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陆鹏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均未能取得成功,且都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但是他们的改革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我国改革之初正是在借鉴这些国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今中国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原因;借鉴
十九大作出了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到来,正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回首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同样是改革,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经历过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甚至有些东欧国家的改革起步还较早于我国,并取得过一些成就,但是东欧国家的改革却均以失败告终,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相对照,我们更加感慨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才能走的通、走的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的继续前行。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催生社会主义改革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可以说有目共睹,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二战中,社会主义制度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把所向无敌的德国法西斯彻底击败,使社会主义制度享誉全球。战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下取得了核能和航天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促使世界上很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往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加之东欧一些国家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因此中东欧国家都自愿或不自愿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遗憾的是,这些国家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没有经验,只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中东欧国家建国初期对于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我国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波兰出现的“华沙速度”,特别是在工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尤为突出,这都说明这种模式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于迅速地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复杂化和分配利益多元化的要求,这种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
在社会生活中,东欧国家在历史文化上深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而苏联模式剥夺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生活在东欧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中,人们没有感觉到自由,反而感觉更加受到束缚。匈牙利哲学家瓦伊达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专制的特性,这就必然会导致极权主义,因为不会再存在没有政治含义的日常生活了,所以即便这种制度的运转相对正常并且没有产生任何问题它也是一种极权主义。因而,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丧失了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1]因此在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中的强烈反差下,中东欧国家都面临着改变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及改革失败的原因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他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各自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价值,回顾他们的改革历程,分析其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进一步发挥好哈萨克小说在思考人生、珍视大自然等方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并在小说中突出体现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人文教育理念。如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车祸》,通过对区域人物与事件的叙述描写,从细微的心理刻画上,在美心美行的浸润中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人性。
(一)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首先,东欧国家均不能脱离苏联的控制,在苏联的压制与国内保守势力的联合作用下偃旗息鼓。苏联认为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把这种模式强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制度在苏联国内本就矛盾重重,更何况是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其他国家。另外,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改革也一定会有利益受损者,这就是国内的保守力量,而这些保守力量与苏联联合,扼杀了改革。比如捷克斯洛伐国内就有阻碍改革的保守力量,当华约五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发表了一份《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的呼吁书》,对于为何华约五国要武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呼吁书是这样写的:“捷克斯洛伐克脱离社会主义联盟,要把它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行动也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构成威胁,也威胁到了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应捷克斯洛伐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邀请,为了提供兄弟般援助,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国家,用我们共同的努力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事业。”[3]随着当时各种史料的曝光,可以确定呼吁书中说的是事实,当时确实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邀请苏联派兵到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保守派认识到单凭他们自己是无法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为了阻止改革的进程,他们向苏联提出了请求。各个国家的改革道路上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因此改革者的道路是异常艰辛的。在外部苏联的压力和国内保守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东欧各国的改革都只是昙花一现。
在祁彪佳死后的30多年里,商景兰对于人生价值尤其是女性立身的思考逐渐明晰,并在文学世界寻找到了自我意识抒发的渠道。她“恃子若女,相依膝下,或对雪联吟,或看花索句,聊寄风雅,以卒桑榆。”[9]297山阴祁氏的文学活动为时人津津乐道,成为当地一桩美谈。商景兰不仅开始思考作为个体的生命意义,还意识到作为女性的生存处境。在《西施山怀古》中,诗人感慨万端: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走上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国家要属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党基本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因此在苏联干涉其内政和外交中,南共表示出抵制,认为两国关系不够平等互助,由此爆发“苏南冲突”。因此南斯拉夫人民较早地走上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李石磨找到学校,陶水旺早吓跑了。表姐浑身是血,瘫在桌子下。办公室的地上像刷了一层漆,红色的漆。表姐甚至能听到血咕咚咕咚朝外流的声音,她等着血上来,淹住她的身子,就当又来一场大水吧。表姐真是没脸活了。
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让工人来管理国营工厂企业,提出“工厂归工人、土地归农民”的口号,实行“工人自治”,正式开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改革。1964开始全面推行社会自治,从工厂企业扩展到社区和事业单位。因此,南斯拉夫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最后实行“联合劳动自治”,开创了独特的以“自治”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其改革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在党和国家消亡的基础上,这对于发挥工人及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过早过快地削弱了党和国家的力量,导致党的领导力量弱化,组织涣散,党的号召力和战斗力下降。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的力量弱化,造成宏观调控失调、社会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和地方保护主义蔓延等问题。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出发,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国家社会主义”,即国家的领导权力越来越大,而社会自治的力量反而很小。他们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因此南斯拉夫开始了以“自治”为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宗旨就是越来越缩小国家的领导权力,扩大自治机构的权力。南斯拉夫理论家弗兰尼茨基认为社会主义自治的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国家的消亡。通过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判,南斯拉夫实践派理论家给社会主义以新的解释:“社会主义是一个真正人性的和人道主义的社会;这个社会,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展示着可能性。”[2]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家彼得洛维奇认为斯大林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因此要根据现实条件进行理论和制度的创新,从而重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在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南斯拉夫理论家结合本国独特的国情和历史发展状况探索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自治社会主义。
公告送达本质上属于拟制送达。 其最终送达的事实是一种法律事实,而非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客观事实。 法院审判程序顺利进行依靠的是推定的法律事实,这是司法效益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相冲突的情况下相互让步的结果。[7] 同理,公告送达作为一种特别之送达方式,也是审判效益和审判公正相互博弈和相互妥协下的无奈之举。 由上文可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在该方向上已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也为公告送达司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匈牙利和波兰的社会主义改革
退役复学高职生可以跟军训教官一起参与新生的军训工作。退役复学高职生本身就是退伍军人,嘹亮的口号、标准的军姿、孔武有力的军体拳、丰富的军事演习经验,是他们参与新生军训的良好基础。他们可以跟军训教官一起,指导新生开展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理论。他们能充当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助教,用他们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别样的部队成长经历、特殊的野外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激励同学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时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拥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军事理论课程的活教材。
1953年,由于斯大林的去世,苏联领导人也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试图改变这种模式,因此对东欧国家的内外政策也相应做了一些调整。匈牙利是比较早地开始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伊姆实施了“新方针”。纳吉的改革受到了亲苏派拉科西的阻挠,在苏联的干涉下,纳吉被解除了党内外一切职务。被贬黜后,纳吉总结“新方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写成了文章发表,这些文章的思想对于匈牙利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新方针”被废除后,匈牙利的经济政治政策又回归到了苏联模式,伴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不断恶化,更引发匈牙利人民对现行制度的极大不满。
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来说,1956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的二月下旬召开了苏共二十大,在这次大会上,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用惊人的事实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为此感到特别震惊,并激起了东欧国家一系列的震荡。这种思想上的冲击使得波兰党的最高领导人贝鲁特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不久就猝然离世了,在波兰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动荡。而随后上台的波兰党的总书记奥哈布因不能满足人民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导致1956年6月“波兹南事件”爆发。在处理波兹南事件中波、苏两党的看法不同,苏共认为波兹南事件背后是帝国主义的阴谋策划,是反社会主义的。而波兰共产党比较实事求是地认为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上的疏忽、党内缺乏民主,并且存着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由此导致苏波的“十月事件”。这次事件中波兰共产党成功地抵制了苏联共产党的威胁,举行了波共的八中全会,改选了新的政治局,选举哥穆尔卡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上任后,提出了革新路线和改革措施,进行了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波兰人民非常兴奋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天门人大持续关注,助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截至2017年,天门市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连续3年省级考核获优秀或优良等次。
波兰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十月举行的波苏会议,对匈牙利事态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匈牙利人民也要求召开中央全会、恢复纳吉职务和实行政治经济革新等。由此最终导致1956年10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动乱,即“匈牙利事件”。苏联对匈牙利先后进行两次军事干预,对匈牙利事件造成的动乱予以镇压,纳吉也被处死。在苏联的支持下匈牙利成立了卡达尔政府,卡达尔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提出“谁不反对我们,谁就和我们在一起”的口号,对卷入“十月事件”的群众采取了宽容政策。卡达尔认识到既不能突破苏联的底线,但又不能无所作为,因此他在两者中找到了平衡点,进行了“静悄悄”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之前是东欧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并且其历史文化传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改革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虽然改革进行的比较晚,但却处在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高潮期。从60年代开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遇到困难,工人罢工不断,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兼共和国总统的诺沃托尼对经济改革和社会民主进行压制,在党内外引起强烈不满。1968年的中央全会解除了诺沃托尼第一书记的职务,由杜布切克接替。从1968年开始持续了八个月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试图要独立自主地建立一个体现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是要脱离苏联的控制,在1968年7月举行的会谈未达成任何一致意见,导致8月20日半夜,苏联和华约五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还有匈牙利事件的影响,杜布切克没有让士兵抵抗。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软硬兼施签下了苏联提出的会谈公报。“布拉格之春”被全盘否定,苏联的粗暴干涉使人们对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失望,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裂痕显现,这被视为是东欧剧变的导火索。
3.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
HDFS作为识别系统的文件存储模块,存储着关节点数据、数据预处理的特征数据以及最终的行为分类结果,方便PC端调用的同时为上层Spark计算框架提供数据支撑。
1.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改革
其次,东欧国家的改革都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市场经济主要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和市场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和市场。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是不相容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取消商品市场关系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明显。东欧国家均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南斯拉夫是最先开始市场经济实践的,之后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也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他们探索了各种模式。比如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提出著名的“兰格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计划与市场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计划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些都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另外还有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这些探索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把市场的效率原则与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有机结合,这些模式既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又弥补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不足,但具有乌托邦色彩,在实践上无法落实。首先,这些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最终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目标。其次,这些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如果所有制方面不进行深入的改革,真正的市场机制不可能建立起来。所以在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中,企业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第三,这些模式没有处理好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国家的宏观计划得不到执行,而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既排斥中央计划又缺少市场调节的结果。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东欧剧变,这些理想的模式无法在实践中获得修复与完善。但它们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从报纸的发行量来看,超过百万份的仅人民日报、广州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10万份已成为绝大多数地市级党报的发行“天花板”。网络为党报内容传播与影响力扩散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地市级党报内容在平台上的传播量还是不高,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从文化传统看,东欧的历史文化传统更接近于西欧,与苏联有较大差异,将苏联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必然造成苏联模式与东欧国家人们的文化传统相背,致使东欧人民难以接受。东欧大多数国家在历史上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使其融入欧洲的主流文化,东欧国家“在吸收、借鉴基督教国家较为完备的管理及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斯拉夫民族很快跻身于欧洲文明国家的行列。”[4]基督教明确地划分了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界限,任何一方都不能控制人的全部生活,使人在世俗世界中保持了精神自由,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国家的权力也不能无故僭越和侵犯个人自由。二战后,当苏联把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复制到东欧国家,并且要对人的全部生活进行控制、进而控制人的思想时,东欧国家的人民从心理上是不接受的,甚至是反感的。当现实生活与所宣传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成巨大反差时,人们日渐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望。基于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要重新回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消除政治异化,建立民主的、人道主义的、自治的社会主义。
三、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一)中国改革开放对东欧国家改革经验的借鉴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相比于东欧国家我国是较晚走上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虽然在1956年我们党就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之后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世界上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把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周边的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反观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落后,老百姓的日子很苦,根本没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我国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的地步。
如何改革?在改革的具体操作上是个难题。基于此,我们党在当时组织了多批考察团外出学习,既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也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就像临行前邓小平对西欧五国考察团负责人交代的:“访问中,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好的也看,坏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5]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差异,在考察中我们更倾向于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改革理念和举措,特别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南斯拉夫较早地走上了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自治”社会主义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作为对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访问中国的回访,1978年8月,华国锋访问了南斯拉夫,在考察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对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引进外资有了感性认识。“华国锋认为这次访问很大的成果,是开扩了眼界,有助于解放思想,找到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差距。我们要争取时间赶上去。”[6]在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多次出访后,考察团认为可以学习两国在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是同时看到了两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高积累、高消费、高速度的缺陷。1979年11月,于光远同志率团考察了匈牙利,了解了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商品生产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匈牙利把市场和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允许农民有自留地,自留地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通过对东欧以及其他国家的考察,使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中风险和困难的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东欧几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没有按照自己国家的意愿和民意进行下去,其中真正做到走自己路的只有属南斯拉夫。虽然南斯拉夫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实行了“自治社会主义”,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坚持住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失败了、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呢?分析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二)中国改革开放何以能够取得成功
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脚踏实地,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成就了今天繁荣、强大的中国。为什么东欧的改革没能持续,最终发生东欧剧变这样的悲剧,而我国的改革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迎难而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首先,一定要独立自主,结合本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开始都如火如荼,后来却偃旗息鼓,就是因为受苏联的压制或武装干涉而重新回到苏联为东欧预定的轨道。东欧国家的改革只要是超出了苏联容忍的程度必然会遭到苏联的干涉,不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的事情。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同时改革也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列宁就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国情和文化特点不同,“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虽然东欧国家的有些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是他们仍然脱离不开苏联的掌控。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识到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因此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是主要以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认识到不能仅仅学习别人,还要符合我国国情,以国情为依据进行创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搬别国的发展模式。”[8]30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变经济体制、引进外资的同时,矫枉过正,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当成了革新的阻碍,盲目地进行改革。在苏联“新思维”的指引下,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我国的改革旗帜鲜明地指出是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好的,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要改变的是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并强调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因此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因为我国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根本点,所以才能在改革中无论怎么改革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方向。东欧的理论家们要纠正社会主义存在的异化现象,要建立“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而把社会主义丑化为“法西斯主义”,在思想上自己把自己的理论推翻了。
第三,理论上的阐明为改革扫清思想障碍,凝聚全社会共识,抛去思想负担,走向改革的快车道。理论并不是空谈,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问题,才能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以及我国之所以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没有搞清楚,因此在实际行动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苏联剧变之后,邓小平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比如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三个有利于”标准,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9]同年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基于此,人们不再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由此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先于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但是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而我国对于重大的理论问题廓清之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始大踏步前进。
第四,充分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包括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也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改革之初我们就对西方以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学习了这些国家好的经验,比如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和方法。我们既看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推进改革,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国家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在改革中我们有的放矢,对于好的经验我们借鉴。例如,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在对传统的苏联经济学批判继承和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基础上而开始的。东欧国家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尝试,比如东欧的经济学家兰格、弗·布鲁斯、奥塔·锡克,他们来中国交流、讲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较大。我国的改革理论是在边实践边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用邓小平的话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因此,改革是渐进式的,先改易改的,改革成果惠及老百姓;对于影响大的先进行试点,试验好了再全面铺开。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世界上经济增长的奇迹,40年前,我国的GDP 排名世界15位,经济总量为2683亿美元;40年后的今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为12.25万亿美元。40年前,中国老百姓在贫困线上挣扎,温饱都满足不了,人均GDP 只有155美元,比一些非洲国家还要低;4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贫困宣战,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即将在未来两年消灭贫困。2010年,我国的出口数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外国人评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即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并想把这些作为特产带回国。所有这些成就都说明:“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10]
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虽然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8]104。前一句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到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改没了,改革就失败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是对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继承。这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坚持的,这也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同时又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改革必然带来利益的调整,必然会碰触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就像东欧的改革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一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11]由于今天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是“难啃的硬骨头”,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局性的改革,要破除利益藩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改革的促进派。今天的改革也不能仅仅靠摸着石头过河,还要注重顶层设计。要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利益重新分配的公平性,使全社会形成促进改革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矛盾?需要改革来破解,要用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佳怡.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101.
[2][南]加·彼得洛维奇.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9:315.
[3]Ciphered Telegram from Andrei Gromyko to Soviet Embassies in Eastern Europe Transmitting the Joint Text of an Appeal to the Czechoslovak People’s Army [M].Navratil:The Prague Spring,1968:367.
[4]于沛,戴桂菊,李锐.斯拉夫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72.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5.
[6]朱良.铁托与华国锋互访——对改革开放带来启迪的外事活动[J].炎黄春秋,2008,(8):10.
[7]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6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5.
Enlightenment of 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t Reform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LU Peng-fei
(College of Philosophy,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have brought strong vitality to China.The reform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was unsuccessful under the strong pressure of the Soviet Union,and eventually they all embarked on the evil road of changing their flags.However,their exploration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China has explored a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ath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countries.The reform is not completed,China is now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Therefore,we need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to achieve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and finally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t reforms;reasons for failure;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134(2019)04-0001-07
DOI: 10.13933/j.cnki.2096-2134.2019.04.001
收稿日期: 2019-03-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理论在东欧的发展与演变研究”(17CKS025)。
作者简介: 陆鹏飞(1982-),女(壮族),广西武鸣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宋祥军】
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论文; 失败原因论文; 借鉴论文;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