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混凝土施工时很容易产生施工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如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等等。如何控制好混凝土施工时的裂缝,是我们每一位技术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技术,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防治
前言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及混凝土结构功能的复杂化、多样化。在施工时所应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也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几率有所增高。混凝土结构裂缝不仅对建筑本身及使用者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还会造成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危及到人们的安全。虽然根据实践证明建筑施工时混凝土裂缝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科学的处理措施使其有害程度得到控制。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混凝土材料问题
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各种粗、细骨料、外加剂等混合拌制形成的。如果这些材料中有一种质量不达标,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就会受影响,极有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有些混凝土中砂石的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及抗渗水性能,造纸混凝土在干燥时出现各种不规则的裂纹。还有一些骨料中含有过多的硅化物质,遇水反应会形成较大的局部膨胀力,导致裂纹的产生。除此之外,外加剂的使用量及性质会对钢筋产生一定的锈蚀作用,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导致裂纹的出现。
(二)混凝土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例问题非常关键,由于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料等一些材料通过搅拌形成的,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水灰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通过对以往混凝土裂缝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很多问题是由于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例控制不当所引起的,如果比例失调超出理论有效值范围,就有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成本、质量强度以及混凝土的使用性能,甚至严重降低整体工程质量寿命。
(三)建筑工程设计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常见的建筑工程设计问题一般包括施工图纸的设计不合理、原材料的选用不符合设计要求、地质勘测数据存在问题以及土层结构容易发生沉降、渗水等等。同时,由于建筑工程几乎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如果混凝土结构设计不科学合理,极易造成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高度重视予以避免。
(四)混凝土施工环境问题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由于混凝土在搅拌浇灌过程中以及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受到较大温差和湿度影响时极易发生热涨冷缩现象,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降低,甚至严重的会加剧混凝土的寿命降低,同时发生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引起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产生裂缝。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有效防治技术
(一)保证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和浇筑质量
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混凝土结构,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控制,必须要严格把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质量。为了有效地减缓和降低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就是要充分保证混凝土所用到的原材料的质量,从源头上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参数,并对混凝土搅拌前的原材料质量进行定期检验。在做好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管控的基础上,加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科学合理地依照操作流程进行混凝土施工,从而有效地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防止裂缝现象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不同原材料之间的配置比例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配置情况的统计,并经过科学地分析与总结,得出混凝土的水灰比例在多数情况下应满足0.24~0.34这个范围区间,否则的话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同时容易造成裂缝现象的发生,并会严重影响到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容易埋下较大的工程安全隐患。
(三)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不稳定沉降
想要减少地基的不稳定沉降首先要设计一个有效方案,使工程的整体性和刚度都能得到一定提升。例如,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合理的沉降缝,减少过长的大规模建筑;尽量使建筑结构趋于简单化,减少由于建筑物本身结构复杂而导致不稳定沉降现象;在进行新建筑物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新建建筑物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在建筑物横墙布置上合理,进而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四)改善混凝土结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也出现了很多,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应用极为广泛,所以,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的研究变得很重要。造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分析采用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混凝土结构方案才能够有效地降低裂缝产生概率,增加混凝土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达到科学治理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目的。
(五)做好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前首先要明确混凝土浇筑数量,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以及该部位与施工缝之间的距离,混凝土运输距离、混凝土振捣方式,浇筑时间等,统筹规划,合理调配混凝土,避免因等待时间过长或混凝土供给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施工裂缝的产生。在浇筑完成后,由于骨料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上层混凝土骨料含量相对较低,再加之混凝土本身有泌水性,容易在表层产生收缩裂缝,因此在混凝土终凝前,要对混凝土材料表面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当楼层建筑中的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内,应避免施工材料吊卸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振动,在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方可分批吊运小型施工材料,同时要注意轻卸轻放,不能集中放置,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规定强度后方可进行楼层墙板或楼面模板正常支模施工。为了减少楼板裂缝的出现,可在新浇筑的混凝土材料表面铺设木模板或脚手板等,分散集中应力,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刚度、减少弹性形变以及增强其抗冲击振动能力。
(六)加强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的过程,检验把控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同时更加要做好混凝土施工的后期养护工作。保温养护以及保湿环境控制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混凝土浇筑后在凝结过程中混凝土内部和表层由于较大的温差以及湿度变化差异而造成混凝土开裂,后期养护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灌连续性,甚至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三、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相关补救措施
部分建筑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裂缝,这已成为事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此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第一,表面处理法,就是指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或者加涂一层材料,以弥补裂缝。但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裂缝较小、深度较低的工程中,其裂缝一般不漏水,也不具有伸缩性。对于较大的漏水的蜂窝状的裂缝,施工人员可以在表面补贴木工膜等。第二,结构补救法。此方法适用于因工程负荷过大产生的裂缝。第三,灌浆法。这是当前建筑工程修补裂缝最常用的方法,其补救效果也较好。第四,填充法,就是将一些修补材料直接填充在裂缝之中,其补救过程较为简单,成本投入较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补救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四、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混凝土裂缝问题给建筑物质量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出现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保证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和浇筑质量、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结构设计、加强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对现存混凝土裂缝进行修补等多种有效治理策略,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最终实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8(02)
[2]李子强.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及控制措施[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2)
[3]王增忠,朱玉仲.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分析及其防护和处理[J].混凝土2001(04)
论文作者:黄荣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论文; 质量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过程中论文; 原材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