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惠珍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02
【摘要】目的 通过对本社区近3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分析,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2013-2015年2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占57.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40.6%,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占37.4%,严重反应2例,经停药或相应的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 用药前必须询问药物过敏史,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用药后认真观察,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或重复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 R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98-01
药品是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任何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即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引起机体生理机能的紊乱和组织损伤,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警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现将本社区2013-2015年2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本社区2013-2015年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8例,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的类别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2.1年龄与性别分布
23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90例,占37.8%,女性148例,占62.2%,女性不良反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最低15岁你,最高86岁,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见表1
2.5ADR严重反应
出现严重反应2例,占0.8%,1例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出现过敏性休克及严重药疹,另一例是静脉注射丹参酮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经积极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新药品的不断涌现及各类药品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的ADR及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认真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上报及评价分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1本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和奎诺酮类,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不良反应也急剧增加,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抗菌药物使用指证,避免盲目和习惯性使用,能单一使用的尽量不要联合用药,能口服的尽量不要使用静脉注射,使用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 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
3.3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的衰退,药物代谢排泄较慢,加上某些药物对靶器官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药物积蓄,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用药前须评价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心血管功能,考虑药品制剂、给药途径和方法,做到个体化给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加以监测。
3.4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尤其要慎用中药注射剂,同时提高ADR上报意识,定期分析与评价,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3.5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生产厂家严格把关药品质量,提高药品纯度,注意药品包装、保管、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保护,尽量消除药物流通过程中的污染,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药品安全评价结果及时要求生产厂家修改药品说明书,为临床医师正确选择药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3):207-209.
[2]王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2):42.
[3]王泸凯、白云、李丽蕊.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药学与临床,2006,6(3):193
[4]杨文华,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7):78-80。
[5]郭云,我院2011年上半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导刊,2012年08期。
论文作者:陆惠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论文; 报告论文; 评价论文; 发生论文; 临床表现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