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教学改革(书面会)的创新--整体运动与多元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对世界近代史教材与教学的几点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教学改革(书面会)的创新--整体运动与多元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对世界近代史教材与教学的几点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现代史研究的新视域与教学改革创新(笔谈)——整体性运动与多样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关于世界现代史教材与教学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笔谈论文,现代史论文,世界论文,整体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4)01-0032-08

世界现代史作为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属于宏观史学的范畴。它在叙述20世纪重大事件的同时,更需要反映20世纪世界的总体运动规律。目前在编写世界现代史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往往会较多地考虑“板块”。一般而言,世界现代史由四个半板块组成,即社会主义板块、资本主义板块、民族解放运动与第三世界国家板块、国际关系板块,另加半个科技与文化板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对第三个板块,还要着力于探索其姓资姓社的问题,如我们惯常所说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十月革命以后成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此20世纪的世界历史就简化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板块,国际关系则是这两大板块的结合处。这一思考方式,同以前我们对世界现代史主线的定位是吻合的,即认为世界现代史是由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开始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经过10余年的合力探索,我国史学界对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性运动的认识有了飞跃性发展。老一辈史学家吴于廑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的“世界历史”条,从理论上作了完整的叙述。齐世荣先生在六卷本《世界史》现代史编的前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世界历史虽然从近代已经开始,但到了20世纪世界才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完整意义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在最近几年出版的世界现代史教材中,不少在前言中采纳乃至发展了这些思想。

然而,在教材的编写大纲和具体内容的撰写方面,如何把20世纪世界的整体性运动反映进去,乃至成为整本教材的灵魂,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一些教材中,“前言”中的思想同教材内容脱节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编写人员除了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都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外,还可以重点通过以下一些叙述“点”来强化这一主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以揭示它是世界整体化进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缺乏调节机制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包含有人类社会在理念和举措上应对世界整体化发展的因素,雅尔塔体制对凡—华体系的超越,既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参与,同时反映出人类社会在组建国际组织、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准则方面的进步;科技革命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作为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原动力之一,非但不应归入远离全书主体的最后一章,还应重点揭示它在世界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应该尽快改变在教科书中“不见踪影”的局面,而且还可用以强化主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秩序的演变,同样反映出人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大国统治者的认识水平常常会滞后于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

我们在强调20世纪世界整体性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类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世界整体化运动是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展开的,而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充当了领头羊。因此很容易得出全球现代化和整体化运动是西方文明向全世界扩展的结论,把全球现代化和整体化运动等同于全球西方化,甚至强调反抗现存国际秩序行为的负面意义。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植根于民族间的差异,有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主观选择的因素,甚至还包括地理和人种因素。

有些人种,如澳大利亚土著,始终不能被纳入西方文明。其他民族的抵抗力更强些,但是机械地全盘照搬西方模式,也会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伊斯兰世界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和其他反西方行为,是否会有新的启示?20世纪初俄国西化道路的中断,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否也与此有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希望融入西方社会,最后导致俄共势力上升,乃至出现日里诺夫斯基现象。而在普京就任总统后,作了适度回归,强调俄罗斯特色,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中国自鸦片战争以降,一直在两条线之间徘徊:赶上现代化的步伐,其代价可能是迷失自我;找回自我,但是代价可能是自我封闭。在亚洲国家中,西化比较成功的,不少被动过“外科手术”,形成外黄内白的“香蕉”。然而,动外科手术难道是非西方国家的理想之路吗?另外,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原先我们认为是“香蕉”的国家,如新加坡,其实它的内芯并不是白的。

因而,在全球走向现代化和整体化的时代,适合于伊斯兰国家、俄国、亚洲国家的,将是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答案不会是西方文明的扩展。然而问题在于,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在加速发展,这是人的意志所阻挡不了的客观趋势,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国家或民族,在这一进程中将会受到挤压。

如何在世界现代史教材和教学中反映这种人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按照国别叙述每个国家的发展特点,不仅在技术上办不到,而且有违世界通史作为宏观史学的基本特征。按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进行探索,又容易把丰富多彩的现代世界简单化。

笔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对多样性问题的探索可以作两种尝试。

一种是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各种不同的运动及国家发展模式来探索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20世纪,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正在苦苦探索最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的道路,或革命,或改良,或实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扬弃,或走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使世界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图景。从通史的角度来观察,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列宁主义的实践之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国家体制、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伊斯兰世界的运动,战后还有欧洲共产主义运动。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把法西斯运动及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实践归入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实这种做法是值得深思的。

关于早期法西斯运动的阶级属性问题,我国学术界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它是产生于社会下层的代表中下层民众(小资产阶级)的运动。但是对于法西斯政权及体制,还是沿袭成见。影响我们思维的,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如果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难道是社会主义的吗?二、法西斯国家内经济上的所有制问题。

不是姓“社”,就是姓“资”,这实际上是教条主义的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人类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认识。

关于法西斯国家的所有制问题,笔者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府通过颁布和严格执行法令,对经济生活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生活和资本家造成了伤害。在日本,甚至将一部分企业实行军管,损害了一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在意大利,实行“国家参与制”,有些领域国家参股达到3/4。当然,这又涉及到国家本身的性质问题。第二,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使用商品经济和市场运作方式,这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是否可以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运作方式是同工业经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这个时代没有被超越,试图全面废除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和市场运作方式,无异于试图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否定市场经济,尝试用“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取而代之,结果并不理想。法西斯头目们倒是认为,当时在经济领域,根本不存在行得通的替代体制。当时他们搞的一些“创新”措施,如意大利通过“国家参与制”来干预经济,德国通过颁布和严格实施法令来干预经济,事后来看,不过是“殊途同归”,不自觉地跟上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前进步伐。

目前国内存在着把资本主义制度泛化的倾向。往往以工业经济时代的私有制作为衡量标准。尤其在20世纪,凡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就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成了“非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其实,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上的多元性、民主体制和相互制衡结构,文化上的自由和开放,教育方面的民主性,应该是这个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否可以认为法西斯体制同早期法西斯运动一样,是一种独特的体制,是在某种思想理论指导下一次罪恶的、失败的实践。如果非要探索其阶级性质,与其说它是资本主义的,还不如说它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探索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体制,不仅仅是因为它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还因为至今为止,它对不满世界现状的人仍具有吸引力。

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目前普遍被归入资本主义板块中。造成这种现状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社会民主党的最重要实践是在德国主持缔造了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是十一月革命的产物,俄国十月革命造就了苏维埃政权,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了防止出现无产阶级专政,在反封建的同时,也把镇压之剑指向共产党,这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对它的看法。其实,在魏玛共和国的体制里,社会民主主义的因素还是很多的。社会民主党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称魏玛共和国是凌驾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自由的人民国家”,因为普选权和议会民主制使工人群众和劳动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党可以通过议会民主程序来操纵和掌握它,以实现社会主义,而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垄断权,他们对社会的统治只表现在经济领域。考茨基更是模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使用过的句式,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提出魏玛共和国的定位:“在纯粹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和纯粹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转变时期,与此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政府的一般形式是联合政府。”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内的气候土壤,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主张都被大资本家“消极抵抗”掉了,国内政治格局也出现了“从左向右转”的局面,最后,社会民主主义的杰作被送上了法西斯专政的祭坛。

战前英国工党政府的两次执政,留给我们研究的东西更少,因为当时工党并不是议会多数党,执政的时间也很短,因此在改造社会方面不可能有很大的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社会主义党在一些国家展开较大规模的实践,世界上出现了不少民主社会主义属性较强的国家。然而,民主社会主义强调改良,强调渐进,拒绝“飞跃”和“突变”。在改良的道路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伊斯兰世界,国内的研究还很不够,但似乎也不宜简单地归入资本主义的行列。

另一种多样性研究也许层次更高,即探索因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多样性。

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地球上出现过各种文明,它们中有些消失了,有些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从静态的角度看,各个时期全世界都分布着一定的“文化圈”。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各个文化圈之间产生了碰撞和交融,强势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日益整体化的全球调色板上占据了更多的份额。但是其他文化圈的基因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其他文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发生变化乃至变异,形成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果世界近现代史尤其是世界现代史,能够反映出这一变化的进程和结果,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也许需要经过更多学人长时间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3-10-24

标签:;  ;  ;  ;  ;  ;  ;  ;  ;  

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教学改革(书面会)的创新--整体运动与多元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对世界近代史教材与教学的几点思考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