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治理”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_邓小平理论论文

“制度治理”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_邓小平理论论文

“制度治本”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鲜明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一向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同时进行,使之制度化和科学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率领全党同志拨乱反正,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同时,尤其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反复强调“制度治本”的思想,其观点之准确新颖深邃、内容之全面具体切实,是具有开创性的真知灼见。“制度治本”是邓小平党建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指南。

一、“制度治本”思想的由来及其重要性

邓小平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不仅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的远见卓识,而且有着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针对建国前后我党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他从错误发生的主、客观根源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本身具有其他因素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指出制订科学严密的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好的制度对坏人能够起到威摄和制约的作用,坏人无法乘隙而入,兴风作浪;而疏漏乃至错误的制度则不仅容易给坏人钻空子,而且会限制甚至打击好人,或者把好人引入歧途。例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又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凌驾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上,而各地造反派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下组建的各级革命委员会,这些不都是不好的组织制度吗?诸如此类的制度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不正如邓小平所评述的那样吗?邓小平在深刻剖析制度优劣与所犯错误的内在联系时,进而阐发了“制度治本”的要旨。他明确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②

邓小平提出“制度治本”的思想要走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他强调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③既不能因领导人的更迭而搞人存政兴、人亡政息的人治,也不因为领导人的心血来潮、兴之所致而朝令夕改。邓小平着重指出,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要依靠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党规党纪以及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来进行,而不是靠搞政治运动的形式来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伟大创举。

“制度治本”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邓小平不仅从正面,也从负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的极其重要。他说道:“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④在谈到党和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制度化的时候,邓小平专门阐述了党规与国法的辩证关系:“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⑤因此,“制度治本”对国家固然十分重要,但对党的建设更加尤为重要。

二、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完善,是“制度治本”的核心内容

早在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就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也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⑥他在一九六二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凡是违反这个制度的,都要纠正过来。”⑦邓小平的这两段论述,已经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主集中制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而且从当时的政治生活中觉察到违反民主集中制的弊端,认为“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现象。”⑧并且作了严肃的批评。正像邓小平后来所总结的:“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危害。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人都是搞家长制的。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例如,党内讨论重大问题,不少时候发扬民主、充分酝酿不够,由个人或少数人匆忙做出决定,很少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投票表决,这表明民主集中制还没有成为严格的制度。”⑨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邓小平说这是因为“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为了从人民群众中收集他们的意见和经验,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一般地都必须经过党员的努力,经过党的下级组织的努力。”⑩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它作为全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民主集中制正确地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科学的合理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使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辩证地统一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中领导,这个党就没有战斗力。这种集中,如果没有高度的民主作基础,集中也是假的。全党提倡民主,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真正把全党的意志集中起来,真正做到万众一心。”(11)实行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内党外的积极性,制定出既符合客观实际,又能充分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实现正确的集中,保证民主的正确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完善,是“制度治本”的核心内容,也是“制度治本”的根本途径。邓小平说道:“在我们党内和国家内,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能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1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多次引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的这段精彩评述,并且他还进一步强调“这种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因此,邓小平关于“制度治本”要从党内抓起,要从民主集中制抓起的思想是坚定而明确的,是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如何坚持和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规党法,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有新的理论突破。概括地讲,首先是要使全党上下都真正认清民主集中制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必须“重申和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13)“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第三,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各级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问题。“在党委内部生活中,应该注意集体领导,分工负责。这里边‘班长’的作用很重要。”(14)“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15)这是避免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的重要原则,也是对一元化领导的否定。第四,必须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邓小平说,共产党要自觉接受来自党内、群众和民主党派三个方面的监督。要建立和完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党内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必须从制度上限制领导干部的特权,使之永远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16)第五,必须坚决反对各种违背和否定民主集中制的错误倾向。既要防止和反对以个人专断为实质的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等现象,又要防止和反对以极端民主化为实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无政府主义、分散主义等现象,绝不能视而不见,弃耳不闻,任其发展泛滥。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落实“制度治本”的关键

邓小平非常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反复阐述干部在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的关键作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是否正确执行这个路线。”(17)1962年2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说:“培养和选择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择各级的领导核心。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培养和选择干部,也应该作为各级党委的经常工作。我们要建立经常的干部工作。”(18)这里不仅突出了培养和选择干部工作的重要性,也谈到了要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经常性地开展这项重大工作,使之制度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从保障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申:“政治路线确定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19)邓小平科学地论断:“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20)“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21)而在经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任务,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表明他的观点,他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2)“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3)殷切告诫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千百万接班人。

邓小平关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制度治本”的关键的理论,不仅综观全局、高屋建瓴,而且更加缜严细密。他把马列主义关于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的建党学说大大向前推进,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一)确定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四化”的标准。这是邓小平根据干部队伍现状与现代化建设形势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出来的。坚持干部“四化”标准,就能够改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能够顺利保证干部的德才兼备、新老交替、优势互补、适才适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廉洁、高效、精干,能够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继往开来和兴旺发达。

(二)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经常强调要抓紧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

邓小平视野广阔、目光敏锐,在中共八大上,他提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量地培养和提拔新的干部”,“党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因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24)还要注意培养本地干部、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针对在知识分子和干部建设上的极“左”思潮,大声疾呼“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5)1992年初,邓小平又强调说:“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现在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不要迷信。”(26)

(三)必须大胆改革、兴利除弊,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的选拔、使用和管理制度。由于旧中国历史的原因和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思想,导致“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27)干部的责权利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无章可循。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28)的确,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有很大忽略甚至是偏见的,不仅缺少制度条例章程,而且没有量化的硬性规定,因此难以操作而流于形式,在许多地方和部门往往陷入人治的状态,没有步入法治的轨道。

邓小平率先提出反对权力过分集中、领导干部副职与兼职过多,提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他还带头身体力行,根据党中央的意见和工作的需要,逐步并完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邓小平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理论,不仅是全党的表率,而且也是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先例。

四、党员队伍建设是“制度治本”的基础

党员是党的基础,是党组织的细胞。邓小平认为要从总体上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要从根本上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必须“从严治党”,严格党员标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

邓小平一贯强调党员队伍建设。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他就明确提出:“党的事业的胜利,党对于人民所负的责任的加重,党在人民中间的威信的增长,这一切,都要求党对于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这是当前党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29)1975年9月,针对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全党全国的混乱的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各方面都要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30)要解决软懒散的领导班子和坚持闹派性的人。可是,这一工作受到干扰而中断。打倒“四人帮”后,1980年初,邓小平两次重提“我们党确实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三千八百万党员,相当一部分不合格。”“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顿。”(31)1992年初,邓小平反复叮嘱道:“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32)

关于党员队伍建设,邓小平主张从严治党的方针。怎样实施这个方针呢?第一,广泛深入地对党员和准备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33)第二,严格党员标准,提高党员素质。“当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自觉服从党的路线和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工作,并经常准备吃亏和遇到麻烦,工作做坏了,还要受批评,而且终生都应该如此。”(34)第三,要确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权利。“党在努力提高党员标准的时候,还必须注意保护和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35)第四,要严肃党纪,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将腐败分子坚决清除出去。“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36)

中共十四大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的前提,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的实现提供保证。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大目光和卓越胆略,提出了“制度治本”这一具有历史性、全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鲜明特色的党建理论。他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走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为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不避艰险,殚思竭虑,勇于探索。在邓小平“制度治本”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中央制订和完善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章程规定条例,建立和健全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检验。今后,我们除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整套制度之外,关键在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只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落实“制度治本”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就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大有希望!

注释:

①②③⑤⑨(13)(15)(19)(20)(21)(25)(27)(28)(31)《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293、136、137、289-290、319、300、176、178、177、38、288、291、232-233页。

④⑥⑦⑧⑩(11)(12)(14)(16)(17)(18)(24)(29)(30)(33)(34)(3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70、225、312、285、347、306、310、271、153、314-314、251、242、32、160、156、248页。

(22)(23)(26)(32)(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381、327页。

标签:;  ;  ;  ;  ;  ;  ;  ;  

“制度治理”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