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关键在于党组织自身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关键在于论文,服务型论文,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既是执政党建设目标在基层的落实和体现,更是党的自身建设的转变与提升。各地各领域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也说明,党建自身的转变,既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服务群众、服务中心工作的过程与体现。那么,党建自身转型到底转什么?党建工作向什么方向提升?这需要我们结合实践,认真思考其中的要点及努力方向。 一、党组织怎么建 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障。而党组织建立的原则是: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无论是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还是执政后“支部建在单位中”,我们党都牢牢把握了这一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面对社会组织和人群的新变化,我们又把党组织建在了“产业链上、市场上、楼宇中”等社会领域,出现了党组织建设的第三次重大拓展。 (一)党的领导对象和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们党的领导对象和领域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与拓展。第一次是在战争年代,由建党初期在工人、城市中建立党组织,转向在农村根据地,特别是军队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依托军队这种直接指挥命令的组织结构,依赖高度集中的组织体系开展党的工作,形成了“党直接指挥管理枪”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第二次是在执政后的前30年,由以往在军队中建党,扩展到机关、企业、农村等各个单位中,创立了“支部建在单位中”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依托行政组织建立党组织,依赖行政权力开展党的工作,形成了“党政一体化、行政命令制”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第三次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以往的在纵向封闭的单位中建党组织,转向在横向开放的社会领域中建党组织,创立了“支部建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无法依托行政组织和行政权力建党组织并开展工作,要求探索不同于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 (二)无行政权力依托建党组织面临的挑战 党组织从纵向封闭的单位制向横向开放的社会领域转变,此时,已无法依托行政组织和行政权力建党组织,只能依托社会场所和社会力量。这种依托社会场所和社会力量建党组织的重大转向,与原有的依托行政权力建党组织有什么不同?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是党必须认清社会特点,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作为独立于国家和政党的领域,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征。如:流动人口、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低保群体等“单位人”,日益变为“社会人”,他们与原户籍地、原单位已无行政隶属关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无论在产权、管理和人员上,都与政府无任何纽带、资产、任免关系。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更与党组织、政府机关无行政隶属关系。不仅上述新出现的人群与社会组织具有这些崭新的特点,就是原有的单位之间,也伸展出若干横向联系,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风气、文体娱乐等公共事务,在各单位之间也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领域的巨变和独立,要求党必须遵循社会运作的规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党组织结构。这种党组织结构的显著特点便是横向、开放、多维、平等。适应这种结构需求的区域化大党建便应运而生。所谓区域化大党建,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党组织对驻区行政单位、居民以及各类驻区组织实行全面引导与整合,推进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在本区域的全覆盖。比如:在领导体制上,探索由驻区单位、新社会组织党的负责人与街道、乡镇、社区党委共同建立的基层大工委制、大党委制、大总支委制等。在党组织设置上,把党小组建在楼、门、户里,把党支部建在居民区、商厦楼宇、市场一条街上,把党总支建在社区、新社会组织集中区、流动人口集中区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党组织体系,为党引领社会、凝聚社会奠定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二是党必须强化平等、互助、奉献精神,构建党群密切联系的根本支柱。区域化大党建和网络化党组织的构建,来源于社会领域新型关系的需求,来源于体现在这一新型关系中的最主要理念——民主、平等与奉献。这与依赖行政权力建党组织所体现的等级、管制和有偿观念完全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在等级、管制和有偿观念下,极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脱离群众的危险,而在民主、平等与奉献理念基础上建立的党组织结构,正适应了执政条件下密切党群联系的需要。比如:有的地方在楼、门、户设立“二长四员”,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卫生委员、治安委员、文体委员、物业管理员。有的地方建立了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队伍。有的地方要求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道,带头参加志愿者队伍。有的地方设置流动党员活动站,为外来流动党员提供无偿服务。这些“二长四员”和兼职党务工作者、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的、互助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做党小组长、党员志愿者就是靠热心、爱心和责任感无偿奉献,毫无功利而言。这种理念的支撑和新型关系的确立,不正是执政党植根群众、融入社会的需要吗?不正是密切党群联系的持久动力吗?对此,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说到底就是强化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就是强化平等、互助、合作、协商的民主意识,就是强化执政党永葆党群密切联系的根本支柱。 二、党组织干什么 在社会领域中建党组织,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凝聚群众、吸引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那么,党在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才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从管理到服务 社会上出现的新社会组织和社会人,虽然脱离了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组织了,不需要关怀了,他们还需要向社会“组织人”发展,还需要一种新型的组织归属和关怀。这就对政党提出了发挥社会功能作用的迫切任务。政党本身来源于社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然而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以控制、参与和影响国家权力为目标,成为连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纽带。这种一头连着社会、一头连着国家的双重角色,使它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所谓政治性,是指政党以执掌、参与政权作为实现自己纲领的主要手段;所谓社会性,是指政党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双重角色,决定了政党除了在政治领域,发挥对政权组织、政府组织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外,还需要在社会领域,担当起对新社会组织和社会人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而这种社会作用发挥的最佳途径,就是提供群众所需所想的各种利益。战争年代,我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90%以上农民的拥护;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唤起了广大农民的极大创造力;今天,为各类人群提供发展、民生和民权等事项,成为执政党凝聚、吸引和感召群众,赢得民心的根本之策。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转变以往只对上负责的做法,从单纯执行上级任务的管理型党组织,转向为群众提供各类需求的服务型党组织;从高高在上关门办公,靠文山会海开展工作,转向开门服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以此吸引和凝聚广大群众,形成靠服务吸引群众的新型基层党组织。 (二)服务的具体内涵 从整个党的组织体系来看,各级党组织都具有服务功能,但由于地位不同,其职责有所侧重。中央组织、地方组织更多地体现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这种服务具有间接性。而基层党组织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前沿,与群众直接相处,其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群众的具体行动,并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这种直接性的服务都包括哪些内涵呢?首先,从内容上看,包括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和服务民权,它体现了党的服务内容从给予到服务需求的转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是当前群众迫切需要的服务内容,然而怎样才能服务好发展、服务好民生,这就不仅需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作出符合群众需求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畅通群众的表达权、引导群众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只有建立起群众表达和参与的民主机制,才能保障群众从物质到精神到政治的全面需求,才能避免党和政府给予式的服务。其次,从服务主体上看,包括从一元到多元,体现了党的领导理念从包办代替向执政为民、执政靠民的转变。服务主体由党、政府、干部、党员扩展到多种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构建“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互相服务”的服务主体群。以往由“无限政府、万能政党”承担了全部社会事务和服务,以为包办代替就能执好政,然而却出现了官僚主义,群众既不满意也形成了依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本制度,要求党的领导理念、服务理念,尽快从包办代替转向执政为民、执政靠民,把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为执政靠民的主要内容。最后,从服务方式上看,包括从行政命令到引领、协调,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从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转变。怎样领导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传统的领导方式是依赖行政权力,下达行政命令,形成行政化的领导方式。然而今天,出现了许多无法依托行政权力开展工作的社会组织和人群,这就需要党组织摆脱以往只会依赖行政权力开展工作的方式,回归社会化的领导方式。社会化的领导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柔性的非刚性”的工作方法,如:说服、协调、示范、合作等。 三、党组织怎么干 基层党组织要调动起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履行服务功能,其实现方式是什么?服务社会的具体途径又是什么? (一)协调各方、引领群众 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可以用“协调各方、引领群众”来概括其实现方式。协调各方,主要指党组织在社会中发挥领导作用,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包办代替,也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而是整合党政机关、市场机构、群团组织等各类资金、项目、人员,向基层倾斜、向党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聚合。以往,各个机构的资金、人员是各自为政的、封闭的,造成体制内外、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调动、整合辖区内所有党政机关、市场机构、群团组织的资源,打破封闭、各自为政的行政化牢笼,实行城乡一体、体制内外一体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党组织转变以往的行政命令工作方法,学会与大党委制相适应的对话、协商、说服、互利等工作方法。 引领群众,主要指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共同管理社会事务。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党组织要培育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代会、村民议事会和居代会、居民议事会等,已成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有效形式,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发挥参政议政、互助服务、利益协调、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党组织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融入村代会和居代会之中,把党的领导作用变成组织引导群众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过程,变成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实现民意的过程,从而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党组织要培育引导社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各类慈善公益组织、志愿者协会等,使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由于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社会管理和服务主体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对此,党组织必须改变以往“重登记、轻管理”、“重行政管理、轻依法管理”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制定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建立起党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三者共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二)构建社会化的服务平台与载体 突破封闭、行政化的体制内服务,实施开放、社会化的服务,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平台与载体。如各地建立的生活服务中心,为居住地群众提供“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衣食住行等便民服务。建立卫生服务中心,为居住地群众提供基础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医疗等服务。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为居住地群众提供文体娱乐、学生课外活动等场所和指导。建立事务受理中心,为居住地群众提供解决环保、建设、民政、劳动、工会、医保等方面事务的平台。建立综治工作中心,解决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以及整个居住地的社会治安问题。建立代表工作室,为群众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反映意愿、表达诉求提供固定的场所。建立志愿者工作室,为群众自我服务提供场所。上述面向居住地全体居民的服务平台与载体,要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要从“工作场所”转向“居住场所”,从“条强块弱”转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些转变,不是简单的场所移位,而是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场所再造等重大变革。因而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实质上就是基层党组织的转型升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组织自身的改造和升级_党组织论文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组织自身的改造和升级_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