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振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者论文,股市论文,信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市投资者信心丧失引致股市走向低迷
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新兴股票市场,本应是非常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然而,由我国股市投资者信心丧失,股市非但没有吸引力,反而陷入了长期低迷。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市值损失惨重。从2001年6月到2004年12月的3年多时间内,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由1115家发展到1320家,流通股总股本由1235亿股增加到1900多亿股,但流通总市值却从17362亿元下降到11700多亿元。如果扣除扩容的因素,两市市值同比跌幅超过50%,流通市值损失额超过8800万亿之巨[1]。
2.股价跌幅惊人。近三年在上市公司业绩连年攀升的背景下,沪深股指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不断下调。至2004年下半年,沪深综指分别数次跌破1300点和330点,创下5年来新低。有上百只个股股价跌破或逼近净资产,有20多只个股跌破非流通股股价,有近四成新股跌破发行价,有一批ST个股在面值附近徘徊,离“仙股”只有一步之遥。
3.交易持续低迷。近几年,股市交易量和换手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04年股票交易额和换手率分别只有2000年的一半左右,一些股票的日成交量甚至萎缩到1手,成为“成交1手”的个股。
4.券商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2002-2004年券商连续3年全行业亏损,累计潜亏规模已达2000多亿,已远远超过了券商资本金的规模;有60多家券商成为高危券商,占券商总数的50%。
5.投资者日益远离股市。由于股市长期低迷,股票投资已经成为我国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其危险程度在10大危险行业中排名第6位,即排在战地记者、伐木工、地质探险、煤矿工人等传统危险职业之前,是10大行业中惟一的纯脑力劳动者[2]。由于股市投资风险过大,一是使新增投资者对股市望而却步,如2000年新增投资者达1000多万,而2004年则只有100多万。二是使老投资者对股市望而却步,2003年以前开户的投资者中有一半以上属于长期不做交易的“死户”。
6.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严重受阻。由于股市绵绵下跌,一是使封闭式基金走入了穷途末路,其停止扩容的时间达两年半之久;二是使证券投资基金赎回压力加大,据统计显示,2004年开放式基金净值损失高达10%以上,平均加权赎回率高达8%。
7.保险公司间接入市的资金损失巨大。2004年保险基金间接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在1000亿左右,按平均损失15%计算,净亏损达150亿之巨,这对于“利差损”十分严重的我国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8.政府希望达到的目标几乎全部落空。第一,政府原本希望利用股市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与政企分离,但因股市陷入死局,实际情况离目标相去甚远。第二,政府原本希望借助于一个繁荣的股市来活跃社会资本,但因股市人气涣散,不仅导致为社会资本创造投资机会的努力宣告失败,而且导致政府信誉被严重透支和执政威信受到伤害。第三,政府原本希望通过股市进行产权交易、价格发现,但因股市交易低迷,使这一愿望几乎完全落空。第四,政府原本希望借助股市晴雨表功能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但因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严重背离,使股市完全失去晴雨表所应有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重振股市投资者信心的举措
(一)营造理论大环境
1.破除泡沫论。有人以市盈率过高为由,认为我国股市即使是经过三年半的调整仍然投机过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理由是:第一,如果按可比口径计算,我国目前的市盈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如按上证50和深证100指数计算,2004年末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而同期道指、德国DAX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225指数、巴黎SBF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7、21、24、38和36倍。第二,中国作为一个小盘股为主的市场,市盈率即使高于以大盘股为主的成熟市场亦属正常。因为按惯例,股本规模与市盈率成反比,股本规模越大,平均市盈率水平越低,股本规模越小平均市盈率水平越高。所以,以小盘股为主体的中国股市可以容忍比以大盘股为主体的成熟股市更高的市盈率。第三,从成长性来看,市盈率是一个动态概念,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的我国公司,肯定要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的外国公司更有投资价值。概而言之,在现行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的情况下,45倍以内的市盈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退一步说,即使我国股市有泡沫,也不应该单纯由投资者来承担泡沫破灭的损失,因为我国股市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和上市公司所造成的。
2.破除接轨论。我国股市属于“新兴+转轨”的股市,它既有新兴市场所共有的特点,也有许多转轨时期的特征。由此,它要求我们摒弃那种用成熟市场的标尺来衡量目前中国股市的种种观念。比如依照美国市场蓝筹股估值方法来给我国蓝筹股估值,就并不科学。因为中美两国所处的产业周期阶段不同,即便是行业相同的蓝筹股,其估值水平和投资价值也大有差异,中国当前正处在化工业高速增长阶段,钢铁、传统化工等属于高成长产业,而美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阶段,钢铁、传统化工等工业大多已经进入成熟或衰退阶段,是夕阳产业。并且,我国股市即使是融入国际社会,也未必完全丧失定价权而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附属品。如日本股市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就没有完全丧失定价权,东京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针对日本企业最具有定价权的市场,所有海外发行的日本股票并不会因为日本市场的高市盈率而重新估值。
3.破除推倒重来论。从国际经验来看,创业板市场推倒重来的先例的确有不少,如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中小企业市场、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创业板市场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创业板市场等均宣告关闭,但证券交易所推倒重来的先例则十分罕见,充其量也只是像香港那样将几家交易所加以合并。
4.破除增长过快论。有人以我国股指上涨过速为由,认为近几年中国股市调整有其合理性。我倒认为:第一,股指增长较快是新兴市场技术迅速进步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亚洲四小龙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快的时期股指平均涨幅分别是:香港恒生指数41%;中国台湾加权指数31%;韩国综合指数62%;新加坡综合指数为34%。第二,十几年来中国股指的增长是建立在GDP年平均9%以上增长率基础上的,具有坚实的依托。第三,较之于新兴市场而言,我国股指增长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如1992-2004年,我国GDP总量已从2.6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增长幅度为385%,而同期股指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了下跌。如果说中国股市有增长过快的地方,那也只是扩容过快,圈钱过快。
(二)破解历史大难题
1.尽快实现同股同价。就目前而言,实现A股与B股并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入世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打通A股与B股的阻隔,并直接对外开放的操作思路有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二是B股市场“A股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不仅筹资者是国内的企业,而且投资者也几乎是国内的机构和个人。三是目前B股市场既丧失了正常的融资功能,也缺乏应有的流动性。
2.尽快实现同股同权。
应该承认,如果简单地将2.9倍于流通股的公股全部在较短时间内推向二级市场,无疑会给二级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只要我们在具体操作时把握好“四字诀”,是完全可以将这种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一是“堵”。即国家应采取断然措施,阻止公股规模继续膨胀。在解决公股流通时,最好是暂时停止新股上市,以腾出一个时段让公股逐渐步入二级市场。二是“缩”。即本着准确、公平的原则,按一定比例对公股进行缩股。三是“锁”。即国家应按“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国家必须绝对控股的行业和企业,要确定一个限制上市流通的比例。四是“转”。转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可以将一部分公股转换成优先股;通过增发新股来回购公股;建立公股减持基金来实现公股转公众股;通过国债的“债转股”来实现公股转公众股;利用国债的“债转股基金”来实现公股转公众股,等等[3]。
(三)转变调控大思路
1.要转变各自为政的管理思路。虽然“国九条”对我国股市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但要想将其政策予以——落实,则需要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在此问题上,我国中央各部委应当借鉴美国近年破解股市危局的经验。如针对2001年前后的股市暴跌,美国各政府部门既不是袖手旁观,也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配合,不仅采取了十分积极的货币政策(如三番五次地降息)和财政政策(如削减税收),而且自2002年6月份以来美国参众两院提出了多项关于加强公司义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2002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2002公司与审计义务、责任及透明度法案》等,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道指由不到8000点的低点,迅速回升到了万点以上。
2.转变从需求入手的调控思路。管理层应尽快将调控股市的重点从需求转到供应上。当务之急,一是要合理控制供应总量。为使股市扩容变得理性和透明,管理层应严格实行“单一规则”,即将扩容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挂钩。二是要从严控制供应质量。关键是要杜绝包装上市和”业绩变脸”现象。三是要调控供给价格。重点要解决价格形成的依据不真实的问题。
3.转变股市筹资优先的定位思路。我认为,要想重振股市投资者的信心,证监会规划委应立即调整未来我国股市改革的路径,将建立投资者直接保护的基本制度和建立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提高到先于推进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地位。
(四)夯实市场大基石
股市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众多投资者参与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千千万万投资者的参与,股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股市投资者曾经承担、并完成了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为上千家企业筹集了上万亿资金,为这些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因此,要想提高股市的吸引力,就必须真心实意地保护投资者。
1.要消除保护投资者的认识障碍。在保护投资者问题上至少要消除两大认识障碍:一是要清除股票投资不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实质性生产才创造财富,而不直接从事生产的股票投资属于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和财富,所以不值得保护。其实,股票市场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需要借助实质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个轮子,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质经济的规模。如2000年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场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和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是实质经济规模的5倍多。并且,随着网络和全球化,虚拟经济的交易额和所占比重仍呈现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二是要清除股票投资不劳而获的劳动观。传统理论认为我国的分配要提倡按劳分配,而股票投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故不能给予保护。事实上,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非劳收入所占的比重至少要占50%以上,对这部分收入的保护,不仅不是社会制度退步的表现,反而是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
2.要抓住投资者保护的关键环节。第一,要明确保护的重点对象。我认为,股市中中小投资者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信息不对称,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二是中小投资者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在公司决策上处于弱势地位。第二,要还权于投资者。当务之急是:一要确保投资者知情权。二要让投资者充分行使质询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第三,要杜绝损害投资者权益。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杜绝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二是杜绝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损害投资者利益;三是要杜绝随意增发新股或配股。四是要杜绝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第四,要建立证券民事赔偿制度。时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民事违法行为应该赔偿、由谁来赔、赔给谁、赔多少、赔偿期限等具体的操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