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节奏研究的新进展与专项基础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径运动论文,新进展论文,专项论文,节奏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稿日期:2015-11-09 中图分类号:G8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6)04-0118-08 运动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普遍存在节律性,人们通常用“节奏感”一词。在《体育科学词典》中,从心理学和训练学两个角度对节奏感进行了定义。心理学定义为:节奏感(rhythmic perception)指个体对运动表象或自身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知觉。训练学定义为:节奏感(sense of rhythm)指运动员练习过程中,在完成动作的时间和力度上呈现出的快慢、强弱有序变化的能力,节奏感是重要的运动能力之一[1]。 专项运动节奏是运动员在长期专项训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性和运动性的神经系统综合性感知觉,如“栏感”“球感”“水感”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器械、场地、天气等)作出精确的识别和整合,能对动作运行过程进行准确的时空调控。像许多运动专项技能一样,田径运动技能包括一系列具有准确时机工作的动作单元。要取得经济高效的训练结果,涉及到设定动作单元的完整序列,即形成一个动作序列,和建立完整序列的时空结构。 神经肌肉系统如何工作,并适宜达到动作单元协调任务的需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在困惑着研究人员。专项运动节奏来源于参与运动的骨骼肌系统、供能系统(ATP-PC)和神经系统,即骨骼肌运动节奏、体能分配节奏和神经调控节奏。神经系统调控起主导作用,这是人们更希望获得的运动节奏,即最有效地完成专项动作的节奏[2]。例如,栏间跑要求特定的专项动作速度来产生快速节奏,这是保持高速所必需的。跳跃项目助跑要求“适宜”速度,而不是最大速度。一名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能力不是在完成任何运动技能的动作模式中都要发挥最大化的问题,而在于以恰到好处的量度和适宜的时机使用力量才是重要的。因此,运动节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试图对田径运动节奏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能为田径教学和训练提供启发和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田径运动节奏为研究对象,对田径运动节奏研究新进展和专项节奏基础进行剖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书籍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1990-2014年与本研究相关的关键词为“动作节奏”“运动节奏”“节奏策略”“技能迁移”“动作平衡与协调”的国内外文献共426篇。经过分类整理,深入钻研有关专家、学者在运动节奏方面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了丰富翔实的参考基础。 1.2.2 访谈法 本课题针对田径教学和训练实践的田径运动节奏研究新进展和专项节奏基础剖析问题,访谈国内教学和训练专家、学者和教练员共12位。其中访谈广东省专家和教练8位,包括:广州体育学院5人、广东省田径队1人、广东省重竞技中心1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人,访谈北京体育大学专家4人,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实践支撑(表1)。

2 国内外田径运动节奏的研究内容 田径运动运动之母,是竞技运动的基础,在其他运动项目中都可以找到田径动作模式的雏形。研究田径运动节奏,是为揭示田径运动规律,也有利于其他运动项目规律的认知和发展。经过梳理分析相关国内外田径运动节奏的研究主要分为5方面,动作节奏、速度节奏、负荷节奏、比赛节奏和生物节奏。 2.1 动作节奏 体育院校教科书《体育概论》,对技术动作节奏进行阐释:“是运动快慢,用力大小,肌肉收缩与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它既具有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也具有动力学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特征。正确的节奏就应该使最大的肌肉用力集中在最需要用力的环节上。”[3]在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中,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因素[4]。 2.2 速度节奏 1994年Foster等,以中长距离项目为对象,研究总结速度累积和变化曲线,将其划分为4种速度节奏类型:全冲型、慢起型、匀速型和变换型[5]。2008年Chris R A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速度节奏分为6种类型,与Foster相比主要增加了消极节奏、抛物线型节奏2种类型[6]。国外学者De Koning J J、Van Ingen Schenau G J等以专项运动完成的时间来划分,对节奏类型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小于1min适用于全冲型、1~2 min适用于慢起型或变换型、2 min以上适用于匀速型[7-8]。后来人们对适用类型进行了重复性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些项目速度节奏的真实规律[9-10]。正如在2015年8月北京田径世锦赛上5 000 m、10 000 m冠军,英国名将法拉赫比赛进入最后一圈,逐渐甩开其他对手,进入直道后越跑越快,展示出了超强的冲刺能力,率先冲过终点,他所表现的全程速度节奏难以归属[11]。 2.3 负荷节奏 《体育科学词典》对此作如下表述:负荷节奏指训练过程中大、中、小训练负荷的交替安排,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变化序列,训练与恢复的协同组合训练过程中对负荷的科学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对负荷节奏的把握[12]。 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负荷是由运动员完成的负荷量、负荷强度、间歇形式和间歇时间构成,负荷强度用负荷强度系数,生物学指标(心率、血乳酸、尿蛋白等)评定,负荷量用训练学指标(时间、次数、距离、重量),生物学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评定。根据专项运动的发展阶段(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竞技保持)结合负荷特点,运动员需求,设定负荷目标,科学监控,循序渐进,控制负荷节奏[13]。 2.4 比赛节奏 比赛节奏是技术、战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比赛节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技术节奏,除了其动作模式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外,又表现在运动员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合理地分配及把握动作的实施时间,把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14]。战术节奏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节奏。在比赛节奏中强调要快慢结合,根据比赛临场情况具体安排节奏的变化是关键。慢节奏中强调了打高成功率,取得场上主动权;快节奏中突出时间特点,打对方的时间差[15]。田径项目是体能主导类,主要表现为技术节奏、速度节奏、能量输出节奏等,强调运动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2.5 生物节奏 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及其变化规律,是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主要依据之一。研究者徐本力指出:“生物节奏是人和所有生物体固有的一种具有时间性变化规律的生命现象,它一方面与自然节奏、宇宙节奏有关,另一方面又周期性、节律性地影响人体的机能状态(包括竞技状态和行为表现),它是负责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平衡和保证机体能源最节省地利用的基本机制。”徐本力还对运动员多年生物节奏、全年生物节奏、多天生物节奏、日生物节奏进行了研究[16]。研究者孙学川对生物节奏训练法的概念定义为:根据运动员的生物时间结构(生物节奏)规律和特点,制定和实施运动训练的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节奏调整训练(含按既定时间目标进行的节律峰相位超前和滞后的调整训练);时差前服习和后服习训练;正性择时训练和负性择时训练(即机体状态处于高峰和低谷时期实施训练)[17]。 综上分析,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归属适用范围、负荷节奏控制,技战术节奏发挥等方面,对运动节奏进行了宏观分析,但缺乏对运动项目本身的专项节奏基础的研究,比如动作模式、结构序列、动力传递、时空维度变化等。同时对动作的经济性,运动链的高效性研究较少。由于运动项目众多,并且具有专项特异性,运动员个体差异性,以及环境、时空的变化性,因此,节奏类型的归属和适用范围的争议在所难免。负荷节奏在训练时空过程中如何调控,如何增大机体适应性、防止劣变,实现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 3 田径运动节奏研究的新进展 3.1 学科领域共融化、研究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 运动训练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体育工程学(工程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其研究范围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工程、生物工程与生物力学、传感遥测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研究将不断交融[18]。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法、影片拍摄与录像解析法、数学理论人体建模法、优秀个体与群体参照和对比法)和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逐步将抽象化的田径运动节奏更加客观、具体和精确[19-21]。 3.2 田径运动专项节奏多元化整合与应用发展 多元化的田径运动专项节奏高度整合与应用,包括生理负荷节奏、生化供能节奏、生物力学节奏、心理调控节奏、专项运动节奏能力(动作结构序列节奏、动力链传导节奏、速度节奏、耐力分配节奏、呼吸节奏),促进了田径运动节奏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例如,高春刚对运动过程中的节奏策略进行了一些新的进展分析,指出运动终点预期、主观用力感对节奏策略的作用被关注和研究,提出节奏策略的未来研究问题和方向[22]。本人提出“节奏策略”教学法在110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跨栏专项竞技能力节奏规律为主导,综合运用大脑和肌肉运动系统,将肢体运动节奏与心理调控节奏融合统一等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3]。杨明等对国家竞走青年队俄罗斯外教组2013年冬训的训练负荷进行分析,研究在冬训的三个阶段中从平原到高原再到平原训练,从运动负荷节奏与供能特征方面,分析了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深层次原因[24]。谢慧松等对李玲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认为保持快速助跑状态下的加速节奏是提高撑竿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25]。周浩祥等运用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吴莎撑竿跳高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认为吴莎助跑速度快,全程助跑尤其是最后3步助跑节奏有待改善和提高[26]。强化了专项节奏在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田径运动节奏的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应用发展。 3.3 未来田径运动节奏的研究方向 竞技运动引领专项的深入发展,田径运动训练、比赛和恢复处于一个系统性强、综合程度高,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对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科学监控形成依赖的,而且训练比赛、机能恢复、损伤康复的壁垒被打破并融为一体的大数据时代。系统性、全面性、长期性、周期性、复合性、有效性、功能性、专业性的数据分析,无疑能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客观参考。可以预计,未来善于挖掘、利用和创新大数据价值的竞技团队,将会成为各专业的领先者。 4 田径运动节奏的专项基础剖析 4.1 田径运动节奏的研究视角与专项节奏分析 研究田径运动节奏的规律,我们首先从各个角度重新认识田径运动的专项节奏基础。研究期间我们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和访谈教学与训练专家,经过整理和研讨,拓展了田径运动节奏的研究视角,分别从主客体关系、技术结构、运动学和力学、生化学、神经控制与肌肉控制、机体生物节律等7个视角,研究了田径运动项目的专项节奏特征(表2),为全面深刻地揭示田径运动节奏的系统规律提供思路与基础。

4.2 田径运动节奏的影响因素 节奏存在于一切运动之中,是心理与生理因素统一作用形成的,它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时空判断能力、运动的协调能力、速度、力量的调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8]。同时,运动员精确的专门化知觉、及时准确的神经控制、良好的心理节奏调控技巧、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密切相关,这也是影响节奏的一个重要层面。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访谈教学训练实践的14位专家给出的独到和全面的见解,系统整理分析影响田径运动节奏能力的因素,包括了体能、技能、生理、心理、智能等(图1)。其中体能和技能因素是机体运动节奏的储备系统,体能储备是经过长期专项体能训练获得,技能储备是通过早期多项运动参与积累获得,例如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曾参与多项运动,建立了丰富的动作技能储备,因此后期才能在专项水平上达到世界级水平。生理和心理因素是机体适应和调节的控制系统,在教学和训练中机体要对学习和训练负荷产生生理适应,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心理因素对学习和训练兴趣、感知觉、信息判断与整合起调节作用。智能因素是建立在储备系统和控制系统之上的节奏能力运用系统,在教学和训练实践中要运用智能因素,综合分析,按阶段,按步骤,适时、适度、高效的发展相应的专项节奏能力。

图1 运动节奏能力影响因素 Figure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orts Rhythmic Ability 4.3 田径运动节奏表现形式 在教学和训练中运动节奏非常重要,经常要求学生注意动作节奏、把握用力节奏、控制速度节奏。节奏一词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感知,如何表现,没有经过反复练习和长期训练的确难以理解。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经过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建议构建系统时空观,从四维时空中分析运动节奏,其表现形式显而易见(图2),时间和空间是四维框架,结构、速度、力量是运动节奏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时间方面,运动节奏主要表现在随运动过程的时间演进,各个环节和部分所完成的时间序列变化;在三维空间方面,主要表现为专项动作运行轨迹的变化和动作幅度的大小及舒展程度;在动作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专项动作技能的构成部分,以及各环节动作技术有序排列结构;在速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各个运动环节或分段距离,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关系。在力量方面,主要表现在专项运动动力链上,各部分有序依次发力和调控的过程,以及肌肉用力大小与强弱,动作的紧张与放松交替关系。 4.4 田径运动专项节奏特征 田径项目众多,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工作原理,专项特征各不相同,本研究试以例证的形式从个体反应总体,又从总体指导个体的思路探讨田径运动节奏特征。按照田径运动专项类属,将其分为走跑、跳跃、投掷3类项群,对其共性节奏加以研究,力求对田径项目的节奏特征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4.1 走跑项目节奏特征 走跑类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是在人体重复性完成动作单元的过程,是机体适应与调控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节奏主要表现为技术动作序列结构的时序性和各个动作技术环节的用力与放松交替的节奏特征。如步频节奏、呼吸节奏、速度节奏等,不仅要考虑呼吸节奏与肢体运动节奏的协调配合,而且要考虑肢体运动时空节奏与心理节奏之间的相互协调。另外,还要考虑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目的体能分配节奏,经济高效的调控能量输出,以发挥最佳水平。 1)竞走。髋关节的前后伸摆,支撑腿与摆动腿的交替放松,表现出动作技能周期性转换和肌肉用力放松交替的节奏特征[29]。 2)100 m。博尔特长时间维持步频节奏的能力较强,毛旭江等研究博尔特2008北京奥运、2009世锦赛、2013世锦赛百米冠决赛的技术录像与2013年世锦赛第2~5名跑进10 s的选手进行全程步频节奏比较,发现博尔特步频变化极小,在第6~30步甚至35步之间几乎不变,最后10步步频下降较少,仍能高于起跑后第2~5步的步频[30]。 3)中长跑。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建立了长距离跑的机体适应与专项感知觉,如步频步幅感、时间感、距离感、呼吸节奏和肢体运动节奏配合感,发展专项节奏能力。 4)跨栏跑。全程栏的周期性与分段跑跨结合的非周期性相结合的节奏特征,在教学和训练中不仅仅要考虑肢体动作序列时空节奏,而且要考虑与心理节奏之间的相互协调,即“形神”节奏的和谐统一。二者融合后,身心都会得到较高程度的激发和控制,人体机能最旺盛,节奏调控最精确,供能最经济,工作效率最高,竞技状态也是最佳的。 4.4.2 跳跃项目节奏特征 跳跃类项目属于周期和非周期相结合的项目,其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助跑阶段呈周期性,表现为步频、频幅的重复性节奏调控特征,起跳阶段呈非周期性,表现为将动能转化为势能,爆发性用力、动作幅度控制、多级跳跃时肢体交替用力与放松的节奏特征。助跑阶段的节奏特征主要体现在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上,起跳阶段主要体现在机体力量和速度捐集爆发的过程上。 1)通过的运动时空固定来提高跳远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动姿势、第一步着地脚、步频节奏、加速节奏、最后几步的步长和步频、起跳时机固定,这些不同阶段的助跑技术固定对助跑节奏的形成起决定作用[31]。 2)通过控制助跑的速度节奏来提高起跳效果。在背越式跳高项目中,弧线助跑的节奏性和快速起跳的爆发性连贯衔接,是决定起跳效果的关键。有学者对国内背越式跳高选手的弧线助跑形式进行研究得出,逐渐加速型有助于速度的发挥,从神经系统的兴奋提高过程及肌肉系统收缩与放松的转换过程,其兴奋性是逐渐提高的,肌肉收缩也是逐渐加快的,能更好地提高起跳效果[32]。 4.4.3 投掷项目节奏特征 投掷类项目,标枪属于混合性项目外,其他均属于非周期项目,其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助跑、滑步或旋转阶段的速度积累和最后用力阶段蓄势、释放、加速过程的快速力量爆发性节奏。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进行生物力学解析,研究投掷项目的节奏特征最为直观,其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动作结构序列性和动力传导链的时序性节奏特征。

图2 运动节奏表现形式 Figure 2 Forms of Sports Rhythm 在2013年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圆桌研讨会中,铁饼运动员Aleksander Tammert对他的长久运动生涯(参加了5届奥运会的比赛,在他31岁时赢得铜牌,33岁时创造了他的个人最好成绩)进行了一次总结,他说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那些能够给他机会发展动作节奏的充满智慧的教练员们[33]。 1)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动作,通过身体各环节自下而上地依次用力(右腿蹬地—转髋—左臂迅速向左牵引制动—挺胸—弹推—拨指),相继环节加速运动和减速制动,使速度和力量传导至后续环节,最后使末端速度累积作用于器械,从而提高器械的出手速度,这也是速度力量的募集过程。如鞭子打出去鞭梢的速度和力量最大。这充分体现了动力链的节奏性控制与传导的特征。 2)董海军等对我国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A标5名国内外优秀女子铁饼选手旋转节奏及环节特征研究发现,5位运动员在掷铁饼技术的5个阶段和9个瞬间:(1)起转阶段(预摆结束—右脚离地瞬间)、(2)单腿支撑旋转阶段(右脚离地瞬间—左脚离地瞬间)、(3)腾空阶段(左脚离地瞬间—右脚着地瞬间)、(4)过渡阶段(右脚着地瞬间—左脚着地瞬间)、(5)用力阶段(左脚着地瞬间—铁饼出手瞬间)[34],各自存在不同的问题,通过对铁饼技术时空动作结构链和力量传导动力链进行剖析,针对性找出各个运动员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了运动水平,实现了突破。 4.5 田径运动专项节奏规律 田径项目众多,各项目在时空结构和动力序列各不相同。在实际运动中,专项运动技能通常由若干肌群按照动作单元(环节)的时间序列共同参与完成,运动员要同步运动2~3个身体部分,全身协调运动,在几毫秒内变化它的空间总体姿势,身体各个部分的启动和骤停可能同步发生,也可能异步发生。即使是跑的简单动作,也要求腿部肌肉以不同的强度、不同时机,并以一个专门顺序收缩。因此我们要总结和研究系统性节奏规律,协调大脑有效调控肢体、关节和肌肉,精确、高效地执行专项运动技能既定序列,提高学习和训练效果。 共性规律源自对个性规律的总结,田径运动节奏规律是从研究各项目专项化的节奏规律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节奏规律,对认识个体项目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作用。我们从运动项目的类属性(项群性)、结构性(环节和部分)、原理性(动力学、生化供能学)为研究理论基础,运用系统观和化整为零相结合的思想,对田径运动系统性和阶段性节奏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依项目、过程、环节、原理区别对待,构建田径运动节奏规律体系(详见表3所示,对田径运动节奏规律进行归纳、分类,剖析和例论证),因项、适时适度地加以利用,为田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认知和实践指导。 5 田径运动节奏的数字化调控方法 在田径运动教学和训练中,经常会将技术动作的结构序列采用数字化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从而将机体运动节奏和神经控制节奏、心里调控节奏同步融合起来,加强了动作技能表现的稳定性、准确性、经济性,提高学习和训练效果。

5.1 语言口令和节拍的数字化调控 例如,教师或教练的数字化口令(1、2、3、4—5、6、7、8);有节奏的击掌,如跳高起跳动作的最后2步(哒-哒)加速起跳;远跳类项目的助跑节奏,利用不同助跑步数(8、12、16步)和助跑节奏(匀速、匀加速、加减控速)来提高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起跳效果创造有利条件。在练习技术动作和控制用力节奏上,常将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如背向滑步推铅球,1(预摆)—2(滑步)—3(最后用力)的口令将动作一气呵成,连贯有节奏的完成,体现了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2 现代化仪器设备实时监控的数字化调控 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电子节拍器或佩戴实时监控电子设备,对科学训练和获得比赛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设备即可应用在专项动作练习中,也可应用到技战术调控中。 例如,使用电子节拍器设置好适合专项运动的节奏频率(匀速频率、匀加速频率或专项实战特有的适合运动员个体的专项频率),配以专项技术动作练习,来提高专项学习和训练的效果。例如,在跨栏跑的教学和训练中,跨栏坐专项练习、8步上第一栏练习、跑跨结合练习都可采用Smart Metronome软件,以每分钟响100/120/140/160次,4/4拍:1-2-3-4(4可用压、摆、跨等口令代替)的外部电子信号来控制和调节,建立和强化专项运动节奏感知和调控能力。 例如,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水平在比赛中采用跟随跑、领先跑、变速跑、匀速跑、冲刺跑的速度节奏调控的战术。例如,在中长距离跑的项目中使用带有GPRS卫星定位系统的运动手表,对运动员心率、步频节奏和速度节奏、消耗能量卡路里数据进行现场监控,及时反馈,实时调控等。 6 结论 1)对田径运动节奏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得出:学科领域共融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专项节奏多元化整合与大数据应用,将促进田径运动节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对田径运动节奏专项基础进行系统剖析得出:拓展多个研究视角,分析田径专项节奏。影响田径运动节奏能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机体运动的储备系统、控制系统和运用系统3方面。田径运动节奏在四维时空中表现为运动时间演进、动作空间轨迹、动作结构序列、速度位移和力量传导动力链5方面。田径运动专项节奏的项群特征表现为走跑类属周期性运动项目,其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动作序列结构时序性和各个动作技术环节的用力与放松交替的节奏特征;跳跃类属混合性项目,其节奏特征在助跑阶段表现为步频、频幅的周期性节奏特征,起跳阶段将动能转化为势能,爆发性用力、以及多级跳跃时,肢体交替用力与放松的非周期性节奏特征;投掷类属非周期性项目,其系统节奏主要表现为助跑、滑步或旋转阶段的速度积累调控节奏和最后用力阶段蓄势、扭转、释放、加速过程的快速力量爆发性节奏特征。田径运动专项节奏规律表现为系统性与阶段性、顺序性、同步性、加速度性与匀速性、动能-势能爆发性、旋转性与离心性、等差与等距性节奏规律。 3)在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实践中运用口令法、击掌法,现代化仪器等实时监测和调控的数字化方法,将肢体运动节奏和神经控制节奏、心理调控节奏同步融合起来,加强动作技能表现的稳定性、准确性、经济性,提高学习和训练效果。
标签:运动论文; 奥运会田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