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的多维审视与省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命题论文,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11)02-003-00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高考命题方式逐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恢复高考之后,除第一年各省单独命题之外,主要是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开始单独命题,2002年北京单独命题,2004年,天津、辽宁、江苏等九省市也加入自主命题改革行列。到2006年,实行自主命题的省份达到16个,涉及考生占全国考生总数的65%。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围绕命题方式改革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毋庸置疑,命题质量和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那么,在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和高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的情境下,是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更能适应素质教育和为高校选才的需要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命题方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分析自主命题改革的未来走向。
一、自主命题:赞成与反对的声音
对于高考自主命题,自改革之初就存在着各种声音与争论,而且各省加入自主命题试点的动因也有所不同。究其实质,自主命题改革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作为评价体系的高考制度适时地作出变革。新课程对学业方面的要求是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重建,强调与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自身经验的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分省命题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地方有权制定符合各自情况的教学与考试大纲,进而通过调整考试内容,使高考在本省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并有力地带动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其次,实行自主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将高考泄题漏题的风险控制在一省范围之内。教育部领导曾在某些场合提到,由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一旦某一地市的试卷被盗,就可能立即扩散,将对高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高考分省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考泄题的风险。
再次,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的国情也是自主命题的现实考虑。“各省自主命题可以照顾到本省的经济、文化、地理和资源情况,照顾到本省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对考生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对本省的发展也是有利的。比如考作文,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可以考‘面向大海’,而在内陆省份就不行;再比如煤炭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山西就可出与煤炭工业有关的试题”[1]。就此而言,实行自主命题可以解决由区域差异带来的考试内容的不公平,能更好地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此,赞成者认为,分省命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步骤,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减少地域差异带来的考试偏向;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等。[2]还有学者认为,实行高考分省命题,意味着各省对教育统筹管理权限加大,各地有权制定符合本省实际的教学和考试大纲,有权决定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因此,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管理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均衡中央和地方的权限,使政府在发展教育这一公共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和充分的作用。[3]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对自主命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提出了质疑。如有学者认为实行高考分省命题,使高考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同时也与国际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出入;分省命题之后,高考的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有可能安全系数更低;命题水平难以保证,且命题成本大幅增加。[4]从实际效果来看,以某省2008年语文学科为例,无论是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其科学性都值得质疑。微观层面,如试题题干、试题设问、试题答案都不够科学;中观层面,如材料选择、试卷结构、难易分布等都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宏观层面,如命题思想不科学。[5]更为激烈的反对声音来自法学界,在2010年3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举办的“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的18名法学家联名呼吁,废除目前实行的高考分省命题制。[6]他们认为,大学招生地域公平的前提应该是建立统一高考制度,废除目前的分省命题,鼓励大学自主招生是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无论是学者还是一般民众,对自主命题都存在赞成和反对的声音。尤其是自主命题大规模推广之后,许多学者、中学教师纷纷呼吁全社会关注高考命题质量,保证命题的科学性。那么,自主命题在政策制定上有无科学的依据?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
二、规划纲要:方向与要求
《纲要》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及一系列重大举措,是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就高考命题改革而言,《纲要》在第十二章明确指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这一指导思想为高考命题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实际上,2006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分省命题改革的目的,即“分省命题工作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实施”。那么,分省命题是否达到了这一政策目的?有学者针对2007年某省自主命题的研究发现,对“自主命题是否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问题,有25%的大学校长认为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32.5%的高校招办人员认为完全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70%的高校教师认为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对“分省命题是否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69.5%的高中生、58.8%的大学生、63.3%的高中教师和66.6%的高中校长认为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高考分省命题是否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37.5%的高校校长认为完全有助于或基本有助于扩大办学自主权,87.5%的高校招办人员认为不太有助于或完全无助于扩大办学自主权。[7]整体而言,高考分省命题并未达到其改革的初衷。从调查的结果看,分省命题的实施效果与改革预期尚有很大距离。由此推断,存在类似情况的省份恐怕也不在少数。
其实,尽管实行分省命题,但全国统一考试的性质没有改变。《纲要》中指出“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一方面是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承担的全国统一命题部分,要逐步建立高考各科目的试题库;另一方面,实行分省命题的省市,也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科目试题库,以保证分省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纲要》的出台,为高考系列改革包括自主命题改革提出了新的指导性意见和方向。
在事关高考改革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口,《纲要》突出强调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要求各地建立和完善国家试题库建设,为处于关键期的分省命题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分省命题到底何去何从,《纲要》并未明确提及。因此,作为高考改革重要内容的分省命题改革,到底是应该继续坚持施行,还是退回统一考试、统一命题的老路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命题:多维视角的审视
面对自主命题这样事关高考改革成败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分析。因为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有得有失,关键是要分清利弊,权衡得失,然后小心谨慎地推进改革。以下主要从安全性、科学性、地方适应性、入学机会区域均衡、基础教育多元化等方面,来分析自主命题改革的利弊得失。
(一)安全性
实施分省命题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降低泄题的风险。从考试安全角度看,全国统一命题,试题一旦泄露,瞬间便可以传遍全国,导致有关科目的试题在全国范围内作废。而分省命题,试题泄露只会影响到某一省份而不会波及全国。从这一角度看,分省命题的确可以起到减小大规模泄题风险的作用。在实行大规模分省命题的前一年,南方某省就出现了试题泄露的安全事故,因此,分省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泄题事故的发生。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考分省命题非但不能将泄题事故降低到零风险,而且还可能增加本省泄题的风险。某省有些学生家长就曾质疑,自主命题只由重点中学教师参与,会给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不利。[8]这种命题教师结构上的问题,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隐形的泄题。实际上,与全国统一命题相比,分省命题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更容易出现泄题的情况。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各种人情请托和权力金钱等因素对高考的干扰常常防不胜防,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由于自主命题只从本省中挑选命题人员,命题人员和教师互动的概率,较之从全国范围挑选命题人员的全国统一命题肯定更大。因之,自主命题一方面减少了因一省泄题波及全国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在抵御高押题率、人情请托和特权干涉等方面,却可能低于全国统一命题。由此也会带来新的公平问题。”[9]
可见,无论是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自主命题,试题泄露的风险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在统一命题模式下,如果发生了泄题事件,其影响和损失无可估量。从考务管理的角度讲,即使启用备用卷,在试卷印刷、运送及发放等环节也很难保证时间上的充足。分省命题的试题泄题风险也同样不小,从命题人员组成看,一般都是聘请本省的专家,虽然各省对命题入闱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保密、回避、试题印刷、运送等环节的执行难度比全国统一考试要大得多,再加上分省命题流程监管全国性规定的缺失,在高考命题中出现“自主泄题”的情况并非危言耸听。因此,单从考试安全性的角度看,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孰优孰劣,一时难分高下。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命题方式,都要加强安全保密各个程序和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保密意识,不断完善考试应急处理机制。
(二)科学性
自主命题可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科学性,也就是命题的质量。有学者认为,高考要想获得理想的测量效果,其试卷、试题的难度水平应该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相当。考生群体越大,差异也就越大,同质性也就越小。在我国,考生群体的差异很大,且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这种差异性也会放大。因此,从改善高考测量效果、提高分数的可靠性和测量的有效性来看,实行分省命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考生群体间差异,提高高考的测量科学性。[10]
从实际情况来看,分省命题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各省的教育实际状况,但要达到原来统一高考命题所具有的命题水平也实非易事。由各省实施自主命题,如果缺乏命题技术及管理的经验,导致命题队伍结构不甚合理,或缺乏有经验的命题及测量学专家等,则很难保证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高考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选拔人才的科学性,更关系到一省考生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如果命题出现失误,不仅会影响到某一省考试、录取等环节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还会影响到全国高校招收新生的公平性,使高考“公平至上”的理念和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回顾高校招生考试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就有人提出实行各学校单独命题和单独招生的试点,最后都以费时费力和难以保证命题科学性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一改革设想。虽然分省命题比各校单独命题的情况好得多,但道理却是如出一辙。从许多省市单独命题的语、数、外三科来说,不仅存在命题质量不够理想的情况,而且也存在重复建设、劳民伤财之弊端。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原来实行单独招考的国家,纷纷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命题机构,组织高水平的学科命题专家来提高试题的科学水平,进而保证大学入学考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如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测验(GSAT)等,都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而作为传统的实行统一考试的国家,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轻易放弃统考所具有的科学高效等优点。
笔者认为,自主命题的科学性是决定其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考试命题的科研工作、提高命题质量,是当前高考自主命题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1]从这几年的命题改革实践看,部分省市的语文和英语科目在命题科学性上都有令人质疑之处,并已经引起许多一线教师的担忧。就省级考试机构而言,也并不是每个考试机构都具备自主命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笔者在最近参加的一次研讨会上,已经听到南方某省的考试机构希望教育部将分省命题权收回的意见,因为分省命题不仅安全责任重大,而且经济负担很重,部分省市已不堪重负。
(三)地方适应性
毋庸置疑,实施分省命题改革的动因之一是地方适应性和针对性,这是由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等国情决定的。从改革实践来看,高考作文中地方文化及地方特色开始逐步得到体现。虽然说分省命题可以使考生因熟悉本省情况而受益,但这种局限于地方特色的考题对完善考生的知识结构,很难说有什么优越性,至少对于培养考生的中国意识和全局观念是有害无益的。[12]例如,2004年的江苏地理卷有一副江苏地图,要求考生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等方面分析江苏的发展特色,2006年北京语文卷的作文题是“北京的符号”,这些试题内容固然比较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或许更能激发考生的灵感、测试出考生的能力特色;但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地方特色,也可能产生误导基础教育的后果,使各地课程只注重传授本省特色,而忽略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这对于培养统一的民族意识是很不利的。[13]事实上,考题内容的地方性和全国性也很难区分,许多所谓的地方特色,其实只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例如,辽宁卷可以引入赵本山的小品,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但众所周知,赵本山的小品早已通过连续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节目,北京、上海等其他省市的考生对他的熟悉程度,很可能并不亚于辽宁考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地方适应性并不能成为实施分省命题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地方特色也完全可以在统一命题中得以体现。事实上,在语、数、外三门共同科目的考试中,只有语文的作文才可能出现“特色题”,而英语和数学完全不具备任何地方适应性的空间。对这些科目实行自主命题往往只会增加出题成本,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据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高考试题的总成本每年大约是150万元,而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其直接开销都在150万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00万。[14]分省命题成本加大,将直接导致考生的经济负担加重。面对高额的考试费用,有人强烈要求国家审计署对某省教育考试院高考经费进行审计,并提出高考收费必须进行听证的建议。[15]所以,尽管从表面来看,地方适应性是自主命题改革的动因之一,但由命题带来的有限的地方适应性却很难成为实施分省命题的正当的、必要的理由。
(四)入学机会区域均衡
高考实行自主命题,在很大程度上使全国失去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对比较各省教育水平、衡量新生的教育质量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可以说,自主命题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掩盖了各省区入学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实行高考之初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人们就已经关注到了因教育、文化资源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各省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近20年来,高考分数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同时,也更多地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倾斜,这显然有悖于考试公平的原则。在高考录取中凸显出来的“倾斜的分数线”问题,已经由普通百姓的非议发展为高层人士的争论。正当人们开始直面并致力于解决这一不公现象时,各省实行自主命题,却使得省际间录取分数线不再具有可比性,从而“巧妙”地掩盖了高考录取中区域不公的矛盾。[16]“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看似被自主命题的改革所消解,但实际上,问题非但没有消失,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
实行自主命题之后,各省的录取标准不再具有可比性。2004年,北大在北京地区的文理科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到2007年,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却要比上海、天津等地高出不少,这难道说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标准比在上海和天津的更高吗?分省命题消弭了全国统一的衡量标准,使分省招生指标的不公平看起来不那么显眼。在分省命题实施之初,就曾有人直言不讳:“分省命题使得各省的录取分数线不具有可比性,掩盖了各地录取分数线巨大差异的事实,叫我如何说它有助于考试的科学与公正呢?”[17]实际上,统一高考标准的丧失,意味着教育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各省录取名额的划分将更加随意,教育资源的分配将更加不平等。自主命题不仅不可能改变大学招生地方化的事实,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招生地域歧视。[18]
可见,就入学机会的区域均衡来看,“分省命题”显然比统一命题糟糕得多。更何况,自主命题也没有减轻学生负担,更没有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不过这根指挥棒从教育部下放到各省而已,对学生和学校来说并没有实质性差别。整体而言,各省自主命题对统一衡量全国教育水平、调控各省入学机会的作用,远没有全国统一命题那样有效。
(五)基础教育多元化
实施分省命题,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教育分权体制的需求,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分省命题之后,各省考试成绩失去了可比性,无法衡量各省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且,各省学生的压力并未因此减轻,高考仍是指挥棒,只是由全国统一的指挥棒变成了本省的指挥棒。因此有人认为,分省命题可以根据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更能体现地方教育的特色,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多元化。
其实,在统一命题的模式下也可以推行素质教育,并非只有在分省命题的模式下素质教育才能推而广之。高考既与应试教育没有天然的“血缘”,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也并非素质教育的“天敌”或“绊脚石”。素质教育与高考并不矛盾,“教育的方式,未见得一受‘应试’所导向,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就差,一定就劣,一定就大成问题。‘应试’的智力资本和心理基础,难道不也是‘综合素质’的两个主要方面吗?”政协委员、有46年执教经历的中学校长吴昌顺也曾在2002年的“两会”上指出,如果应试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就等于否定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培养的一切人才。[19]如果高考内容科学合理,真正做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那么,一份全国统一的试卷可能更容易促进全国各地的素质教育。所以统一命题与基础教育多元化并非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关键是理清教学、考试与评价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试与评价引导中学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四、省思与展望
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安全性、科学性和地方适应性,还是从入学机会的区域均衡和基础教育多元化的维度来看,这些因素都不足以成为推行自主命题的正当而必要的理由。将自主命题改革放在更宏观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来审视,或许会得出更为理性的认识。经过几年的大扩招,我国迅速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迅速扩张的高教规模随之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考生队伍。2000年报考人数为375万,2006年猛增为950万,2007年突破1000万大关,如此庞大的考生系统给招生考试工作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压力。在网络和电脑愈加普及的信息社会,在过度重视考试的学历社会,在道德诚信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相关法律缺位和社会风气日下的社会大环境下,整个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命题等环节的安全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将统一的命题权下放,似乎成了化解高考风险的一种有益尝试,再配合各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自主命题改革也似乎获得了更为正当的理由。所以与其说自主命题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多元化改革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还不如说是适应现实国情、化解高考风险的现实选择。退一步说,即使实行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也未必一定要实行自主命题,委托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根据课改要求命制试题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更何况,如果将高考负载的过多的职能逐步剥离,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更好地承担起评价中学课改的任务,自主命题改革的实施似乎就更没有必要的理由了。
众所周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适应层次各异、类型多样的高校人才选拔模式,从高度统一的体制逐步走向多元化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高考改革的多元化也不是要全盘多元、全盘多样,而是多元与统一的有机结合。考试形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可参照日本的做法实行两次考试,即全国统考和各校单考;或者将高考按层次分为本科考试和专科考试。录取形式也可以多元化,比如考试入学、校长推荐、自主招生等。但从命题方式的角度来看,分省命题却并非是改革的必然方向,即使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都是趋于实行统考,如美国采用SAT考试,俄罗斯更是由单独考试到大规模地推广统一考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必须警惕“多元化”的高考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台湾推行的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由于方法不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多钱入学”和“多元压力”,反而增加了考试的负担。[20]我们的高考也与之类似,近年推行的多元化改革措施,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已经遭受了诸多的质疑,比如大学自主招生中面试的公平问题。实际上,分省命题也很难说发挥了“多元化”的功能,但却带来了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多方面的质疑。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兼顾公平性与科学性,小心谨慎地推行多元化的改革。[21]
在对自主命题进行了多维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纲要》对命题改革的要求,我们初步提出两套改革的方案。一是渐进的改革方案。也就是在现有分省命题的格局上,基于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及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在全国建立若干个教育考试中心,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稳妥慎重的基础上,积极促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成立教育考试中心,比如,“长三角”地区可以由实行单独命题时间较长的上海牵头成立教育考试中心,实行联合命题或者委托命题。这样,既能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兼顾统一考试的公平性。二是激进的改革方案。除保留少数几个特殊省市外,其余省区仍然回到统一命题的模式。但要对统一命题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建立专门的命题委员会,各省可以选派一位或按照比例选派教育专家来参与命题,确保高考命题反映地方特色。同时,让各省对统一命题的试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具体来说,可以在试题中增加部分选作题目,如逐步增加适应城市和农村生活背景或适应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的题目,以保证命题的公平性。与此同时,诸多的配套改革措施也必须跟上,如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强其评价的功能;加强全国统一考试的考务管理工作等。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案,当务之急就是不断完善分省命题各个环节的建设,不断提升分省命题的质量。未来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应在《纲要》强调考试内容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国家试题库,建立专门的命题专家委员会和专门的命题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区域性教育考试机构,引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性强、统分结合的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命题体系与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