如阶层(rank)、等级(estate或stratum)所替代,指那些阶级意识尚未成熟的群体。狭义上,阶级特指19世纪以来的工业化社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有明确或成熟的阶级意识的阶级。这种狭义的阶级也被称作“自为的阶级”。因此,在马恩那里,阶级既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分析方法,又是具体的历史实体。如霍布斯鲍姆所理解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是一种直觉的,在某种意义上可直接经验的历史实际,而在前资本主义阶段,阶级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说明那些本来费解的复杂的事实。”[①d]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就是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发展过程,而其最终标志是阶级意识的形成,因为有阶级意识的阶级才算是“自为的阶级”。所以,是马恩而不是汤普森首先将阶级意识作为阶级成熟标志的重要尺度。马恩有时用“等级”、“阶层”等概念来指广义的阶级(如《共产党宣言》中),以示同狭义的阶级的区别,但他们似乎并没有作出更为明确的解释。
汤普森在《形成》中是将英国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历史实体来研究的,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阶级一词,他不愿甚至反对在广义上或抽象意义上使用阶级一词。从这一角度看,人们也许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汤普森在《形成》中如此关注阶级意识的形成,如此强调阶级的形成需以阶级意识的出现为标志。因为描述工人阶级的形成,除了其他的之外,必须涉及有关工人阶级意识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如它的起源、萌芽和成熟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所代表的社会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汤普森的阶级理论是以马恩的为基本框架的。
以往工运史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人组织、政党、纲领文件、领导人生平、政治事件和经济斗争等方面,这些研究也能反映工人阶级意识的某些特征和政治觉悟程度。但严格地说,它们更多地是工人阶级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工人阶级意识内在的历史的和思想的渊源。很大程度上由于这方面的欠缺,机器和工厂才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作为工人阶级产生的唯一原因。在这种意义上说,在汤普森以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形成史是不为过的。
的确,在汤普森以前很少有马克思主义学者认真地考虑过工人阶级意识的思想起渊问题(卢卡奇是一个例外,但他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一般习惯地认为,工人阶级意识是工人群众对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变化的一种自然或必然的反映。似乎有了近代工厂,有了资本家和工人,有了资本主义式的剥削压迫,就会有工人组织、政党,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意识。然而,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工人阶级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在劳动群众中自发产生的只是工团主义思想。所以,他强调当代政治斗争和先进知识份子培养、灌输对工人阶级意识形成的作用。当然,列宁在这里是从政治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的。[②d]
最能表达汤普森阶级定义的是这样一段话,“作为共同经历的(继承的或共同具有的)一种结果,当一些人感到并表达出他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并反对那些利益与他们不同(通常是相反)的另外一些人时,阶级就出现了。阶级经验大致上是由人们与生俱来或不自愿进入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经验用体现在传统、价值系统、观念和制度形式中的文化术语来表述就是阶级意识。如果阶级经验看上去是被决定的,阶级意识则不是。”[①e]
阶级经验是汤普森阶级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其中“经验”(experience)是汤普森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最重要的,但又是最令人费解的概念。经验依上下文可以被理解成:(1)人们的实际生活经历或实践活动;(2)人们对这种经历和活动的感受和理解;(3)知识(直接的和间接的知识)。汤普森解释道:“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经验是一个必要的中间词”,因为“社会存在中发生的变化,使经验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经验影响现存的社会意识,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智力活动提供素材,在这种意义上,这种经验是决定性的。”[②e]再进一步讲,经验“一半在社会存在中,一半在社会意识中,我们或许可以称这些经验为:经验1——活的经验;和经验2——理解的经验。”[③e]汤普森的经验程度不同地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如他的某些批评者所认为的仅是主观的东西。因为“实践的”和“理解的”,分别具有物质的和意识的特征。可以认为,汤普森并没有以经验代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意思,因为经验本身离不开社会存在。正如他所指出的:“‘经验’在最终意义上是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以阶级方式积累而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仍决定着经验,只是从这一观点看它的决定性影响有所减弱。”[④e]
具体而言,《形成》中所指的阶级经验,大致来自工业化的(物质的)影响和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意识的)影响。汤普森虽然反对阶级经验本身可以决定阶级意识,但他并没有主张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可以决定阶级意识。汤普森的阶级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工人阶级意识中的思想文化传统因素。
汤普森通过揭示劳动群众文化传统与早期工人思想和行为的潜在契合,令人信服地表明:工业革命中变化了的生产关系不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作用于“一些无法形容的没有特性的人类的原材料上”,而是被活生生的人们所经验,这些人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生活期望和道德传统。他们不是消极地像工业原料那样被工厂制度所吞食,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方式对社会经济变化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汤普森没有为工业革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化的表象所迷惑,冷静地看到了文化传统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袭的对社会行为的道德感召和规范化的力量,维持着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一代人无论怎样地富于想像和创造力,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行事。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也不例外,它实际是传统与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一系列变革因素矛盾与冲突的产物。因此,研究工人阶级的形成,应重视传统与变革两方面的因素,以及它们在新条件下的重新组合。我们以往的有关研究着眼变革的多,重视传统的少。汤普森的方法开拓了这方面研究的新视野,显示出优秀史学家所具有的历史感。
(2)阶级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社会关系。
这里的关系有两种:外部的和内部的,分别指阶级间的对立和阶级内的认同。这也是汤普森阶级意识的两项主要标志。汤普森强调阶级是一种关系,主要针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theory of stritification)和一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阶级关系混同于生产关系的观点。依据分层理论,无论分层的标准是经济收入、职业、社会地位,还是别的什么,它首先注意的是外在(通常是可以定量的)区别或不平等,而真正的阶级实体则被掩盖其后了。如果说这种理论还适用于对阶级的静态分析,那么,它对史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如何在历史发展中把握处于动态的阶级间的分界线?除了定量以外,跨越阶级间的质的界限定在哪里?汤普森关于阶级是社会关系的表述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局限,为观察和研究阶级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可能。汤普森反对将阶级视为“物”,或一种分类概念。他说,如果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截取一横断面,人们看到的将不是如地下岩层般的分层式结构或阶级,而是有着各种经验的人们和他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当然如果在社会变化的一定时期内考察这些人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组织中看出某些模式(pattern)的。[①f]汤普森关于阶级是社会关系还意味着,阶级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然后再发生联系(斗争),而是联系(不仅仅是斗争)本身才构成阶级。
汤普森承认阶级关系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认同阶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或有了生产关系就一定有阶级关系,因为仅仅生产关系本身并不能形成阶级关系。其一,虽然生产关系决定了被压迫者和压迫者的区别和矛盾,但他们之间的斗争并不一定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列宁说过,某个工厂或某一行业的工人起来反对他们的一个或几个老板,不是阶级斗争,“只是阶级斗争娇弱的萌芽而已”。“只有当每个工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员,都认识到他每天同个别老板和个别官吏进行小的斗争就是在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政府的时候,他们的斗争才是阶级斗争。”[②f]马克思在谈到19世纪法国小农的保守性时也曾指出:“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③f]显然,被压迫者共同利益的存在和他们真正认识到这种利益的存在是有区别的,生产关系只能决定前者,而不能必然地决定后者。用汤普森的话来解释就是,生产关系决定阶级经验,是阶级的基础或条件,但不能决定阶级意识。
其二,阶级成员或阶级阵线实际上并不能完全依据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收入、职业、家庭出身等先天的、外在的或纯定量的因素来划分,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无产阶级营垒中,除了工农群众之外,还有知识份子、地主、资本家、官僚买办、旧军阀等家庭背景甚至亲身经历的人?为什么有着同样家庭、教育背景的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马克思早就指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从属的阶级为转移,这是很‘可能’的;但是这个事实不足以影响阶级斗争。”[①g]然而,“这个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无论客观制约条件如何地重要和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选择总是要起一定的作用,而且,在客观制约条件和主观选择之间,个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马克思本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马克思当时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律师、大学教授或神职人员,然而,无论是他父亲的意愿,政治迫害和生活贫困都没能改变他的选择。应该说明:汤普森强调生产关系本身不能必然地决定阶级关系,并不旨在否定或削弱社会客观条件对人的制约作用,他反对的只是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3)区别阶级经验和阶级意识。
汤普森认为,阶级经验主要是由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的,阶级意识则是人们以所继承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他们阶级经验总结反思的产物。这意味着阶级意识不是完全自发地从阶级经验中生成,在阶级意识的形成中,某些文化传统的因素必须被考虑进去。
E.K.特林伯格认为,汤普森关于阶级意识形成的表述,否认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意识是对既定经验结构的一种自发的和理性的反映的观点;也否认了列宁关于阶级意识是在先进人物引导下对社会状况的一种科学认识的教导。[②g]特林伯格将汤普森与马列观点对立起来的见解有失表面化,因为汤普森实际上否认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简单化、绝对化。例如,承认阶级意识本质上是对经济结构的一种思想反映,并不等于承认经济结构和阶级意识是一对一的照镜子关系,也不等于承认阶级意识只能消极地反映,而不能积极地影响经济结构,因为两者间毕竟还有许多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应该看到,马恩创立的阶级理论首先是针对那些否认阶级、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原则的观点,所以,他们在考察阶级现象时总是着重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关系。限于各种条件,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研究阶级意识和经济关系之间的一切细节及其作用,只是指出了这些细节和中介因素的存在。汤普森补充了对某些细节的研究,其观点不能被看作是与马恩观点相冲突的。尤其是他对文化传统意义的强调,表现出他对阶级意识形成中历史因素的重视,他反对的只是把阶级意识看成是对既定经济结构的一种纯本能的反映。
另外,列宁关于“真正的阶级意识”需要培养、灌输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社会民主党内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忽视科学理论指导和组织作用的倾向。列宁指的阶级意识主要是政治意识,或者说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来衡量的政治觉悟,与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的含义多少有些不同。所以,不能将马列在特定场合下有针对性的观点,简单地理解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此外,还要考虑到汤普森与马列的研究角度是不同的。
(4)阶级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汤普森将英国议会改革法案公布的1832年作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年限。在此前工人群众是作为资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参与政治的,议会改革法案的公布使他们认清了资产阶级的本质,和他们与资产阶级利益的区别和矛盾,从此他们开始独立地走上政治舞台。[①h]汤普森的一些评论者认为,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定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1832年,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出现是独立于生产方式变化之外的。如P.安德森指出,英国工人阶级不可能形成于30年代,因为无论在工厂或其他技术部门的工人远未占工业部门劳动人口的多数。[②h]安德森实际提出了一个工人阶级形成与工业革命进程的关系问题。
工业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但汤普森不同意不加分析地将这一时期的所有变化都与工业革命相联系。例如,他认为,外作制工人的生活困境不能简单地用被机器生产所替代来解释,它是由剥削方式造成的,这种剥削方式经常是早于机器竞争的。[③h]伍德解释说,汤普森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工业化转向了资本主义,或者说,汤普森更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而不是其中的技术因素。[④h]伍德的解释基本上符合汤普森的观点。习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是与机器生产相联系的,甚至前者是为后者所决定的。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尤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初,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汽车装配线上的工人和超级市场内的售货员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所遭受的剥削,在理论上是同样的,虽然他们工作场所的机械化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伍德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剥削的观点出发,“汤普森能够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解释工人阶级历史地出现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而且,这些关系正是工业化本身的前提条件。”[⑤h]汤普森正是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的本质,以及由这些关系所决定的共同的阶级经验,从而奠定了他笔下的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基础,而没有拘泥于(不是没有注意到)工业化发展及其在各地区、各行业间的不平衡性。汤普森从未设想过整齐划一的工人阶级,但他不同意因为各地区、各行业工人间的差异,就将他们视为几个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es),而不是一个(working class)。因为他相信,是共同的阶级经验(而不仅是机械化的程度和规模的统一)使工人群众感到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为这种共同利益而斗争的共识。
那么,汤普森看重以共同的阶级经验作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基本凝聚力,是否就是无视工业化进程,违背马恩有关论述呢?不是的。因内外学术界对于工业革命内容和分期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国内一般认为,它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于19世纪中期或30年代。虽然对工业革命的下限仍有分歧,但认为英国工业革命至1832年已近尾声应是不成问题的。以1832年作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标志与英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应该说是基本吻合的,至少是不相悖的。另外,恩格斯本人也表示过,从1830年起,英国工人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社会权力的角逐。[⑥h]当然,恩格斯的话不能用来证明或证伪汤普森的观点,但至少可以说明,汤普森以1832年划线并不违背马恩的基本观点。
汤普森阶级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以上概括的只是其中几个主要特点。人们从中可以感到,虽然汤普森阶级理论作为整体并不够系统和严谨,一些基本概念,如阶级、阶级经验的定义还不够严格和明确,但其独具的启发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至少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工人阶级意识的文化历史起源;工人阶级形成和阶级意识的关系;如何看待前工业化社会中“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形成与工业革命或技术因素的关系,等等。总之,着眼于工业化浪潮下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迁,以及它们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构成《形成》一书和汤普森阶级理论的突出特点和最有争议之处。
汤普森阶级理论的框架和术语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他在许多方面作了有个性的发挥。将汤普森的作品视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其思想本质。汤普森的阶级理论旨在恢复(不是夸大)历史主体——人的创造性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对这种地位的估计不足,不仅反映在某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也表现在过份依赖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某些西方学者的著述中。汤普森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薄弱环节,即如何保持实际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平衡。这也正是汤普森的《形成》及其阶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注释:
①a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及其他》(E.P.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每周评论出版社1978年版,第46页。
②a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213页。
①b、②b、③b、④b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209、211、210、210—212页。
①c、②c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210—212页。
③cI.J.普罗斯罗:《19世纪早期伦敦的工匠和政治:约翰·盖斯特及其时代》(I.J.Prothero,Artisans and Politics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John Gast and His Time),伦敦1979年版,第3页。普罗斯罗认为,英国工匠对于劳工运动的重要性不仅限于19世纪上半叶,甚至延伸至19世纪中。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条件在经济变化中受到的冲击和危害最大,他们在劳动群众中最具组织性,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他们在所有地方都是劳工运动的最初参加者和骨干。这似乎已是社会史学家的共识。见第38页。我国学者钱乘旦也持这种观点,见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
④c见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第一编和结束语。
⑤c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211页。
①dE.J.霍布斯鲍姆:“历史上的阶级意识”(Hobsbawm,Class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载《历史方位和阶级意识》(Aspects of Historyand Class Consciousness),梅札罗斯(I.Meszaros)编,伦敦1971年版,第8页。虽然霍氏在这篇文章中认为,有阶级意识的阶级才是充分意义上的阶级,但他也承认,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缺乏现代意义上的阶级意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阶级和阶级冲突。劳动群众反对上层权贵的斗争和农民战争都表明,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有某种阶级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同现代的相比在各方面均有很大区别。换句话说就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阶级、阶级冲突和阶级意识,尽管它们发展至现代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与汤普森的阶级理论有所不同。
②d《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47页。
①e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9页。
②e汤普森:《理论的贫困及其他》,第98页。
③e汤普森:“理论的政治学”(Thompson,The Politics of Theory),载《人民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People's History and Socialist Theory),伦敦1981年版,第405页。
④e汤普森:《理论的贫困及其他》,第171页。
①f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10页。
②f《列宁全集》第4卷,第191—192页。
③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①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册,第183页。
②gE.K.特林伯格:“E.P.汤普森:理解历史的过程”(Trimberger,E.P.Thompson: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History),载《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①h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799、887页。
②hP.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争论》(P.Anderson,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伦敦1980年版,第45页。
③h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288页。
④h、⑤hE.M.伍德:“理论的政治学和阶级概念”(E.M.Wood,ThePolitics of Theory and the Concepts of Class),载《政治经济学研究》(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1982年第9期,第57页。
⑥h《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册,第246页。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第一次工业革命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群众观点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