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西藏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曲艺论文,民族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的民族曲艺品种丰富,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各异,异彩纷呈。我们都知道,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是以说唱作为基本艺术特征,融入了歌、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曲艺作为母体艺术,对于我区文学,戏曲,音乐等姊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曲艺反映现实生活快,节目短小精悍,演出灵活,被称之为文艺“轻骑兵”。西藏的民族曲艺与全国许多曲艺品种相比,除了有共性以外,还有地区和民族独特的个性。
西藏传统的民族曲艺剧目反映了我区各族人民的历史、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等,是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的“根谱”和“生活的百科全书。”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我区的专业和业余曲艺工作者,利用西藏的传统曲艺说唱艺术形式,在曲艺作品里突破传统的旧形势和旧的思想观念,努力深入生活、深入农牧区,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在藏民族曲艺艺术的继承,更新和发展上作了不少的探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在我区的广大农牧区和城镇,各类民族曲艺品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西藏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区的曲艺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西藏各地的曲艺演出队不仅参加了在区内举行的各种曲艺比赛,同时也参加了各种在国内举行的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和曲艺比赛,并取得了众所公认的好成绩,有很多作品荣获了各种奖项。同时曲艺艺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时代,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需要,所以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艺术宝藏,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采取切实措施,在民族曲艺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由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直接领导,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曲艺家协会等三家主办的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西藏自治区已完成了由民族艺术研究所索朗次仁为主编的《中国曲艺志·西藏卷》的编纂任务,由白曲为主编的《中国曲艺志、曲艺音乐》的编纂工作。同时在90年代里又出版和发行了由民族艺术研究所索朗次仁创作的曲艺专辑《笑林春使》和藏族曲艺重大论著《藏族说唱艺术》和山南政协作家克珠创作的曲艺专辑《笑林春雷》,由日喀则文化局金巴洛珠创作曲艺专辑《笑林春花》,由西藏文联平措扎西的专著《戏剧小品和曲艺》等优秀曲艺作品,填补了过去西藏没有曲艺专辑作品的历史空白。笔者参加西藏民族曲艺品种的调查和研究时,发现了我区民族曲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曲艺品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民族曲艺艺术的繁荣,无论从曲种、曲目、书目,说唱艺人、演出等方面看,都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新文化的冲击,传统曲艺艺术的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西藏曲艺艺术现存的主要问题是:
一、西藏曲艺后继泛人
众所周知,曲艺作品和演出虽然深受群众的欢迎,但如今曲艺界的现状是队伍小,人才少,无接班人。现从我区文联十大协会中,西藏曲协是最小的一个协会,会员至今不足100人。但从西藏各地文工团曲艺队伍的演出情况来看,每次下乡深入农牧区演出,曲艺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我曾多次随拉萨市曲艺队下乡,体验西藏农牧区地区的生活,特别是1984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待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随拉萨市民族艺术团深入农牧区进行演出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曲艺作品如此强烈地深受农牧民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每当在下乡演出时曲艺作品的演出占了整个演出的很大比例,起着主导作用,在望果节整天的演出中,中午12点以前的演出除了有其它的曲艺节目演出外,仅就藏语相声上午就必须有两段,下午又有两段演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下乡为农牧民的演出时,如果缺少曲艺节目的分量,不能完全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牧民群众在自己的节假日里想看到的是轻松的,愉快的,认人开怀大笑的节目,而不是严肃的,令他们看不懂、看不明白,无法理解或远离他们生活和不熟悉的东西。笔者作为一个曲艺创作者深有体会作品的成功率也取决于是否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的最大经验和感受是离群众近,离现实近,离生活近的作品往往成功率很高,因为我所写的作品和广大农牧群众的思想和感情近了,离他们的生活近了,我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
然而,看到曲艺节目深受广大城镇和农牧区观众欢迎的同时,不得不对曲艺队伍的现状引起思考,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曲艺队于1996年成立(即拉萨市民族艺术团曲艺队)。这个队不仅人数很少,而且基本上是原市歌舞团经验丰富的老曲艺艺人组成的,这些队员经过多年的演出活动,他们早已被观众熟知,深受观众喜爱,但他们大都面临退休,但今天大家都谈到土登和米玛这两位藏族观众家喻户晓的人物时,在赞扬两位艺术家艺术成就的同时,对他们俩没能带自己的接班人,而深感遗憾。这里即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关键是有关责任部门满足于现状,在曲艺接班人的培养上欠缺长远宏观的思考。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起一件事,2004年6月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人,曾热情地想为市民族艺术团曲艺队解决若干曲艺人才名额,但至今除了两人外,都未能解决。现在西藏唯一的曲艺队成员的年龄在48到39之间,际将进入老龄化。虽然有目前阿旺洛珠、拉巴次仁、桑杰、普布次仁等还活跃在舞台上,但是他们后继无人,西藏曲艺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让人忧虑。
另外,从我区各地的文工团曲艺演出情况来看,第一仍是队伍特少,仅就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现在除了山南文工团刚刚成立了一个曲艺小组外,其它地区连个曲艺小组都没有,但事实上,每次下乡演出时,曲艺节目仍是群众深受欢迎的节目。
所以在我看来,壮大各地区曲艺队伍,培养新的曲艺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曲艺热心人难以为继
目前,从我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所需的曲艺作品来讲,现在我区的曲艺作品无论从数量、质量,社会影响力以及曲艺创作队伍的现状,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优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曲艺长足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不仅影响到西藏民族曲艺的现状,更关系到西藏民族曲艺的未来。
现在我区普遍存在严重的“人存艺存、人亡艺亡”的现象。如“格萨尔”、“喇嘛玛尼”、“折嘎”、“古尔鲁”等曲种都面临很多困难。在西藏经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采访众多的民间说唱艺人,查找历史资料,西藏现有十多种民族曲艺品种,如“岭仲”(说唱格萨尔)、“仲谐”(故事说唱)、“古尔鲁”(道歌)、“喇嘛玛尼”、“百”、“折嘎”、“扎年弹唱”、“夏”、“堆巴谐巴”(祝颂赞词),“藏语相声”等。但这些曲艺品种,除了个别如“岭仲”外大部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重视曲艺事业,培养曲艺人才应作为一个文化工程项目来对待,这样才能使这个工程顺民心、得民意,是提高我区曲艺工作者专业水准,推动曲艺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也有利于曲艺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提高和发展,使西藏民族曲艺薪火相传。
现在在西藏曲艺战线上,虽有土登、米玛、索次等这些曲艺热心人,本着对西藏民族曲艺事业的热爱和负责,仍从事着曲艺事业,但现在是这些人还能支撑多久?因为土登早已退休,米玛、索次、索朗旺杰、普布次仁,龙日等即将面临退休。但我们至今看不到曲艺事业的接班人,所以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个事业不是没人可替代的,但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所能替代的了的。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这个功夫不是一日之功,曲艺演员也应该具备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和素质,在藏族地区他最起码能掌握两种语言,知识修养好,有多年的舞台实践,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一专多能等等因素。所以培养曲艺人才,不仅符合了曲艺艺术发展的特点,而且也符合新时代发展文艺工作者的需要,因此,有关的职能部门,着眼民族曲艺事业长远发展是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立足长远,努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在过去的年代里为许多艺术门类的发展和进步,自治区和拉萨市文化部门,从60年代初开始向祖国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本地区选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进行学习深造和培训。使我区的歌舞戏剧、音乐、藏戏、舞台美术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层出不穷,涌现了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具有很高艺术素养的演职人员。然而,作为专业曲艺人才,至今没有一个从内地大专院校或其它部门培养的人才,现有少的可怜的少数曲艺专业人才,完全是靠自己在演出实践中慢慢锻炼出来的。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因为藏族曲艺完全是藏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只有靠自身的土壤和群众基础,他才有生命力,才有出路。培养一个曲艺人才的素质也不是不能向全国其它省市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学习的,如:藏语相声,这一藏族艺术新生体,59年以后在藏族“谐楷巴”基础上学习内地北方相声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作为相声艺术本身的特点是说、学、逗、唱,这一点完全可以参照内地的艺术经验。又如:藏语快板和“堆巴谐巴”(赞词祝颂)完全可以和内蒙古的“好来宝”相媲美。藏族的“扎年弹唱”和新疆的“热瓦甫”和“冬布拉”弹唱完全抗衡,藏族的折嘎艺术和东北的“二人转”不分上下,更有“格萨尔”说唱不仅是藏民族,是我国甚至是当今世界说唱艺术之最。
虽然国家和西藏有关文化的部门曾为了挖掘和抢救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花费了很多经费,组织了很多人进行了抢救工作,也已经取得成效。但还有许多曲艺热心人难以为继,如从我区最著名的曲艺品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情况来讲,除了西藏社科院的桑珠老人和玉梅等少数几个“仲肯”外,其它都处于分散的状况,现在好在那曲地区有十几个格萨尔说唱艺人自发地组织起来组成说唱团,其它地区都是单打一的状况。《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最长的说唱史诗,如从现已出版的每部5000行计,则有50万行之多。而著名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1.5万余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4.8万行,最长的《摩诃婆罗多》20余万行。由此可见,“岭仲格萨尔”在世界说唱艺术中的重量和地位。然而,作为说唱艺术,真正从藏族说唱艺术的角度研究的学术论著很少。实际上《岭仲》完全具备了一切说唱艺术所有的功能和特点,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内容,有众多的人物,有丰富的语言对话,又有丰富多彩的各路英雄人物唱腔等特点。以上所有形式都是在即说又唱的艺术风格上所完成的,这难道不是地道的曲艺说唱艺术吗?
又如:“喇嘛玛尼”,完全可以说是藏民族的一个古老的艺术活化石,但现在这些说唱艺人所剩无几。当然传统的说唱书目,曲目已经跟不上现在西藏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和需要,但这个说唱形势完全可以承载新时代、新事物,赋予他新的思想内容传承下来。因为古老的曲艺艺术,也是藏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产生和演变后流传下来的。藏民族的曲艺艺术,其产生的源头要追溯到远古产生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和原始宗教的祭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往往与民间音乐舞蹈结合,通过说唱的艺术表现手段,对本民族进行民族历史、伦理道德、生产知识、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教育,在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巨大的功效,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当然民族的曲艺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层次高低的不同,各个曲种的艺术形式就有的差异,有的比较成熟完整,有的比较古朴粗犷,反映了民族曲艺发展阶段的不同,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实际地予以评价,满腔热情地扶持,不能因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厚此薄彼。
藏民族曲艺是伴随着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发展演进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扎根于人民当中。直到现在,许多曲种仍然为本民族群众喜闻乐见,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成功先例,如拉萨市民族艺术团阿旺洛珠创作的喇嘛玛尼说唱节目《当今见闻》就是利用喇嘛玛尼说唱的艺术形势和特点,其内容完全是今天拉萨社会生活的写照,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与此同时,这里也存在着藏民族曲艺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曲艺的创新,首先要大力繁荣反映现实生活的曲(书)目。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鼓舞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引导作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感受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和团结奋进的内心世界,热情歌颂各民族人民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反映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团结进步的伟大成就;反映人民克服各种矛盾,战胜各种困难获得幸福生活的历程。我们更要热情地鼓励和帮助创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编创歌唱本民族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新曲目。在演唱曲目中进行创新,以崭新的演唱内容和精神风貌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对优秀的传统曲目,要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做到健康有益,文明向上,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藏民族曲艺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党和政府给予关心重视和大力扶持。根据已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各级文化艺术工作主管部门举办民族曲艺的汇演、调演和比赛,都会产生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在群众中造成较大的影响,促进民族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今年5月23日我区举办的著名藏族曲艺表演艺术家土登先生从艺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在充分肯定和突出土登先生个人业绩的同时,也体现了藏族曲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了做好我区民族曲艺的创新工作,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民族曲艺的后继人才。民族曲艺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培养造就出一批新人,他们既掌握了艺术的风格,又表演过创新的新曲目。新曲目的文学曲本、音乐唱腔,表演技法与传统曲目相比都有程度不同的新意,这就要求表演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质,才能得心应手地通过演唱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
总之,老一代曲艺艺术家们期待着我区民族曲艺事业更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更盼望能出现更多的曲艺人才和曲艺作品。贡献给藏族农牧民群众和广大的观众。同时希望能改变目前“光肯定、无措施”,“光打雷,不下雨”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