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挖掘教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论文_张晓玲

浅论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挖掘教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论文_张晓玲

(浙江省金华市第六高级中学)

摘要: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品质与基本态度。人文素养是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人文素养的提高事关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高中哲学课堂在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在《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哲学;中学生;人文素养;作用

《生活与哲学》的教材在注重知识、能力立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价值立意,尤其突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使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之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点,把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特别是近些年,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人们对读书受教育的要求变得异常功利,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是片面追求升学人数的功利思想占据了教育中教和学主体的主流,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家长强烈的功利思想,只注重分数,忽视能力,更忽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更别提人文素养的培养了。学生的读书目标是冲着求功名,找出路,出人头地等而来的,受这种意识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不是十分健全和健康了,当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能力的提升。正是目前这一现状,基础教育的功利、家庭教育的功利、学生的功利,导致高中人文教育困难重重,举步难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的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学习哲学让学生感觉到学好哲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能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何在《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挖掘教材、活用教材,在《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图文并茂、以图说理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一大特点。

教材中大量使用插图,这些插图与教材理论紧密结合,大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十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6版(下同)P67使用了一张漫画《你敢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漫画中的黄衣人敢烧断绳索吗?结论是不敢,为什么呢?漫画中两人一上一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由此帮助学生树立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抹煞和否定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形成不害怕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用故事说理也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一大特点。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通过感性体验比理性灌输要更可靠一些,这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因此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用感性的方式说理。如教材P5~6的一则探究中就采用了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中两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哲学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提高人的思维水平,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人的世界观、哲学素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有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并不断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努力。

三、赏析诗歌,感悟哲学道理。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悟哲学道理,通过人文素养。如P73的诗歌蔷薇花虽然很美丽但是它总是有刺,天使虽然可爱但是也一定会有瑕疵等告诉学生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事物,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四、推敲古文、俗语,培养悟性、提高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无非是借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取材、命题、立意,进而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俗语了大量的古文、俗语等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如P32“相关链接”中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看完这段话要先推敲古文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能吹倒大山的暴风是静止的,奔流不息的江河却没有流逝,田间飘浮的游气也没有运动,经天巡回的日月也没有东升西落。从中可以看出这个观点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绝对静止论,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时也承认绝对运动,从而承认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在生活、学习要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实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与哲学》教材的挖掘,拉进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哲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当然教师是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为适应人文素养的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昕瑾:“探究哲学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外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7

[2]邱宏桂:“赏析诗歌名句,感悟哲学道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13期.

论文作者:张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浅论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挖掘教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论文_张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