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品论文,视角论文,中国出口论文,地位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01-090630-049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贸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到二战后的产业内分工,再到当前的产品内分工。从产品间分工(across- product)的角度看,经验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几乎出口了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所有种类,比如,中国在2004年出口了4898种HS六分位产品,德国出口了4932种HS六分位产品,这说明,中国和德国都出口了几乎所有的HS六分位产品,中国和德国从产品间分工的角度看,没有表现出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性。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看,产品内分工意味着不仅要分析出口了什么产品(product),而且要分析出口了什么样的产品种类(variety)。在同一产品下,不同种类的产品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包括Krugman(1980)强调的水平差异以及Faim和Helpman(1987)强调的垂直差异。进一步,如果将出口产品的差异性简化为出口产品的价格差异性,那么,同一出日产品就可以分为高价格类型产品与低价格类型的产品。经验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出口了同一产品内部的高价格类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出口了同一产品内部的低价格类型产品,即在产品内分工(within- product)的视角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了分工地位的不同。例如,Schott(2004)在研究美国进口的产品时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向美国进口的产品大量是重叠的,即发展中国家可以向美国出口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在产品(product)层次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没有表现出国际分工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同一产品内部,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价格要远高于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价格,即发达国家出口了高价格类型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了低价格类型的产品,这意味着在同一产品内部(within- product),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出口了不同类型(variety)的产品,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体现出了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性。Fontagné et al.(2007)则将Schott(2004)的研究扩展到全世界范围,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分析发展中国家出口对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结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同位置,发达国家出口高价格类型的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出口低价格类型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从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形成对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威胁。
现有关于中国出口的研究,大量的分析集中在产品间层次(across- product),一方面,得出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乐观结论,如前所提的Lall et al.(2006)、Rodrik(2006)、Schott(2006)、Hausman et al.(2007)等;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探讨构成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原因,侧重分析中国的“特色因素”,如Xu和Lu(2009)研究发现,在细分加工贸易与外资类型的基础上,发现自OECD外资与自外资公司的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具有积极的影响,类似的分析还有Amiti和Freund(2008)、Wang和Wei(2008)等。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文献相对较少,仅有的文献如Schott(2006)侧重从产品间分工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只是提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问题;Fontagné et al.(2007)的研究则是跨国研究,虽然提到了中国,但并不是分析问题的重点。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有三个特色:其一,类似于Azhar和Elliott(2006)改进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的做法,本文提出了从产品内分工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地位的新指标;其二,首次利用1995~2004年包括出口价值量、出口数量与出口单价的HS六分位贸易数据,针对中国产品内分工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其三,从跨国比较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挖掘了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特色因素”。
文章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实证方法与数据;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第四部分分析双边出口价格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最后总结全文。
二、实证方法及数据
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看,产品内部不同种类的产品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一差异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同种类产品的出口价格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从直觉看,出口价格高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往往处于高端位置,而出口价格低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往往处于低端位置。大量的经验分析也发现,出口产品的价格随着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而提升。这就意味着分析产品内分工状态,进一步分析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指标是产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高价格类型,那么这一国家相对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出口产品的低价格类型,那么这一国家相对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
为了分析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种类处于国际分工格局的何种位置,就要分析该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与世界平均价格的差异。如果该国出口价格高于世界平均价格,那么处于该产品国际分工格局中的高端位置;反之,如果该国出口价格低于世界平均价格,那么处于该产品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将这一想法通过数学公式来表达,如式(1)所示: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CEPII的BACI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包含了1995~2004年世界各国双边HS六分位贸易数据,而且报告了出口的价值量、数量与单价,而且数量的单位都是吨,这样就可以进行统一的比较。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世界某产品的平均价格用世界的总出口价值量除以该产品的世界出口总数量得到。这样计算各年度各产品的rp指标,就可以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做出相应的分析。下面分析实证结果。
三、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
本部分利用rp指标研究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首先是总体研究,结论汇总在第一部分;其次,按照技术类别进行不同产品的分析,结论汇总在第二部分;再次,选择典型的制造业进行分析,结论汇总在第三部分;最后,选择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结论汇总在第四部分。
1.整体分析
分析表1。从2004年看,中国出口产品处于高、中、低端的比例分别为14.54%、32.94%、52.52%,这说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分析不同年份可以发现,在各个年份处于低端的产品比例都超过了中端和高端,而且中低端产品的比例总和占到70%多,因此,各个年份中国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从发展趋势看,2001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点,在2001年以前,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优化的趋势,其中,高端比例从1995年的17.71%提升到2001年的24.18%,低端比例从1995年的50.99%下降为2001年的39.26%,2001年以后,高端比例下滑,低端比例迅速上升。因此,一方面,加入WTO贸易成本下降,出口的总量增加,这是加入WTO对中国出口增长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贸易成本下降,使得以前没有出口的公司开始出口,按照Baldwin和Harrigan(2007)的分析,贸易成本下降将会使得一些产品品质低的公司出口,这样整体上就下拉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此外,由于大量的公司出口,使得在同一市场上中国产品彼此竞争增强,从而使得价格下降,因此,加入WTO反而不利于中国产品价格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综上所述,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地位总体偏低,而且加入WTO后,伴随巨大规模出口的是整体价格降低,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地位下降。这说明中国出口中存在一定的“悲惨增长”。
我们将1995年、2000年和2004年中国对世界出口的4550种产品的rp值绘制核密度分布图,从整体分布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从而弥补单纯指标计算的不足。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3年的核密度图线的峰值点和大部分面积都分布在0点的左侧,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分工地位处于低端位置;其二,从3年曲线的动态看,2000年的曲线分布最靠右侧,说明1995年和2004年的rp值总体上都小于2000年的rp值,这说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以2001年为分界点,出现了先优化后劣化的趋势,与指标分析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图1 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分布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1。
2.不同技术类别产品分析
进一步,按照Lall(2000)年的分类标准,将产品按照技术含量进行分类,分为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产品,分析不同技术类型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如表2所示。
分析表2。从2004年看,随着技术水平的上升,低端比例逐渐上升,从低技术的56.29%到中技术的63.25%再到高技术的76.82%,说明技术水平越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越低。从各年份看,除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外,大部分年份低端比例随着产品的技术升级而上升。从发展趋势看,与总体发展趋势是类似的,即以2001年为分界点,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先优化后劣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高技术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技术产品处于低端的比例从1995年的76.82%下降为2000年的46.09%又迅速上升为2004年的76.82%,变化之大之迅速令人瞠目!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于,加入WTO后,由于中国偏向高技术产品的政策导向和中国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广泛存在,大量中国公司开始承接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外包,从而使得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迅速上升,即大量文献提到的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然而这种优化的代价是,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制造的高技术产品的价格迅速下滑,国际分工地位恶化。综上所述,一方面,不同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总体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上升,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降低;更重要的是从发展趋势看,出口增速最快的高技术产品国际分工地位下降最快,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悲惨增长”。
3.典型制造业分析
进一步,从行业的角度进行更细化的分析。按照Haveman产品转化表,将HS编码转成:ISIC三分位编码,选择典型行业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分析表3。从2004年看,所有行业的低端比例都是最高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总体偏低。从行业对比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业、纺织业低端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48.47%与59.05%,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非电机械与电机械其低端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79.63%与78.38%,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科学设备行业,低端比例最高,高达85.51%,这说明,随着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中国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恶化。从发展趋势看,所有行业都经历了低端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2001年是十分明显的分界点,这一点与前面的结论一致。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偏低,而且随着技术含量上升,分工地位逐渐恶化。
4.德国、美国、日本、印度与中国的比较
接下来,从跨国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3个发达国家即美国、日本和德国,选择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即印度,分别计算了总体上各国1995~2004年高端、中端和低端的相对比例,如表4所示。
分析表4。德国处于高端的产品各年份都在60%以上,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1995年为63.4%,2004年为73.8%。日本处于高端的产品各年份都在80%以上,相对比较稳定。美国处于高端的产品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在:30%以上,处于低端的产品一般低于25%,处于中端的比例在40%左右;从趋势看,美国高端产品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的33.8%到2004年的50.8%。因此,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而且分工地位十分稳定。印度处于高端的产品比例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在20%左右,处于低端的产品一般在50%左右。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看,在各个年份,中国处于高端的比例都要低于印度,处于低端的比例都要高于印度。因此,尽管中、印均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中国处于相对印度更低端,从这点看,中国表现出了自身的“特色”。
接下来,将5个国家在各年份都有出口的1479种产品的rp值绘制核密度估计图,比较分析5个国家的指标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显然可见,日本的曲线分布在最右侧,然后依次是德国、美国、印度和中国,因此中国的rp值整体上低于这4个国家,从而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这与前面的指标分析一致。
图2 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的比较
资料来源:同表1。
四、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与发展水平的不匹配
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与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如前面的跨国比较分析,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处于高端,中国、印度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与各自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然而,从中、印比较看,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分工地位要低于印度!这说明,从中、印比较的角度看,中国与印度的分工水平差异与两国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不匹配的,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偏低。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双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国的虚拟变量,分析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回归方程如下:
在控制变量中,加入了一系列影响双边出口价格的变量,这些变量的选取主要参照Fontagné et al.(2007)的做法,加入了3类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即人均收入变量;经济发展规模变量,即国民收入;贸易成本变量,包括地理距离、共同语言、殖民关系、是否接壤、是否是内陆国家。各变量的预期符号如下: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从供给层面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出口的产品价格越高;从需求层面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者对高档次产品的需求越多,从而进口价格越高。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期符号为正。lngdpperi,lngdpperj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国的收入水平。
经济规模变量。从供给的角度看,经济规模越大,越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经济规模越大,往往由于市场容量大导致竞争加剧,因此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从而预期符号为负。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规模越大,吸收能力越强,从而进口产品种类越多,进口品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因此预期符号为负。lngdpi,lngdpi分别代表出口国与进口国的经济规模。
贸易成本变量。根据Hummels和Alexandre(2004)的观点,贸易成本上升,会导致同一产品出口中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价格的比重下降,从而高端产品的出口增加,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反之,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lndist、lang、col、tig、landlock分别表示地理距离、共同语言、殖民关系、接壤与内陆国家。
进一步,为了控制产品特征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回归中加入了产品固定效应u[,k]。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关注变量China。在样本为所有产品的回归中,其系数为-0.0613,通过了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低于其“应有”的水平,两者不匹配。对于不同的样本而言,高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样本范围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而且技术水平越高,中国价格水平相对越低,国际分工地位偏离“应有”的程度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资源品和农产品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高于其“应有”的水平,但是资源品和农产品出口并不构成中国出口的主流,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综上所述,中国出口价格低于其“应有”的水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与其发展水平相比偏低,不匹配。
从控制变量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大部分为正,经济规模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地理距离、内陆国家会增加贸易成本从而提升出口价格,回归系数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共同语言、殖民关系、接壤会降低贸易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价格,回归系数大部分与预期的符号一致。
五、主要结论
大量的经验分析表明国际分工已经深入到产品内。从产品内分工看,在同一产品内部,发达国家出口高价格的高端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低价格的低端产品,体现了两者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性。本文利用六分位贸易数据,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通过比较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该产品出口价格的关系,研究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处于低端;而且随着技术含量升级,中国出口产品分工地位逐渐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分工地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印度,表现出了极大的特殊性;在考虑了双边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成本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其应有的水平,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与中国的发展水平不匹配。实现中国出口产品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成为重要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价格、国际分工、产品品质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一国出口产品品质高,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保留价格高,从而产品价格高,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高端。但是产品价格除了产品品质外,还受到生产成本、汇率低估等因素的影响。从这点看,将产品价格高低与国际分工地位相联系,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现实性看,出口高价格的产品意味着“以一当百”,出口低价格产品意味着“事倍功半”,因此从产品价格比较分析分工地位极具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从产品价格中剔除非品质的因素本身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基于产品价格分析国际分工地位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可行性的次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