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思考_内部控制论文

对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库论文,绩效论文,基层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1、行政公共资源利用绩效审计。主要对国库部门利用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一般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为审计重点,兼顾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人力资源绩效审计。首先,从国库人员配置情况入手,检查现有人员数量是否与定额编制相符,并符合人员编制的一般原则;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清晰,工作流程是否科学及是否存在影响效率的因素,并通过实地考核各岗位的业务量计算国库人员的日均工作时间,综合判断国库部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其次,检查国库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工作经历等是否能够满足或胜任相关业务的工作要求,是否定期不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国库人员的胜任能力;关注国库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职业道德操守,检查国库部门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了解国库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物资资源绩效审计。重点审计服务环境与条件能否满足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国库业务信息化程度是否达到服务要求,各项物资财产的取得及消耗是否节约及有效使用,是否存在保管措施无力、损失浪费等现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情况,特别是提升金融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最佳效果等。

2、内部管理绩效审计。重点审计决策机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行政管理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一是审计国库部门是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上级行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二是审计是否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评价其管理决策、重大事项是否经过集体研究,对经收处延压、挪用税款的行为处以50万元以上罚款是否经行政处罚委员会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三是审计是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能否计量和考核,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具体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审计国库部门有无与工作目标相适应的长期规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工作计划的制定是否全面、合理、可行,有无落实计划的措施。

3、内部控制绩效审计。通过对国库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确定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一是审计国库内部控制环境,检查国库部门负责人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程度如何;是否召开过内部控制会议,或进行过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国库人员是否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相关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内部控制流程和防范措施。二是审计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国库对账制度、“印押证”三分管制度、重要事项审批制度、退库及拨款的监督制度等,并有否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有否与上级行规定相矛盾或冲突的地方。三是审计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重点查看是否按日、月、年与有关部门对账,在与各征收机关对账时是否在对账回单上加盖对账“预留印章”;印章领用、保管和交接是否合规,未启用或停用国库印章是否由国库部门负责人登记并封存保管;审查预留印鉴卡是否由专人保管和使用,是否做到人离落锁、下班入柜,预留印鉴卡保管人离岗是否在会计主管监督下办理交接手续,并登记《业务交接登记簿》,新设印鉴及变更预留的印鉴是否符合要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领用、登记是否合规,账实是否相符,对停止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编制清单并由分管行长批准后集中销毁;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是否做到专机专用,是否按规定对数据备份和资料进行保管,操作员代号、密码设置、管理是否正确,国库会计业务系统的安装、升级、病毒防护等维护情况是否在《国库计算机运行日志》上进行登记,核实是否由科技人员担任系统维护员;支付清算是否做到有查必复,对于未收到查复信息的是否作挂账处理,查询书是否作挂账凭证附件,是否经会计主管审批;同城票据交换退票是否登记,是否有会计主管签字;查看内部往来CA证书保管情况,证书责任人离岗是否办理交接手续;国库会计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会计档案的立卷、移交、借阅、销毁是否合规。四是查看是否制定风险防范机制,是否能够全面识别各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和潜在风险,是否针对风险点制定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并明确相应的责任,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得到落实。五是审计各管理层是否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分管行长是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国库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是否提出处理意见;国库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是否定期对国库会计重要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是否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改;国库监管员是否按规定开展国库监管工作,是否定期组织对下级国库、国库业务代理机构进行检查,检查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六是查看是否建立高效的安全事故和故障反应流程,是否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

4、国库业务管理绩效审计。重点审计财政库款的收纳、报解、拨付和国债兑付等国库业务活动的效果性以及影响活动效果的效率性和经济性因素。一是审计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与报解,查看待报解预算收入各科目每日余额是否为零,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使用是否正确,计算各年税款入库平均用时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评价是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审计库款支拨及退付,查看拨款凭证要素填写是否合规,是否超出累计额度,是否及时拨付,是否按规定权限进行审批,财政库款的利息计算是否正确。审查预算收入退库依据是否齐全,是否由相应级次财政部门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是否直接退给原缴款单位或个人并在“预算收入退库登记簿”中登记。三是审计预算收入更正,查看更正通知书是否由出错方填制,征收机关填制的更正通知书是否附原入(退)库依据,国库填制的更正通知书是否经国库会计主管审批,汇总更正是否符合条件,更正是否及时。四是审计国债发行与兑付,查看是否建立并认真登记国债收款单存根联登记簿,收款单印章是否齐全,收据联与存根联是否相符,以收款单方式兑付的国债是否按规定制作国债款项上划报告表,作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凭证的附件,已办理的无记名国债兑付,国债实物券是否已入库,已兑付国家债券上缴清单与上划报告表本金数是否一致,上划报告表本息合计发生额与上划借方凭证的金额是否相符,利息计算是否正确,已兑付国债实物券销毁是否经上级行签署销毁命令。五是审计国库统计分析,审查是否对下级国库统计分析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对下级国库统计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对外发送、报出国库统计数据、报表和分析报告是否经国库主任或国库部门领导签字同意,是否建立统计分析重要事项登记簿,每年是否组织开展统计分析业务检查,自查和抽查比例是否达到要求。

5、国库业务整体绩效审计。审计评价国库业务取得的工作成效。一是审计评价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实现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实际的结果与政策、制度、计划、程序等是否直接关联以及如何影响最终结果,是否注重工作创新,取得哪些成效。二是查看国库部门受表彰或处分情况,是否针对奖惩情况兑现制定的奖惩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三是审计国库整体服务效果,调查了解地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对国库部门金融服务的总体评价。

表1 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

二、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应该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审计及考核国库部门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促进依法行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能。现根据基层国库业务的特点,参照MBO(目标管理)指标体系、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BSC(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及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置经验,按照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的要求,将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为4级,5个一级指标为行政公共资源利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履行业务管理职责、工作业绩及社会效果,在一级指标下设1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69个四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方法

国库业务绩效审计除了采用审阅法、抽样调查法、分析性复核等传统方法外,还要采取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问题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审计方法。例如,审计人员采用审阅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国库会计资料、各种登记簿、记录、信息系统等进行现场检查,可以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对国库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等做出评价。同时,审计人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专业判断,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问卷表格(设定的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通过调查问卷、询问座谈等方法,了解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对国库部门整体认知度和服务满意度,了解国库工作人员结构状况、绩效考核情况、教育培训情况、廉政建设情况和奖惩情况等,了解国库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情况、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内部管理情况等,从而获取充分、有效、可靠的证据资料。另外,由于国库业务有些绩效在计量、考核上难度较大,无法用具体数字衡量,只能通过定性分析来判断,有的需要通过相关数值的比较才能加以客观分析,有的则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和审计经验加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如,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取得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再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将收集计算得出的信息与规章制度、考核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对国库业务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工作目标未实现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等。总之,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并突出分析评价才能较好地开展国库业务绩效审计。

四、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国库业务绩效审计风险是实施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由于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依据、标准和职业判断等方面的不准确,导致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声誉的消极现象。国库业务绩效审计风险有两种:一是控制风险,即由于国库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发现和阻止重大错误发生的风险。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测评,降低控制风险。二是检查风险,即审计人员由于受专业水平或检查能力的限制而未能发现错弊或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形成的风险。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行为直接相关,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扩大检查范围、严格执行审计程序等,以降低检查风险。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国库业务绩效审计风险:一是搞好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审前充分了解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对各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可能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方向和侧重点。二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国库业务绩效审计应注重挖潜增效,立足于评价各项制度、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各项业务的合法性、效率性、真实性,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三是有效利用其他审计信息。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涉及内容广泛,由于受时效性限制,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事项都进行全面细致的查证和分析,可以通过调阅以前的检查档案,扩展证据渠道和范围,提高工作效率。

标签:;  ;  ;  ;  ;  ;  ;  ;  ;  

关于基层国库业务绩效审计的思考_内部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