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言命题及其语言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言论文,命题论文,语言表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阐发了三种假言命题的现代汉语表达句式和现代逻辑表达公式,论述了蕴涵词的作用和无条件关系复句的逻辑命题归属问题。
关键词 假言命题 条件 偏句 正句 蕴涵 等值
普通逻辑的假言命题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命题,它由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前件”,通常用P表示)和表示依赖条件而存在的肢命题(称“后件”,通常用q表示)构成。把这二者(即前件和后件)联系起来的词叫做联结词。一个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前件与后件的关系是否确实反映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而不同的条件关系形成不同的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按其所表达的条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在现代汉语中,与以上三种条件的假言命题相关的、表示假设和条件关系的复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A、如果(假如、倘若、要是)p,那么(就、便)q
B、只要p,就(都、便、总)q
C、只有(唯有、除非)p,才(否则)q
D、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p,都(总、也、还)q
与假言命题的前件和后件相似,以上复句句式的p表示偏句,q表示正句。逻辑命题中的联结词,在汉语复句中叫关联词语。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用A和B两种句式表达。D种句式也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情况比较复杂。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通常用C种句式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汉语句式也比较复杂。下面将分别加以阐述。
(一)
“如果p,那么q”和“只要p,就q”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所谓充分条件,就是说,如果有p,就必然有q;但如果没有p,却未必没有q。换言之,前件p真,后件q必真;前件p假,后件q不确定。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可以表达为现代逻辑的符号语言“蕴涵式”:
p→q(其中“→”读作“蕴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那么”)
式中的蕴涵词“→”是由前向后指的箭头,含有蕴涵式的定义:
(a)、顺箭头方向(即从p到q),表示从肯定到肯定:肯定p就能肯定q(即:如果p真,那么q必真)。
(b)逆箭头方向(即从q到p),表示从否定到否定:否定q就要否定p(即:如果q假,那么p必假)。
由以上定义可以推导出下列等值式:
其中,“”表示否定,读作“非”、“并非”;“≡”为等值符号;的换位,p、q换位后箭头仍然从p指向q。
蕴涵是命题逻辑中十分重要的联结词,是对自然语言“如果…那么”、“只要…就”等联结词的逻辑抽象,在汉语日常语言表达中,“如果…那么”虽然主要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有时其含义是多种多样的。试看以下例子:
如果停电,那么电灯熄灭。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就是雷锋同志。
如果你比他考得好,那么他比你考得差。
如果我是你,决不会那么办。
如果一部分的商人、地主和官僚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那末,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就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前身了。
例反映了偏句(停电了)对正句(电灯熄灭)的充分条件关系,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例用“如果”加强假设语气,偏句并非正句的充分的条件;例是偏句为前提,正句为结论的关系推理;例反映了一种不能实现的假设,不存在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表示一种对比,称为映衬假设,也不存在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由此可见,汉语中并非凡用上“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语的就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这主要看偏句和正句之间是否存在蕴涵关系。不存在蕴涵关系的“如果……那么”句式就不表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有些不用“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语的复句,只要偏句和正句之间存在蕴涵关系,就应看作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可以用现代逻辑的蕴涵式来表达。例如:
幸亏来得早,要不然就赶不上车了。
我们应该把工作做好,不然就不能算是称职的干部。
这两例偏句之后都用了否定词“要不然”、“不然”,表示对前面偏句意思的否定。否定意义的偏句作为条件,正句作为结果,偏句和正句之间存在蕴涵关系。例可以换成如下说法:“如果来得晚,就赶不上车了。”例也可以换成如下说法:如果我们不把工作做好,就不能算是称职的干部。”因此,这两句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二)
“只有p,才q”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说,如果没有p,就必然没有q;但如果有了p,却未必有q。换言之,前件p假,后件q必假,前件p真,后件q不确定。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可以用“反蕴涵(逆蕴涵)式”表示:
(三)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实际上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合,即(其中“∧”为合取词,读作“合取”,也可读作“并且”),所以又叫双条件假言命题。
在现代逻辑中用“等值式”表示:
p←→q(其中“←→”为等值词,读作“等值”或“相互蕴涵”)
由此等值式的双向箭头可知:如果有p,必然有。这样,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反之,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就是等值式或相互蕴涵式的含义。
在汉语中,特别是现代汉语口语中,找不到一个现成的句式来表示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翻译家把英语if,and only in”直译为“当且仅当”,作为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但由于它读起来别扭难懂,又不符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所以无法在口语中流传,只能作为数学和逻辑学的术语。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常用以下两种汉语句式表达:
(1)把前件和后件以“充分条件式”和“必要条件式”各说一遍,构成“如果…则,并且,只有…才’或简化为“只要,而且,只有…才”、“有而且只有…才”等句式。例如:
(一)只要理论掌握了群众,理论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只有理论掌握了群众,理论才会成为物质力量。
(二)只要,而且只有把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才会出现。
(2)把前件和后件以“”的形式正说一遍,反说一遍。此种句式与上面句式相仿,只不过把“必要条件式”换成“充分条件式”的双重否定”例如:
(三)有因就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
(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种表示主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句式,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如:
(五)我其祀宾,乍帝降若;我勿祀宾,乍帝不若。
(四)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不管、不论、任、任凭)p,都(总、也、还)q”表示的是“无条件”关系的复句。在命题逻辑里,这种复句形式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一般逻辑教材是不讲的。
这种句式,按其偏句(表条件)的语言形式,可分以下三种:
(1)偏句包含一正一反两个选择项,可用现代逻辑格式表示:
(“∨”是折取词,表示选择,可读作“或者”)。例如:
(一)不管雄鸡叫不叫,天总会亮。
(2)偏句包含着几个不同的选择项,可用现代逻辑格式表示:
。例如:
(二)无论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都应该认真读书。
(3)偏句里有一个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例如:
(三)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四)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时刻怀念祖国。
这种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几个选择项,或者是一正一反两个选择项。例(三)“怎样进步”,“怎样”就有几种程度之分,例如“最进步”、“较进步”、“一般进步”等,可以看作是偏句的几个选择项;例(四)“在哪里”,可以理解为在“在中国,或者在美国,或者在英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或者不在中国”。因此,(3)式的现代逻辑格式与(1)式(2)式相同。
(2)式一般也可以用(1)式来表达。例(二)偏句的“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可以理解为“学文,或者不学文”。
总之,以上(1)、(2)、(3)这三种格式,可以归并为(1)式:“”。这是个假言型的二重复合命题,其前件是一个选言命题,整个式子表示:排除前件中任何一个选言肢,后件所表示的结果总能出现。
收稿日期 199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