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_浮力论文

高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实验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验教学的高辣有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实验引领思维,用思维提升实验。从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出发,关注细节、抓住时机,适时、适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兴趣盎然中,获取物理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凸现实验教学的精彩。

一、从简求实,进行规范的实验,高效实验教学的基础

1.从简求实的含义

所谓的从简求实,就是从实验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深度的开发,以期实验操作的简单方便,实验现象的明了翔实。

从简,为了同样的目标,选择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器材或物品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将可乐瓶剪成漏斗状容器,用乒乓球轻轻堵住瓶口。向瓶内倒水,可以看到乒乓球浸在水中,而不浮起。盖住瓶口,乒乓球因底部聚满水,而上浮,这种方法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优于实验室演示浮力产生原因的专门装置,专门装置操作的难度大,失败的几率高,还要为其结构费口舌。

图1

可以用身边物品、器具进行的实验,不贪图方便用实验室中的专门器材。事实上,经常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工具,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

求实,着重于实验的效果好,可以是实验的现象明显、可见,也可以是实验的新奇、惊险。用鸡蛋、玻璃水杯配合演示物体的惯性,优于实验室里的惯性演示仪。用鸡蛋实验,惊险,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揭秘的欲望,而且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尝试。

2.规范的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要有师生课前的精心准备,要有课上教师的恰当指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实验进程。为了学生规范、有序的实验进程,教师“导”的重心,落实在实验的设计上,以“放”与“收”辩证统一,达成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学生的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放,意在打破教师的过度控制,改变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牵着走”的封闭格局,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在设计实验的伊始,给足学生的自由度,不受教材中思路的束缚,不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期望学生的设计有所创新,获取动态的生成资源。放,绝不是哪种无目的、无方向的“彻底解放”,而是学生围绕着具体的设计目标、具体的设计方向展开活动。

收,是导引,当学生有了实验方案的雏形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活动,让一筹莫展小组受到启发,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收,是提升,让那些有了实验方案雏形的小组,发现不足,完善设计。收,是“聚拢”,意在把学生发散性的设计思路,集聚到教师精心预设的几种典型方案上来,以期运用教师课前准备的器材或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规范、有序的实验。

3.规范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教师不仅要规范地操作,知道关联的知识,还要破解编者的意图,理清设置实验的目的,实验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探讨最佳的教学思路。对演示实验在一般意义上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学生的观察。

为了教师的操作,要观察的仪表,放在中间位置,要操作的器件,放在便于操作,又不会遮挡视线的位置。

为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的位置要有一定的高度,保证后排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器材的摆放要有适当的角度,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让通电导体左右运动,而不是前后运动,实验的可见度要大,微小的现象,用摄像头、实物投影将其放大,供全体学生观察,瞬间的现象,用摄像定格,帮助学生洞察现象的细节。

二、明察秋毫,捕获有用的信息,高效实验教学的保证

现在的初中学生自小学开始基本上从书本到书本,普遍缺少生活、劳动、游戏等方面的实践,对涉及基本科学原理的感性认识甚少,实验成为学生获具感性认识的重要来源。显然,学生对实验的充分感知,逮住对概括结论所需要的信息至关重要。只有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才能对事物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显然,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实验,对其明察秋毫十分必要,对实验现象的明察秋毫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把握全貌

明察秋毫,不仅在于得到观察的结果,还在于观察的全程。如图2所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既要让学生观察到,只有电路闭合、切割磁感线运动,才能产生电流;还要让学生发现,只有小量程的电流表,才能检测是否有感应电流;还要让学生观察到,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

图2

2.洞察细节

明察秋毫,不仅要观察事物的概况,还要洞察事物的细节。2009年江苏省中考物理试卷中,师生普遍关注的第12题,中考统计显示,难度系数仅为0.1。这道题为难了学生吗?没有,试题取材于教材中的实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的字,只把“看书上的字”,改成“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如图3)。依据观察到的现象选择答案,难在哪儿?难就难在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轻视,难就难在学生观察的肤浅,注意到像的概况——放大。忽视了像的细节——变粗未变高,不言而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任重道远。

图3

3.关注异常

明察秋毫,不仅关注常规的现象,还要关注异常的现象,异常现象指教师预见范围之外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或教师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实验中异常现象十分重要,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受异常现象的启示而诞生的。异常现象往往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源泉。对异常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敷衍了事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异常现象可以立刻引导学生探秘异常的原因,也可以暂时搁在一边,待到“挖掘延伸”环节妥善地处理。

三、师生互动,开展真实的概括,高效实验教学的关键

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缺乏深层的思考。实验后,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到哪里算哪里,满足得出结论,会使汇报讨论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度,极大地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甚至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1.真实概括的本质,在事实、结论间架桥

教师把握学生的特点,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在物理事实和物理结论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真正领悟物理事实和物理结论的联系,而不是接受教材的暗示,或揣摩出来的结论。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的规律时,学生根据玻璃板的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而蜡烛的像重合,容易回答结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事实上,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就需要适当的诱导,让学生知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表明蜡烛的像和后面的蜡烛大小相等,再考虑到前后两个蜡烛相同,形成共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2.真实概括的诀窍,给予恰当的方法指导

从实验事实中分析论证、归纳结论时,告诉学生应该扣住物理事实的异同点展开分析。对具体“猜想假设”的分析论证,扣住猜想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时,教师的引导,侧重于让学生知道,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的改变和摩擦力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用描点画出压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函数图像。根据描出的点分布在一条直线的两侧,提醒学生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不用“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随压力的变大而变大”这类浅显的结论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挖掘延伸,引发问题的意识,高效实验教学的追求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富有的哲理俗语,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也是如此,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推理或技能上的实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必须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故而,高效实验教学应该把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提出问题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期造就一批创造型的人才。

1.适时组织学生的交流

从实验事实中概括出结论之后,学生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引发新问题、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教师需要适当的问题,诱发学生道出见解、疑问、发现,在共享发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评估见解、释疑解惑。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包括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在分析、论证结束时,教师抛出问题:根据你们猜想的影响因素,仅仅凭借如图4所示的实验能否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呢?发表你的观点。经过讨论学生形成了两种独特的见解:一是如图所示的实验没有控制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相同,不能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二是在验证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无关的基础上,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图4

2.妥善处理学生的疑惑

学生的疑惑,现场可以释疑的,及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暂时无法释疑的,留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或在后续的学习获得释疑。执教“平面镜”时,学生针对观察到的异常现象,提出疑问:电池放在平面镜上,快速晃动平面镜时,看到镜中的像变大了?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相悖,又是学生客观看到的,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观察也十分细致。对此,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这种现象起因于视觉暂留,通过后面的学习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不需要,也不能及时讨论。

应当指出,高效的实验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努力实践,认真研究,探索规律。笔者提出的管窥之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如有不妥,恳切期望批评指正。

标签:;  

高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_浮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