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老师必须研究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指导自主学习;实验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本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几点想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教。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想要创新首先要会发现问题,而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会观察
才能打开创新之门。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1、应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做到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让学生知道,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马虎了事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2、注重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观察。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手段则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精神的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并优化课堂教学。为此,我参与了学校“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的研究,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式。以“指导—自主学习”代替传统教学,在实际课题教学中实践,自觉对学生各种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
2、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需要。因此,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于教学中,以此来提高教育质量。如:高中化学里,关于原电池工作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电镀,涉及溶液中各种离子得失电子的相互转换关系。如:单凭教师一张嘴即使是用很形象、生动的语言,也很难把肉眼看不到、抽象的东西描绘得那么真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微机模拟出溶液中离子得失电子的全过程,以及电解、电镀过程,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配以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例如: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中有关钠性质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又如必修二专题三第一单元中苯的结构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知分子式,在此前提下,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发挥聪明才智写出符合C6H6可能有的结构式”。通过此设问给学生以广括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大胆创新苯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开放性。
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对创新思想培养的最好促进
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意识得以提高的良好途径。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上好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再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上探索性实验很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又能通过观察、探索、改进实验,挖掘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感性材料。
所以,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化学成绩,也为今后学习化学、化工知识,从事化学研究或化工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及创新性人格的培养
科学精神教育是化学核心素养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职能。教师可通过科学家发明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的结构时,着迷得连做梦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梦”给学生的启示是“任何发明或发现新的学说,都并非偶然,机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但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有头脑的人。”
课堂教学渗透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学科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获得人文知识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化学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化学知识是怎样被发现的,同时又了解化学发明创造成果是怎样获得的;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道德情操教育和审美观点、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更重要的是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教学功能。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个时代的课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号召。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用教育教学的新的丰硕的成果迎接美好的明天!
论文作者:陈培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能力论文; 化学论文; 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