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角色与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目标_宏观调控论文

政府角色与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目标_宏观调控论文

政府角色与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角色论文,目标论文,政府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或体系,它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内容,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手段等。其中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调控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谈不上宏观调控。所谓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社会生产目的而制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一、促进经济增长

历史和事实都表明,经济落后会导致国家综合国力的落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陷入不利地位。要使国家综合国力有所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通常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有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它们的人均值在某个时期内的增长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价值的总和。用此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状况的综合指标,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各方面的增长速度和水平,特别是能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增长状况;二是便于我国同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国际间经济增长水平比较;三是其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它的优点是能够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极为简明的统计数字之内。正是由于具有这些优点,GNP是目前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如我国1999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80,579.4亿元,200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88,254.0亿元,我国1997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731,43亿元,1998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78,018亿元我国2001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95,727.9亿元,2002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103,553,6亿元。中国经济已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当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2000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为例,美国为98374亿美元、日本为48,416亿美元、德国为18,730亿美元,中国为10,799亿美元。如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果没有合理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就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能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后中国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各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因此,经济增长问题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经济增长关键是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谈不上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超过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引起通货膨胀,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而又会引起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倒退,欲速则不达。因此,必须保持适度的,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这里涉及速度,效益和比例的关系问题。高速度必须是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速度,而且必须是持续的高速度。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要达到速度、效益和比例的统一。其中,力争经济发展高速度是关键,提高经济效益是中心,按比例协调发展是基础。

为了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因此,宏观经济管理选择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其管理目标。衡量或评价经济增长率是否适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速度的快慢,即适度的经济增长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能够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率;二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即这种增长率还要求是有利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上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如果经济增长忽上忽下,大起大落,从长期看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平均增长率多高为宜。因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是最主要的指标。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1-3%的平均增长率为低速增长,4-5%的年平均增长率为中速增长,6-10%的年均增长率为高速增长,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为超高速增长。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现阶段的国情特点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经济增长率一般控制在8%-10%为宜。由于我国各地的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力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还要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帮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应做好以下发展选择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1)坚持改革,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当前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经济制度。(2)实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好农业与工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3)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由之路。(4)增加科研的投入,提高科技水平。(5)提高职业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资源。(6)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要逐步完善市场规则,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督机制,提高市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7)治理环境,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加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世界各国政府为了防止由于失业率过高,进而带来收入分配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现象,都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尽量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当的界限内,使劳动者能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现有激励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状态。劳动者充分就业,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是活劳动要素充分利用的反映,是居民收入相对均衡的表现,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种种不可削除的因素,劳动人口总人数中总有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因此,只要一国的失业总人口不超过此限,就往往被称为充分就业。换言之,充分就业并非是指零失业率或百分之百的劳动力都有工作可做,而是说失业率处于最低限度之下的充分就业状态。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说来,失业率在5%以下就是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就业率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高的产出水平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但由于景气循环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等原因,往往存在一些有工作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不能找到适当就业岗位的情况,就出现一部分人失业。如果失业率过高,既给失业者造成个人和家庭生活困难,同时还可能引起社会不安。世界各国政府为了防止由于失业率过高,进而带来收入分配状态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现象,都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当的界限内。

我国目前失业的统计口径与西方不一样,我国的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不包括广大农村的失业人口和城镇失业了但没有登记的人口,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是把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以下。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就业形式显得尤其严峻。200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0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00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人口失业处于增加的趋势,而且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来看,政府对来自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一方面,由于新增人口总量在继续膨胀及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商品的涌入,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一些效率底的行业和企业面对国际的激烈竞争必然受到大的打击,还有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改组中,一部分企业将可能破产或倒闭,这样将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在加大,农业将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而导致国家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些都要求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尽可能为具有劳动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但是,不适当的高就业率同资源条件和装备能力有矛盾,难以承受。勉强维持高就业率,必然会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和隐性失业,不利于经济发展。现在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就业问题,把新增就业岗位纳入到宏观调控的目标中。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再就业工作,增加劳动力就业。第一,努力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根本途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从而社会就业率也就越高,反之则反是。要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经济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标。第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再培训,再就业的工作,促使失业人员自觉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第三,实施农村劳动力垮地区流动的有序化工程,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限制,打破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壁垒,广开门路,多渠道吸纳劳动力。第四,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事业,职业介绍机构。使职业介绍网络化,逐步完善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服务企业生产自救等工作。第五,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岗位增加的途径,在政策,法规等方面积极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改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广开门路增加劳动力就业。

三、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确切地说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将价格总水平变动保持在经济顺利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稳定物价是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通货膨胀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尽管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可以扩大社会需求,但这种政策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否则将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难以自拔,结果经济非但不能加速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破坏。而且物价上升会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实际收入分配的变动。物价的快速上升既会使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前景变得复杂,进而影响投资者投资的信心,又会破坏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恶性的通货膨胀的破坏性更大,它甚至会导致经济的崩溃和政权更迭。通货紧缩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它会抑制国民经济的正常增长与发展,会造成经济效益的全面下降,会诱发其它经济问题,通货紧缩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企业、政府、社会都将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对不亚于通货膨胀。可见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进一步有效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关键,它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说:“价格不稳定会引起收入分配不稳定,由此也许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鉴于此况,大力提倡自由竞争的德国经济学家哎哈德也再三强调,物价的水平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稳定。

当前,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稳定物价。首先,维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即维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变化将影响物价总水平的波动。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物价的总体水平将呈下降的趋势;而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物价总水平将呈现上升趋势;当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时,物价总水平也就比较稳定。另一方面,总供给与总需求往往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作为总需求来源的货币收入,最初是在社会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货币收入总量是由社会产品价值总量决定的,而总供给是由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来表现的,它对应着等量的货币收入。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变量中的两个最主要变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影响到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量平衡也就维持了社会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平衡,从而稳定物价。其次,垄断的出现,也会使价格不反映市场的供求,为了稳定物价,政府要实行必要的价格管理,政府在主要的价格政策上实行按照其性质决定恰当的管理方式的原则,如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稀缺资源、自然垄断性强、属于社会公益性以及不适合市场竞争的商品和服务由政府进行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对于部分商品则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和政府定价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定价是由政府在考虑到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国际价格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商品储备制度,用政府定价以达到平抑市场价格、保证供给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第三,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的发行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运行与货币运行并存。倘若货币投放符合商品流通的需要量,价格会与价值保持一致。由于商品与货币运行分离,一旦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货币就可能出现过量或不足发行。如果货币发行超过或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或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当然,物价稳定不能理解为物价绝对没有波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为,年物价上涨指数保持在2-3%以内,就算实现宏观调控的物价基本稳定目标了。物价总水平稳定的主要标志是:零售商品物价总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上升的幅度应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

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的状况。国际收支有三种状况:收支大于支出即顺差;支出大于收入,即逆差;收支和支出相等,即国际收支平衡。实践证明,过大的顺差和逆差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顺差过多,就等于把出口所得的外汇储存起来,不但未能将之用于进口商品,还要求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反之,逆差过大,又会造成外汇储备大量减少,不但不利于进口,还可能引发信用危机。在经济生活国际化社会,国内外经济是互相影响的,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国内经济,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要求一国能保持汇率稳定,同时保证资金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既无大量的国际收支赤子又无过度的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平衡,不是一个收入等于支出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根一国经济诸方面相关的综合性经济范畴。它不是仅指一年内的均衡,而是力求较长时期的均衡,它要求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净流量和外汇储备的合理增长在运动中达到一致,不断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在国际收支平衡中,重要的是外汇收支差额和偿债率要适当。这就要求将外汇收支差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了保持外债偿还能力和我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信誉,必须有一定的外汇结存,既要充分发挥外汇的使用效益,又要保持适度的外汇结存并力争不至于使结存太多。在利用外资时,这就要求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规模和偿还能力相适应。外债规模适度的标志是保持在合理的偿债率之内。偿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外债还本付息额同该时期出口收汇额的比例。国际上一般将20%的偿债率作为警戒线。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一般认为偿债率保持在15%左右为宜。

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长期性不平衡而进行调节和控制。因为长期的顺差和逆差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不良后果。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失衡可能是由于国内国际的经济原因,由于利率和汇率,或者结构性失调等导致,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还可实行直接管制办法,即一国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外汇买卖和对外贸易)。但是在我国利率和汇率没有自由化的条件下,自动调节是无效的,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国内经济目标和国内均衡。因此,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实行直接管制的办法对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分重要。当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而且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则要强调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主要的政策选择有:(1)下调汇率,鼓励出口。一般地说,货币贬值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鼓励出口,同时提高了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抑制了进口,这样可以扭转国际收支的逆差。(2)非汇率的鼓励出口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奖励,出口信贷,出口企业国内贷款利率优惠以及缴税延期,减免等。(3)抑制进口,对国内有能力生产,达到了国际标准的不容许进口。当国际收支持久处于顺差,而且有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时,则要开放国内市场,这时政策选择主要有:(1)稳定汇率或本币升值。汇率机制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是相互作用的,当外汇实际汇率大大超过其名义汇率时,要考虑本币的政策选择。(2)改进和提高竞争能力,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放松进口抑制,使贸易走向国际化和自由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政府角色与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目标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