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工作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绩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经过18年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目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何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国有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顺利进行,但是体制改革的进步不等于没有矛盾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老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发生了,矛盾总是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从哲学上讲,即事事有予盾,时时有予盾。在讲形势大好时,一定要分析在前进中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实践是没有完结的,理论研究也是不会到顶的,马列主义的原理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已经对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所取得的业绩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都是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到关键时刻,对国有企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进行客观地分析。
(一)国有企业负担着改革成本,并使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据统计,1995年预算内国有企业的销售成本(含银行利息)为80%,销售利润20%,其中缴税6.47%,留在企业的有13.53%, 应该说效益是不低的。但为什么企业还叫穷呢?主要是由于各种社会负担、各种摊派和各种赞助比较多,所以不能说国有企业无效益。至于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产成品积压,这是由于没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在税负上非国有经济在改革中比国有经济的负担轻,例如,外资企业所得税免2减3,所以,我们讲是国有企业负担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同时,由于国家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格局发生了基本的变化,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83年的78%,至1996年降低为48%。当然,这种企业之间税负不相等,国民待遇不统一的现象,在一个特殊时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特别是经济转轨时期是必要的,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宏观经济管理失去公平性,是违反效率和公平原则的。
(二)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国民经济中出现了改革初期人们企望的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现在真正地实现了。要知道“卖方市场”是生产力低的表现,并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然而,在真实现这个买方市场时,人们又大吃一惊,又在那里指手划脚地议论纷纷了。什么是买方市场呢?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力发展了,生产的东西多了,买的人虽然也增加了购买,但有一部分成品积压在商店货架子上,卖不出去,这就是供过于求,要被迫自发地优胜劣汰,这就是看不见的手,自发的市场机制,也就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这只看不见的手到这个时候就看见了。表现之一,工厂减产,停产;表现之二,工人失业,这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就叫经济萧条,或叫滞涨,严重时叫危机。
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出现的情况,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江总书记的科学阐述,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由于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国民经济在发展中,即在生产销售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买方市场,在西方叫做“市场失灵”,我们称之谓结构失衡,这在过去叫做比例失调,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停产的工厂多了,下岗工人增加了,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有1000万人,其原因是企业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同类产品过剩,或由于技术落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要,明亏、暗亏的企业多了,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70—80%。这些情况的出现早就看到了,我记得1980年就提出了“结构问题”,但没有解决,先是采用税前还贷,后改为承包制,以后又改为负债经营,结果是使企业得不到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致造成先进的企业,在50年代是先进的技术装备经过40年不改造就变成落后的技术了,这就造成结构失衡、产品落后、质量差或不符合市场需要,因而发生的国有企业效益低、经营不善成为指责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口实。
为此,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老毛病,提出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这实质上是资产重组,即存量资源重新配置。这是生产力组织优化,也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使之适应市场,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这几年,中央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提出了“三改一加强”之后,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集团制、公司制、股份制,确实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这种改革、改组、改制都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这里涉及到的是:(1 )资产重组是对存量资产合理利用问题;(2 )债务重组涉及到债权人的利益问题;(3)因此而引起的机构调整问题, 这就涉及到权力重组和利益分配重组问题。然而大家既没有提高到政策高度来认识,也没有考虑到改组、改制、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是为了适应大生产、增强高新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市场一体化、信息高速公路畅通、加强售后服务、技术现代化、产品高质量、款式更新、升级换代快,开发意识强的需要。只有开放而不开发新产品是发展不起来的,这是资产重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市场效益的真正涵义。只讲自由竞争是盲目性的,忽视了预见性、计划性。例如,美国波音与麦道的合并,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1)为了信息高速公路集中化;(2)开发技术,人才力量集约化;(3)垄断市场对垒欧洲空中客车。另一方面韩国的自发性盲目投资, 致使集团公司倒闭,教训值得我们吸取,由于盲目投资,韩国企业集团倒闭呈骨牌效应。专家们指出,“依靠过度贷款经营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必然将因销售停滞和庞大的金融费用而最先受到打击。”最近一年时间内,已经有9家韩国企业集团倒闭,特别是1997年以来,韩宝、 三美等5家企业集团又宣布倒闭,或签订“防止倒闭协议”,接受应急处理;真露、宇成、建荣等企业集团倒闭,其原因就在于盲目的重复投资。
我们组建企业集团,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问题是非经济原因的,其主要表现为:(1)拉郎配,即由政府出面行政干预;(2)为了解困吃大户;(3)不是为了产业产品开发,而是为了追求泡沫化, 致使各个名牌企业只是借名牌效应吃老本,而不是去开发创新名牌保老名牌,抱残守缺,各自为政,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权力,权力至上,想不花力气发大财,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例如,近年来一度以生产量、出口量、销售量和拥有量四项第一而雄霸全球的我国自行车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严重困难。一方面,国内货不对路供过于求(达千万余辆),成本上升,销售价下降;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台湾异军突起,创外销近1000万辆的记录,而且向大陆进行“团体投资”,每年抢去了几十万辆的市场份额。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和凤凰牌自行车是上海也是全国自行车的名牌产品,但两个企业向来互不为谋。1996年,上海一轻局和二轻局合并组建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后,永久自行车和凤凰自行车与其他八家配件厂组成了上海自行车集团有限公司,属于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下的全资子公司。但不久,永久、凤凰两个分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双双飞离上海自行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与上海自行车集团平行的属于轻工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八家自行车配件厂在亏损中或改行经营出租汽车、摩托车,或经营药业,或经营房产业。这样,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下面就有了永久、凤凰、斯必克三家技术水平大体相同的自行车厂,但都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更不可能进行优势互补,也不能同深圳中华牌自行车抗衡,这对上海的自行车行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幸,人们不禁要问,强调联合,上海的拳头为何攥不起来。
还有的企业本来属于一个体系,应该联合组成规模连动、互补的企业,但因属于不同部门,而被排斥在集团之外,例如,南京四化,即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南京化工,它们分别归属于中国石化总公司、纺织总会和江苏省化工厅。这四个厂子,按照70年代设计时的设想,扬子石化是为仪征化纤配套的项目,扬子石化生产的PTA 是供给仪征化纤的原料,所产苯和磷二甲苯是金陵石化的原料,金陵石化为扬子石化提供乙烯和石脑油,金陵石化所产的苯和重沥清供南京化工用,南化为扬子石化提供硫酸烧碱等,这是一个互供、互利、互补的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集团。可是,因为纺织总会要,仪征化纤就归了纺织总会,扬子石化归了石化总公司,分成三个领导系统。中间由于石油化工原料价格变动,扬子石化就不给仪征化纤供货,而直接销售,仪征则改为从国外直接进料,因为成本太高,就自己动手扩建生产PTA原料, 这样重复建设之后,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扬子石化的PTA又销不出去了, 利润减少,于是又向下游产品发展,这样造成浪费投资上百亿元。这是造成所谓国有企业效益不高的原因,这即不是人才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部门领导各自封闭缺乏全局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领导不统一的问题,这即不是市场经济所能改变,也不是政企分开所能解决的,说到底是部门权与利在作怪,人们说这是“王爷经济”破坏了国家统一的方针和政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江总书记指出的讲政治,靠正确发挥上层建筑的作用。政治职能是靠政策和体制来实现的,由于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部门,因之造成了梗阻。这是同市场经济一体化相矛盾的。所以,必须拆庙搬菩萨,克服“中梗塞”,优化结构(按客观规律制定政策和行业规化)。克服矛盾、扫除障碍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之道,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调整生产关系,但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克服部门地区之间的权利对立,这里也有一个财税体制的问题,即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地方企业归地方,合资企业所得税有优惠,税也归地方,因而组建企业集团既受部门经济的干扰,又受到财税体制的干扰,也受到对内对外政策不统一的干扰,归根到底是政府组织结构和部门体制脱离了实际。
我们在实行中央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政策过程中,既使在采取简政放权政策时,千万不要忘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然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采用的方法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这是由于我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山东马山集团的例子就客观地说明了政府在组建企业集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山东省荣成市马山渔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受到了土地、人力等资源的限制,而在其所在地有七个自然村,他们有马山渔业集团所缺少的土地和劳动力,马山集团拥有其周边农村所缺少的资金和海上养殖作业的优势,在当地镇政府的协调下,一拍即合,马山渔业集团同其周围的七个自然村实行联合,这样达到了优势互补,企业与农村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当前财政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的成就。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好,其中也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功劳。1993年体制改革以前每年增收200—300亿元,1994—1996年每年增收1000亿元,1994年个人所得税收了70亿元, 1995 年为130亿元,1996年超过200亿元,之后还在增长,前四个月收了80亿元,潜力很大,中央增收后有返还,可以在产业和地区之间调节平衡。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收费太大,地方上以各种名目收费,现在是随便设个卡子就收买路钱。法制国家的现实是除了公用设施收规费即手续费和收税外,一律不得收费。现在有些地方,明显地是费大于税,有些国有企业负担的费比税多。地方上收费多的原因同国务院设置的部局多有关。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置了名目繁多的“费”都是发了红头文件的,这也是屡禁不止的原因。治本之道是精兵简政。拆了庙搬了菩萨也就不再有政出多门之弊了。二是财政赤字大了些,1996年赤字为608亿元,想干的事太多,又收不到那么多钱, 不让银行多发货币,只有多发国债,1993年为300亿元国债,1996年为1990亿元,1997年为2500亿元。赤字债务化,化解了向银行透支,也消除了当年国民收入超分配的膨胀因素,但如果债务消费化,则种下了将来危机的种子。三是偷税漏税还很严重,这两年个人所得税抓了一下,就增收了很多,我们税收征管的力度还不够,征管的手段还不先进,中央和地方分别征,不但力量分散,而且扯皮多,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财政开支范围的问题。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教育培训事业是保证高质量扩大再生产的第一要素,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财政分配必须把发展教育培训事业放在分配的第一位,不仅增加投入,更要促进机制转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放任教育部门自行解决经费问题,既造成集资渠道混乱,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造成经费使用中的混乱和浪费。为了理顺分配关系,凡应由国家承担的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统一安排,作为地方政府的事权,放到国家预算安排,给予地方财权的第一位,凡属于双向选择的高层次劳动力教育应转换为以个人承担为主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后续教育,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步子可迈得大一些,不仅收费方面要改革,工资分配方面也要相应进行改革。第二是医疗保健事业,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使医疗工作效率更高,费用更节约,必须改革现行公费医疗制度,对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可基本上改为自费,相应地进行工资含量结构改革,把经费纳入工资,疑难病症治疗和防疫则由国家负担为主,将治病与发展医学科研事业结合起来。第三是文化事业,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必须考虑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讲道德、讲文明、讲理想,要有高尚的文化修养,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条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这方面的事业投资国家必须承担,当然对生产力的保护,应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专政机关和国防力量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部门设置过多、机构臃肿、编制失控,这是企业婆婆多的根源,也是政府要管经济而又职责分工不清的原因。第四是基础设施,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开支,也是涉及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改善投资环境的支出。第五是社会保障支出,这是社会稳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的条件,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当然也就是财政的职能。这几种职能都是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基础。这些基本因素的定员定额工作是建立分级财政加强管理的基础,是属于零基预算的基本功,是应该考虑多花力气的。
(四)关于财源建设问题。财源建设实际上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搞财政经济工作历来都是将财源建设列入首位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同时财政收入也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只有经济增长了,才会使财政增长,反过来财政增长后,增加对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之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出点力。
在培植财源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一声号召,一个口号,一阵风,搞运动。山东在高效农业的发展上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寿光市的种菜大棚,青州市的花卉,在当地都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高效农业的财政收入比重增加。但是也有教训,例如,1997年山东省昌乐县80万亩耕地,有20万亩塑料大棚,其中15万亩是西瓜,全县1997年仅大棚西瓜生产可达4亿公斤,西瓜空前丰收, 县领导和瓜农既有几分自信,又担忧15万亩西瓜能不能卖得出去?高效农业在高收效的背后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度竞争,所以高效农业更要妥善经营,要有规划,有方针性指导,有技术指导,有特资供应,更要有及时的信息,千万不要瞎指挥。在这方面政府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加强指导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关于金融问题
(一)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居民储蓄大大增加,金融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6年国家银行总资金已达8万亿元, 最近几年所采取的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是保证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二)问题。(1)银行代替了财政,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以前乃至80年代初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基建投资主要是由财政提供的,后来为了促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行了拨改贷,经过十几年的运行,银行的地位搞到骑虎难下的地步。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很大,毫无疑问,贷款的不规范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良贷款的猛增已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2)国家银行商业化与资本化、 银行信贷资金泡沫化代替了生产流通,大量信贷资金涌入证券市场,成为双刃剑,一方面引起股市的虚涨,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供应,以致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银行国有化、金融集中化、证券规范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过去直接以指令性方式下达计划转变为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来体现,并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具体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主导部分,是起制导作用的基本手段,所以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要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部来实现。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发展总政策是基础,生产力发展政策是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运行的总政策,必须科学化、系统化。第二,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注意发挥金融体系统一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的优势,建立对国民经济形势综合分析研究的科学体系,将决策置于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第三,运用财政投融资方式作为国有独资集团的投资渠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制。第四,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逐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投入,财政银行共同协调管理定额流动资产的积累。第五,明确财政银行在财政赤字弥补方式中的职责,财政部门坚持赤字债务化、债务生产化、坚持消灭经常项目的赤字,保证债务生产化和非货币化,即以增加建设投资,巩固公有制经济基础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发行国债。应当制定和规范全社会统一信用规模控制手段,统筹协调,保证国债不引起货币供应量扩张。第六,规范财政信用运行机制,将国家保险公司的收入(除保留必要的风险基金外)和单纯储蓄不贷款的邮政储蓄以及内外债(包括引进的外资)划归财政信用投资的范围,把这部分资金由财政拨给政策性银行,投入到符合财政信用政策的活动方面去。第七,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创造价格调整的合适环境,减少财政补贴负担。同时,将亏损补贴、价格补贴为主的财政补贴形式转变为投资贴息的规范化轨道上去。最后,协调利率水平,防止利率水平一再攀比,以避免国家债务危机。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自行车论文; 银行论文; 财政学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