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知识流的建筑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_会计论文

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A施工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用论文,会计论文,政策论文,知识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3月5日,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和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2012》的报告,估计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风险加大。此外,商务部研究院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已经为近十年来最大。企业应收账款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色、营销模式以及信用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会对企业的财务安全产生威胁,但是在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过程中,能为财务部门所掌控的是企业的信用政策。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加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信用政策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很多学者已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信用政策管理进行了研究。例如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出企业推出赊销信用政策的时间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收益,应该寻找最优的推出时间;并且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管理成本、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现金折扣成本进行分析和权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扩散的范围在不断重叠,学者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会计这一单独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而是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模型与方法,例如运用博弈论、Fisher判别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基本的信用政策模型以及如何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的最佳决策。但是信用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让信用政策发挥最大效用。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后,会计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会计的功能得到拓展,能够分散地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集中、动态处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冗杂的会计信息,这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实现长久的财务战略目标,需要引入知识管理技术,为组织创造价值。会计知识流动是会计知识需求者出于完成财务组织的战略目标、工作效率提高以及自身会计水平提高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或被动地从会计知识提供者处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还是个人的会计知识流动都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路径在较长的时期内很难发生改变。

       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账龄长、规模大的特点,且资金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迫在眉睫,这就对企业信用政策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对于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强化意识风险、完善合同管理、健全约束机制和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很少有文献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考虑。鉴于此,本文针对A施工企业信用政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入知识流动理论,建立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通过该框架可指导实现A企业对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发现财务组织中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知识环节,为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二、A施工企业信用政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A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房屋建筑承包商,长期位居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首位,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跨国建筑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住宅工程建造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以及设计勘察四大板块,其主营业务收入不断增加,在2012年已经达到了570 413 380 000元。从2010年到2012年,A公司的应收账款总额分别为48 104 136 000元、67 485 396 000元、81 164 495 000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3%、37.2%和20.3%。如此高额的逾期应收账款,大部分已形成实际的呆账、坏账,却长期得不到处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

       A公司应收账款问题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受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控的复杂外部环境及其松懈的内部财务管理的影响。为了防范应收账款风险,公司提出了将应收账款的总规模必须控制在1 500亿元,账龄以1年为主,计提比例为5%,同时建立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进行信用保险等风险控制措施。但是,由于公司目标客户主要是政府、央企、大型国企等机构,应收账款不但受到客户单位现金流的影响,还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对客户单位业务的影响,而目前A公司仅仅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应收账款的影响,因此制定出的信用政策的措施和方法很难防范应收账款风险。要解决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企业除了要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外,还必须随时关注客户单位的业务信息,对信用政策实行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应收账款风险。

       三、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

       (一)会计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会计知识流动是一个会计知识从不断获取、生成、转移到利用的动态过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提供了基础的会计知识,是会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因此企业中的会计知识流动更多指的是不能从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等公共途径获取的隐性知识,会计知识流动效率从这个程度来说是隐性会计知识的流动效率。而从会计知识流动的内容看,会计知识流动涉及5个方面,包括了财务组织、会计知识提供者、会计知识需求者、流动的媒介以及知识本身。这五个方面对于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会计知识流动的五要素

       会计知识流动是在财务组织中发生的,它为会计知识流动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环境。财务组织中的一切活动是以完成企业财务战略为目标的,因此财务组织对于某项会计知识的迫切需要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知识主体的行动,会计知识需求者会采取各种方法来获取会计知识,甚至以财务组织的名义;而会计知识提供者也会更高效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为财务组织服务。另一方面,财务组织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也会影响到会计知识流动的效果,如果财务组织建立了良好、互补的知识体系。那么会计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将大幅减少,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会计知识的提供者是会计知识的主要来源,会计知识主体传递会计知识的能力、意愿等都对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影响。会计知识需求者是会计知识运用和更新的主体,他们接受新的会计知识的意愿,吸收、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都影响到知识流动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流动的媒介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它让会计业务处理具有了实时性的特点。但由于会计云服务是由云会计供应商提供的,具有普遍性。而一些具体功能模块必须根据企业特点量身定做,这些功能模块的良好运行关系到财务组织的实时管理以及会计知识的有效流动。另一方面,虽然云计算的出现可以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但是财务组织中知识流动环节的多少也直接关系到流动效率的好坏。

       会计知识本身对会计知识的流动效率也有重要影响。一般的会计知识很容易被知识需求者掌握,也容易流动,而有着企业特色或者属于企业核心的会计知识,知识提供者的提供意愿往往并不强烈。此外,知识需求者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除了知识的性质影响到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知识本身的难度也构成影响因素。当会计知识的难度超过了知识需求者的能力时,它的流动效率将大大降低,不易被人们所掌握。

       (二)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

       在前文阐述会计知识流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将会计知识流动理论引入企业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过程中。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始于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通过财务组织的结算流程、核算流程和内审流程等流动路径,经过企业内部各种会计知识的使用、传递及其与业务知识的融合和更新的过程,最后得到合适的、恰当的信用政策,从而实现对企业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企业在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时,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例如领域专家的意见、互联网的信息和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而积累的历史数据、会计人员的会计经验以及国家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根据这些可利用资源按一定的分类与规则,可以提取出有关业务、信用、结算、核算、内审、管理甚至是决策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形成企业的知识库,它是企业对信用政策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石。

       当企业具体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会将业务信息传递至财务组织,财务组织会根据企业当前的信用知识及其结算知识、核算知识和内审知识,实施结算、核算以及内审等流程的业务处理,并且将应收账款的规模和账龄分析报告流动(传递)给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分析该报告,并结合业务知识和当前的信用知识,形成一份信用政策执行情况及调整建议给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对其进行决策,将批准通过的调整后的信用政策形成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并更新知识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企业信用政策管理循环。

      

       图2 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

       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会计知识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信用政策的管理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会计知识流动理论具体实施信用政策过程中必须注意提高会计知识流动的效率,为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服务。

       四、A公司信用政策动态管理分析

       下面引入图2所示的基于会计知识流动的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对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进行分析,寻找A公司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调整建议。

       以A公司2012年的业务为例,2012年1月A公司业务部门承接了为客户甲公司建造科技大楼的业务,预计工期为1年,造价为1 200万元(不考虑税收影响),在合同中约定A公司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根据工程完工进度25%、50%、75%以及100%提前向甲公司提出付款需求,付款比例分别为30%、30%、30%以及10%,甲公司会按照工程进度向A公司支付款项并且在工程验收完工后甲公司按照工程造价的3%预留质保金。由于甲公司是A公司的新客户,A公司为了加快回收资金,与甲公司约定了信用政策“2/10,1/20,N/30”。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25%的时候,于2012年3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3月9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50%的时候,于2012年6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6月18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75%的时候,于2012年9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360万元,甲公司在9月27日支付了该笔款项:A公司在工程完工进度为100%时,于2012年12月1日向甲公司提出了付款需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程款120万元,甲公司一直没有支付这笔款项。A公司在2012年12月31日计提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比例为5%,在2013年确认了这笔坏账。

       (一)现有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缺陷

       1 200万元的工程对于A公司来说是一个较小的业务,财务部门对于甲公司的信用水平并没有进行详尽的调查,只是在核实甲公司的资产规模后就承接了这项业务,签订了合同。在施工过程中,财务部门也没有对甲公司的付款异常进行关注,仅仅在年末计提了5%的坏账准备。对于甲公司120万元的工程尾款成为坏账,A公司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A公司对信用政策的应用多属于“一刀切”的情况,对于不同资质的客户企业没有做到恰当的区分。A公司的应收账款,尤其是尾款的管理是非常薄弱的,极易造成大量呆账、坏账。

       (二)会计知识流动在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针对A公司现有信用政策制定的缺陷,基于图2所示的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采用知识流动理论对甲公司的业务进行分析,找出A公司进行信用政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A公司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会计知识流动如图3所示。

      

       图3 A公司信用政策动态制定过程中的会计知识流动

       A公司的财务组织包括结算部门、核算部门和内审部门,当业务发生时,结算部门根据知识库的结算知识、信用知识和公司的现金实际收入情况,发现付款时间不断延迟且存在违约情况:核算部门基于知识库中信用知识提供的信用政策标准完成核算工作。发现该业务造成了120万元的坏账;而内审部门对当前知识库中信用知识包含的信用政策的适用性和应收账款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认为甲公司的信用调查并不完整,信用政策并不适用。根据这三个流程的业务处理结果,以及业务部门提供的甲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信息以及施工项目经理提出的甲公司多次申请延迟付款的情况,财务组织最终形成应收账款账龄和坏账规模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甲公司的信用政策并不适用,其信用等级需要调整,信用资质需要重新调查。财务总监将根据该报告,结合企业现有的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分析得到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调整建议,并上报管理层;管理层对其进行审核,将批准的调整后的信用政策形成信用知识,然后更新知识库。

       会计知识流动效率受到了财务组织、会计知识提供者、会计知识需求者、流动的媒介以及知识本身等五个要素的影响。在本案例中,会计知识的提供者包括A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财务部、甲公司的相关人员和行业专家。就业务部门而言,虽然以业绩为评判标准但是也对坏账的发生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存在,所以对于甲公司的资质情况大致可以做到公允;财务部也能就实际的收款情况进行汇总;而甲公司的相关人员为了工程的顺利展开,愿意提供相应的材料,但是也不能排除为了公司自身的利益而提供不实的材料以申请信用政策。

       会计知识需求者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管理的相关人员,包括了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以及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关注一切会引起应收账款及时收回的因素,并关注甲公司的经营状况对于及时付款的影响,财务主管根据会计人员的工作结论向财务总监提出管理建议,而财务总监结合这些建议并咨询行业专家,做出了管理决策。

       A公司目前全面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使用了统一的会计软件,其知识流动媒介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知识。而从甲公司业务的会计知识本身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对于A公司有着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说容易处理,也容易被接受。

       从图3可以看出,采用知识流动理论分析甲公司业务的信用调查依赖于甲公司相关人员提供的材料,也依赖于业务部门查找的其他信息,这些都是信用政策制定或调整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在业务知识产生后,财务部门人员利用核算知识、结算知识、内审知识和信用知识展开三个流程的运作并给出应收账款分析报告;财务总监将根据应收账款分析报告,结合业务知识和信用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通过知识融合,得到了更新后的信用知识。这些在企业内部发生的知识流动,由于财务战略目标的统一性能有效运作。

       甲公司相关人员、A业务部门和施工项目经理等知识主体是重点,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信息,是整个会计知识流动的基础,而知识流动在财务组织的顺利流动是信用政策得到及时调整,减少公司损失的关键。出于可控性的考虑,A公司需要重视业务部门的管理以及施工项目经理培训,并且进一步提高财务组织的知识流动效率,实现信用政策的动态管理,避免更大的坏账损失。

       五、结语

       信用政策是财务部门对于应收账款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手段。目前对于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合同的约定、内部控制或者采用更严格的信用评级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还只是关注企业内部,而对客户单位的业务信息较少涉及。本文在针对A公司信用政策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知识流动理论,基于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框架来分析A公司和甲公司的业务,指出应收账款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并做出调整信用政策的相关建议。通过业务知识、信用知识、结算知识、核算知识、内审知识等多种知识的融合,实现了A公司信用政策的制定与不断完善,为施工企业对信用政策进行动态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  ;  ;  ;  ;  ;  ;  

基于会计知识流的建筑企业信用政策动态管理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