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何冬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何冬云

何冬云 重庆市黔江区育才小学校 409000

摘要: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突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组织良好的课堂气氛;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大胆质疑;四是再造想象,拓宽学生思维,让其善于发现;五是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与能力 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突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根据我的亲身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组织良好的课堂气氛

创新意识,是渴望用一种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超越常规地解决问题。创新就意味着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去用独特的方法分析问题,从而产生新认识、新途径去解决问题,那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创造这些条件的前提。只有老师尊重和信任学生,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去鼓励和激发他们多提问题,敢说、敢讨论,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小学生不会去发明创造,但他们有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支持和表扬。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有学生提出疑问:“鲁肃如果不借给诸葛亮船,那么诸葛亮是否还能如期完成任务?”说明这名学生就善于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一旦这名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大大激发他的兴趣,同时这名学生也会跃跃欲试,思考更多的问题,这样创造思维就体现出来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在揭示题目时,有个学生突然问到:“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诉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象。由此可见,联想﹑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课,学到“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的情景,战士跳下去后结果会怎么样?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战士们跳下去刚好跳到大树丛中,没有被摔死;有的说悬崖下面正好是一条大河,战士们正好跳到水中,被打鱼的老百姓救了……众说纷纭。又如《林海》一课,问学生本文到底是学“林”还是学“海”?学生当时没留意,可一些学生马上意识到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为林海,因此是学“林”,我紧追问:“日常生活中,还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欢乐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思维的种子一下发散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课外读物《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文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文中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对表达文章寓意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段说狐狸带着老虎,不是老虎带着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一段讲到先看见狐狸,后看见老虎,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把‘带’说成‘跟’,说错了一个字,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创新,勇于进取,不能为应试而教,要为创新而教,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只有老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J].教育科学出版, 1984,6(2):185-188.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1):125-126.

[3]于漪.我的教育故事[I].教育科学出版,1984,6(2):98-102.

论文作者:何冬云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2月总第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何冬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