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究与实践论文_孟洁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究与实践论文_孟洁

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

多年前,我便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很多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很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种种不适,成绩也是急转直下。当然,这与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抽象性强是有直接关系的。但问题会这么简单吗?

从2011年至今,我一直对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跟踪至高二,收集他们高中数学学习遇到的困难,与他们共同分析原因,并向他们征求给初中老师教学方面的建议。同时,我系统查阅高中数学教材,并寻找机会与高中数学教师沟通交流。几年来,我以个人视角总结了高中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也初步预想并实践了相关应对方法。

一、高中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一)教材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难度、深度、广度大大降低了,一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如: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了高一阶段补充。这样,把初中减下的负担转嫁到了高一。同时,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简单,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相反,高中数学从一开始,便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知识难度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表现出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二)教法原因

在初中,由于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因而教学进度较慢,教师讲得细、方法归纳得全,练得多、练得熟。对于难点内容,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学生只要紧跟老师,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再配以适量练习,便可取得好成绩。由此,学生习惯了围着教师转、不善独立思考、不善于对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另外,为应付中考,绝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知识、教方法,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解疑。高中数学教学注重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来思考、解答。高中教学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步子,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法原因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而高中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要求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高一新生习惯于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的自我调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障碍

虽然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师生有了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具体表现为:

1、 新课程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把知识分成几片。先讲一片就放下了,讲下一片时,要等到一学期甚至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告诉学生“是什么”,下面就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但“为什么”要以后再讲,这个体系就断了,学生思维探究意识会受阻。

2、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新课程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代之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很多数学定理是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中得到,而不讲证明,使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儿。这也使得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不能很好的接轨。

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中考指向的矛盾

新课程要求:“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评价方式要以“评分+评语”的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使得教师忽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怎么考,怎么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教师更关心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弱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评价的多样化与中考的矛盾。

三、给初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新课程降低了“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等内容运算与技能要求,但这些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演算能力是后续高中阶段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知识的缺损,使得高中阶段的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单调性、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和函数图像的交点等知识缺少理论支撑。

鉴于此,给初中的同仁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适当进行课程整合,使学生能够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不仅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2)对一些现行初中不做要求,但高中阶段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韦达定理、二次不等式等内容,应加以补充教学。这非但不会影响初中的教学,还会学生增强对初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还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4)初中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自学习惯;勤思考习惯;记数学笔记习惯;课后及时复习、多质疑习惯;独立思考习惯。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应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辅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由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过渡,进而在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上,也能学好高中数学。

论文作者:孟洁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3月总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究与实践论文_孟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