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未来基础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未来基础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未来基础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场以北美、西欧为中心的经济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初露端倪的这场经济革命,对人类社会冲击之强烈、影响之深远、涉及范围之广阔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为工业经济(制造业)、农业经济、服务业、社会管理业注入了革命性的活力,也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重大社会活动。这就是所谓以软件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因其以信息和知识的创新为主要标志,故而也有人称其为信息经济或创新经济。

国际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一词出自人们对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包含的知识不仅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也包括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知道,知识历来是发展生产和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经济观念中,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指资本、设备、资源、劳动。而知识经济由于广泛采用了电脑技术(如因特网),使人们在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递、变换、应用中,人手和人脑(部分)的功能被代替,从而完全有可能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进行更丰富的创造性活动,这可以看作是知识经济的科学和技术背景。

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以创新为灵魂,以掌握先进思想的高科技人才为最活跃的因素,以智能型的员工队伍为其坚实的基础。传统经济形态以物质和能量为主要对象,知识经济则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应用、创新。

论述是抽象和概括的,而下面的例子可能会给人以清晰、具体的印象。例如,《人民日报》两年的信息,采用因特网传输,时间只需1 秒钟;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又如,美国微软公司以软盘和软盘包含的知识为其公司的主要产品,’98该公司一家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该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靠知识致富,连续4年名列世界亿万富翁榜首,’98其财产净值510亿美元。再如,在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空间技术都具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0%,来自与知识、信息有关(直接或间接)的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随东西方冷战结束,东欧瓦解、前苏联解体、欧洲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有人认为美国进入了冷战后的衰退期。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美国早在70年代初,就比较准确地分析研究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探讨和采取了信息化的战略和政策,建立了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开始创建和发展信息产业,并增大投资和大规模地培训人员;加之雄厚的工业经济(制造业)基础,使其以“钢铁、汽车、公路”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得以转变为以“硅芯片、电脑、网络”为其基础的知识经济。正是由于美国及时进行了上述转变,才赢得了今天的经济实力。日本《产经新闻》称:“美国进入了新的黄金时代。”有人预言: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是知识经济。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这一趋势,欧洲、日本紧随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甘再落后下去,纷纷瞄准知识经济发展动向,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子。由此可以说, 知识经济的兴起, 又一次深刻有力地验证了300多年前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没有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没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科技教育中去,这一发展机遇也将会稍纵即逝。为此,我国科技部长朱丽兰在中宣部、中央机关、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召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挑战”报告会上强调,面对知识经济,中国“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从全面性、科学性、前瞻性几个方面去认识其实质和内涵。”“必须重视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科研部门和大学等一流水平的知识机构、信息网络,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央和国务院也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研讨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即以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骨干,构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并包括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

毫无疑问,知识和信息本身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只有经过人的参与和发现、使用和创新,知识和信息才会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上述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就成了极为突出和迫在眉睫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我国未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方向。对此,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在近几年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见仁见智,颇有启迪。下面试就知识经济背景下,未来基础教育思想观念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期阶段。就其对象而言,是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就其内容看,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接受基础教育者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生命成长迅速、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不仅影响正规学习的全过程,也始终影响着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应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还应当着眼于基础教育接受者的未来发展,把他们的潜力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及初步形成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

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或压力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低下,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不到因主体意识的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能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其实质就是人们的教育观念能否着眼于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着眼于21世纪将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这一认识。因此,教师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面对的是成长发展中的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将是变化幅度、深度、速度都超过以往的未来社会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努力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基础教育活动的主体,就应——

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此处所讲的个性,特指人的主体性而非人的一般本性,也即人的天赋、后天培养和增强的人的主体意识及素质。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使未来的人才具备更多更强的开放性、创新性和进取心,这是未来知识经济对人才开拓精神、竞争意识、信息观念、时间观念等基本素质的要求。一个人正是由于确立了主体性,才能有开放性;有了开放性,才能拓展视野,寻求发展和接受挑战,才能产生竞争观念;为了竞争,就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就必须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唯有如此,人将变得更加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经验、新变化以及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团队精神等观念。如果从理论和实践上再作探讨,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每个人都不可能和他人相同,只能是众多人中的这一个,而且所有的人也不可能都成为专家和学者。但一个经过教育和培养的人,完全有可能成为具有某种特长或专长的人,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或创造出生存的价值。这一认识既有利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选择从事职业时“从一而终”观念的转变,也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丰富的、多层次需求的实际。

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就应承认差异(并非否定基础教育应有统一目标和要求)。并不断研究个体差异,发展个体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打好基础,使受基础教育的群体呈现绚丽多彩的统一。那种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观念和做法,不符合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实际,也有悖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每个人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客观虽尽力如此),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强求划一,往往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增强,甚至导致天才被扼杀。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长足发展。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高新技术和具备创新意识的人,人的主体意识、素质的培养和增强又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那么基础教育还应——

强调创新意识培养,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由于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教育依然以传承前人知识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过程、方法、制度、管理、考核、评价,等等。传统教育有其优点,即能使学生很好地去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因其局限于继承,局限于培养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有确定的标准答案、思维重复性的操作,故而严重缺乏激励创新和突破的机制。而创新和突破恰恰是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纵看人类积累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是当今基础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为人类提供有关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准确认识和信息,以新的发现为主要特征:“做什么,怎样做”,包含了应用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供科学依据和精良的技术手段,以新发明为其主要特征。无论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做什么,怎样做”,都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都必须深化和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在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中去创新。这就意味着,未来基础教育决不能单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而应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基本出发点之一,这实际也是“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决不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都必须承担的义不容辞的任务。尽管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但基础知识是一个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许多发达国家至今仍然比较重视给学生传授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的基本内容,原因恐怕就在于此。所以,未来基础教育只有既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基础教育接受者初步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以及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他们才有可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激烈竞争的社会发展,处变不惊,去应付挑战。

标签:;  ;  ;  ;  

知识经济与未来基础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