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略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简评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分析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来源入手,阐述了现代化理论的战略意蕴和理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 当代 西方 现代化 理论 评价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西方学术界曾兴起了主要研究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或社会如何向发达状态转化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出现了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三大流派,它们曾经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理论也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但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评价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拟就现代化理论作一简要评述。

(一)

现代化理论是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最初形式,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阿尔温·Y·索在《社会变化与发展》(1990 年出版)一书中指出,现代化理论是二战后三大历史性事件的产物。一是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而成为超级大国,而其它的西方国家,如英、法、德都在大战中大伤元气,为重建西欧,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并因此而成为世界领袖;二是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展开,苏联的影响不仅遍及欧洲,也席卷了亚洲的中国和朝鲜;三是欧洲在亚、非、拉的殖民帝国相继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大批新兴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这些新兴的国家为巩固政治上的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以确立它们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走向真正自主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这些新兴发展国家的存亡,而且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因而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些国家的人民和领导人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强烈的发展要求,从而努力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摸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对“自己在先前殖民地的影响丧失而感到忧虑”〔1〕, 力图把众多新独立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为适应这一政治战略需要,在美国政府和财团的授意和支持下,美国新一代的年轻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开始热衷于研究新独立国家的发展问题。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进行了探讨,开出了各自不同的“药方”,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了多部专著,这样“跨学科的现代化理论在五十年代诞生了”〔2〕。正如国内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社会对自己的理论的绝对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极端仇视这两种心态的相互作用下首先在美国产生的,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现代化理论的宣传,使得新兴的不发达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更如西方学者表白的那样,“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其说是出于学说上的兴趣,毋宁说是政治上的需要”〔3〕。

(二)

现代化理论创始之初,绝大多数学者对第三世界这块以前理论上很少涉及的土地是陌生的,他们既无理论准备,也无理论指导下的现成模式可资借鉴,只好先从西方的历史发展和现有的思想体系中寻求理论概念。因此,我们说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它的理论来源却要久远得多。可以说,现代化理论的最初形态起源于启蒙思想的社会科学本身,迪尔凯姆和韦伯是它们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有关理论被看作是西方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现代化理论一整套的理论、概念均可从经典社会学中看到它们的原型。英国学者韦伯斯特也认为,“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在E·迪尔凯姆和M·韦伯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

迪尔凯姆在他1893年出版的《社会的劳动分工》一书中提出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两种基本的社会类型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现代化理论也就把社会发展的阶段抽象、浓缩成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它的全部理论。因此,“传统”和“现代”是现代化理论中最基本的一组概念。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出现也作过探索。虽然他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透过这些术语,我们仍然能看清他描绘的是什么。例如,他把“现代社会”称为“工业化社会”,并对“工业化社会”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力图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只是在西方首先兴起。他认为,无论现代科学、现代工业还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只要与现代相联的一切都产生于西方。他说:“在西方以外的社会中,没有一个国家是自发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以及资本主义和科层组织的”〔5〕。 他把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方的原因归结为新教伦理在西方的传播,进而产生了与这一伦理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精神,两者的结合就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由此,在现代化理论家们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就是现代的,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曰资本主义化,而要资本主义化,就必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升为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资产阶级社会学的中心也相应地转到了美国,形成了以帕森斯、默顿等为代表的社会学理论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学派被认为是现代化理论的先驱。帕森斯用进化论观点阐释了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指出社会是通过变异与分化,再走向更高层的整合,从而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理论家们始终未能跳出过被称为西方文化沃土中的基本观点——进化论理论渊源的传统框架。社会总是被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同任何生物有机体一样,同样要发生一系列分化、裂变,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因此,可以说,代表早期西方社会学的斯宾塞,其社会有机体学说是现代化理论的早期祖宗。时至今日,享誉美国政坛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家亨廷顿把现代化过程亦归结为一个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均质化的呈阶段性变化的发展过程。

(三)

现代化理论一产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立即为其喝彩叫好。它一方面深刻地论证了西方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而对正在寻求理论指导以构拟本国发展规划的新兴国家极具欺骗性与引诱力。这种理论的潜台词是,好好向我们学习吧,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必须指出的是,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在东方国家道路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观点,其理由是: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是后者未来的景象”〔6〕,对此, 我们应作进一步分析。众所周知,马克思始终把人的全面解放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他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说中,资本主义阶段仅仅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只是暂时落后的民族为走向未来社会而获得物质基础的过渡阶段。而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看成永恒的社会,这是它们的区别所在。如果说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还让人产生模糊看法,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与资产阶级便完全泾渭分明了。在仔细研究了俄国发生的情况后,他得出结论说,摆在俄国面前的有两条可能的道路,一条是西方的道路,另一条是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能预见到当今第三世界面临的发展问题,但他的东方道路理论与今日现代化理论中的不发达国家发展理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不难看出,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现代化理论有着明显的政治战略意蕴。第一,现代化理论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操练,而是二战后美国统领世界的需要论。它向不发达国家诏示的是,既然美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进国家,而不发达国家是“传统”的落后国家,后者就应该向前者看齐,这也是现代化理论被看作美国化的道理。第二,现代化理论证明的是,不发达国家中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现代化的障碍,如果不发达国家要现代化,就应该抛弃共产主义理想,而沿着美国开创的路走过来。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应该在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摒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三,现代化理论为美国向不发达国家(或称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外援”找到了“合法”的依据,如果需要,他们就可以派出顾问,提供贷款,直至陈兵设国“支援”他们。由此可见,现代化理论的政治战略目的是有目共睹的。今日世界格局中表现出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现实,可说是西方资产阶级现代化理论的辉煌战绩。如果战后没有那么多新独立的国家在现代化理论蛊惑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今日的世界格局无疑是另一番样子。这一点,后来的依附论可谓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无情的声讨,但木已成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已被牢牢地拴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无法自拔。

(四)

源于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说明社会发展,强调传统的作用,认为在“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中,起作用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是不同的,它们的转变是社会变革的条件。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尽管各领风骚的理论大师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点,但是在其结论和方法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许多概念均出自进化论,认为社会变化是一个单向渐进过程,不可逆转;社会从原始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变,在进化中越来越相似;社会的发展也被看作是一种进化,认为不发达状态是穷国与富国的暂时差距,而发展是一种内生过程,所以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原因在其内部,在于其内部的传统性;一切社会都可以从其原始“胚胎”进化为它的现代形态,而当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已进入现代形态,因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基于上述理论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化理论大致有以下特点:

(1)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抽象概括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个阶段,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进化到“现代社会”。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对此,现代化理论家们并无明确的界定,而只给人一个大致的轮廓描绘,即西方的就是现代的,反之便是传统的;发生在西方社会的各种现象便被贴上现代的标签,发生在非西方社会的现象则被贴上传统的标签。

(2)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过程,鼓吹西方中心论。 现代化理论家们得出结论,西方的现代化是由自身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促成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或曰“内源性现代化”,而相对于“外源性现代化”国家来说,其社会内部的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靠外力的冲击才能引发现代化的因素。M·韦伯就曾得出结论, 认为东方的儒家文化产生不了资本主义精神,即使资本主义精神能在这个地方发芽,也无它的生存环境,很快就会夭折,所以,既然非西方国家的内部因素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引进、输入西方的文明机制,把它们消化、吸收成为自己文明的一部分。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外因促成的现代化,这个外因因子在早期是尼德兰革命之后的荷兰,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是英国,二战后则是美国,总之必须是西方的,用日本学者福泽渝吉的话来说就是“脱亚入欧”。〔7〕

(3)现代化理论把不发达国家未能进入现代化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内部因素,而“传统性”是最重要的原因。英格尔斯在他的《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强调了人的“现代性”对现代化的影响。按照他的解释,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是以一定的文化传统为背景的,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即“现代性”程度如何是至关重要的。〔8〕那么“人的现代性”包括哪些内容呢? 英格尔斯是这样表述的:“个人的效率感,对新经验的开放程度,尊重科学和技术,承认严格划分时间的必要性,积极取向于未来计划等等,每一个特征,我们都把它定义为现代人的内涵”〔9〕。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中, 由于这些国家内部传统的文化背景无法造就人的“现代性”,所以它们仍停留在传统社会中,虽然近代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刺激了某些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但由于其内部的传统性,其现代性也往往半途而废。

(4)认为社会发展变化是单线的, 即无论那个社会都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所不同的是“内源性现代化”先走了一步,如英、法等国;而“外源性现代化”国家由于其内部的原因起步较晚,如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落在了后头。但只要沿着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赶上去,现代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五、六十年代许多新兴国家采取的所谓“追赶型战略”就是受这种单线论发展影响的结果。最具诱惑性与欺骗性的现代化经济理论,首推W·罗斯托的经济增长五阶段论。 罗斯托断定单线发展的社会呈阶段性发展,一切社会都要经历相同的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里,罗斯托心目中的发展无疑是指资本主义形态的发展,不是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在他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还特意加上了“非共产党宣言”这一幅标题。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和罗斯托的五阶段论被现代化理论家们混为一谈。他们说,这并无根本区别。共产主义社会与大众消费社会不过是同一目标的两种表述罢了。这使得现代化理论涂上了一层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从而更具欺骗性。

(五)

如前所述,现代化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迎合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产阶级集团的政治战略需要,以便更有效地在政治上继续控制新独立国家,在经济上继续剥削它们,从而成为他们的附庸,所以,现代化理论受到了他们的欢迎是不足为怪的。然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在学术观点上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因而从总体上说,它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

首先,在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问题上, 现代化理论家们继承了M·韦伯的文化决定论思想,认为精神伦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基于新教伦理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是背道而驰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对欧洲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变迁的基础。它告诫人们,虽然社会进步的历史现象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经济因素是一个自变量,其它因素则是应变量,换言之,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不在于社会外在的力量,也不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在于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是马克思的结论。他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10〕这里,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因素阐述得十分明了。

其次,现代化理论抹杀了国际间阶级斗争的严峻现实。在现代化理论家那里,西方发达国家似乎是不发达国家的恩师、盟友,它们给予的只是援助,而昔日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帝国主义的入侵与武力征服似乎从来就不存在过。这一点,稍有良知的资产阶级学者也认为太离谱了。英国的A·M·胡格维尔特就曾说过:“帕森斯主义给人的印象是,仿佛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史,社会交往处处都在促进繁荣昌盛,文化传播犹如友好的商务旅行……丝毫未谈及‘统治’、‘剥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灾难”〔11〕。

再次,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现代化理论把社会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对立的两极,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抽象,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物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概莫能外,武断地把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分为“传统”与“现代”阶段,并从中制造两者间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不科学的。很难想象一个社会是绝对的“传统社会”,而另一个社会则完全现代化了。实际情况应该是“传统”社会孕育了“现代”社会的因子,“现代”社会也包含有“传统”观念。如在已现代化的日本,“传统”观念中就有“效忠天皇”的价值观,现在则有了“效忠公司”的创新。所以“传统”与“现代”并不就一定是对立的。

最后,现代化理论把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其内部的“传统性”,也是不公正的。一个社会的内部因素对该社会的发展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外在因素也会对现代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总之,现代化理论探讨的是非经济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没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原因及现代化的过程和战略等。但由于现代化理论家们的阶级偏见,他们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现代化模式带有种族中心主义的偏颇和西方优越感,因而不符合第三世界国家本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历。西欧社会这种“内源性”现代化过程并不具有全球意义,这些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间和顺序阶段,也不可能在异地重复和再现。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理论家们抹杀了现代化的阶级界限,等等。正是由于现代化理论布满着“陷井”与不足,不能令人信服地阐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再加上许多不发达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采用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发展赶超战略未能达到社会公平、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反而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这一痛苦的泥潭,从而使人们不得不对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后来,在依附论的挑战下,现代化理论逐渐衰落,成为人类社会又一文化遗产。

收稿日期:1995-8-13

注释:

〔1〕〔3〕〔4〕〔英〕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第2、24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So Alvin,Y.(1990):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Lo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ublishers,P7

〔5〕〔日〕富永健一《“现代化”今日之课题》,《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3页。

〔6〕《马恩全集》第23卷第8页。

〔7〕罗荣渠,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讲座,1991.4.24。

〔8〕〔英〕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9〕肖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5 年版。

〔10〕《马恩全集》第4卷第506页。

〔11〕〔英〕A·M·胡格维尔特著,白桦译《发展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标签:;  ;  ;  ;  ;  ;  ;  ;  ;  

略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