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_通货紧缩论文

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_通货紧缩论文

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通货膨胀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出现的,为了克服通货紧缩,扩张政策力度很大,政策非常集中,效益未必很好。1999年是否会重现通货膨胀,或者象日本那样,仍旧陷于通货紧缩之中难以自拔,这个基本趋势较难估计。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水。

一、中国通货紧缩的表现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作为经济先导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跌,1998年5月份176种生产资料价格有122种下降,如钢材、有色金属、化工、能源、汽车、木材和建材、机电产品等等,价格或稳或降,均无上升趋势;5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4月份下降1%,比年初下降4.5%,比去年同期下降5.9%,6月份仍然有60%的产品包括钢材和化工产品价格下降,橡胶、电力、能源产品和汽车的价格均保持稳定,这个趋势直到8月份也没有改变。

——全国零售物价同比指数连续出现负值,1997年11月为-0.8%,12月为-1.2%,1998年1月份为-1.5%,5月份为-2.7%,到6月份的数字,已经是-3%,估计全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不会超过零。

——1998年上半年最严重的问题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幅度较大,第一季度全国17.8万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0.7亿元,同比下降58%,其中5.9万户国有工业企业净亏损87.7亿元,而去年一季度是盈利5.8亿元。产成品积压600亿元,相互拖欠债务11000亿元。

——199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16.7%,其中1-4月增长25%,1998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只增长9.6%,关税征收情况也很差,因为进口不振,高关税商品进口更少,先进设备进口也实行了减免税,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企业效益的降低,导致财政收入降低,成为199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货紧缩造成真实利率过高是需求不振的直接原因。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降低速度,1996-1997两年之内从14%降低到0,比名义利率的降低快得多,所以我国1997年和1998年面临历史最高的实际利率,比起1994年国内11%的负实际利率,目前5%的正实际利率已经高出了16个百分点,意味着4000亿元的利益转移,从债务人(企业)方面转到债权人(居民)方面,因此无论什么企业都普遍亏损,与所有制关系不大。1998年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很可能是负数,没有达到3%的增长率,这就提高了真实利率。鉴于大量发行国债,为降低国债成本,刺激房地产市场,再降低名义利率也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中国在1998年继续通货紧缩的因素有:

——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将继续在全球范围造成通货紧缩,经济下降,资产缩水,收入下降,失业增加,保护主义盛行和货币连锁贬值。1999年发生全球金融动荡,甚至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日本和俄罗斯经济长期不能看好,东亚各国经济在1997年进入零增长,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如果日元跌破150-180,会直接影响美国和亚洲的经济。

——欧元出台对美元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当多的人预测美元会发生贬值。

——周边环境严重影响中国的外贸和外资进入。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严重下降,1998年上半年,对韩国的出口下降了30%,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下降了12.9%,对日本的出口下降了4.5%。而亚洲各国向中国的直接投资下降了大约30%。中国20年总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亚洲地区占81%;在协议投资金额上有80%来自亚洲,在合同上有73%来自亚洲,在实际投资上有77%来自亚洲。

——人民币不贬值,本身就是一种“通货紧缩”效应,正如贬值是一种通货膨胀效应一样。汇率高估或者坚挺对国内通货紧缩的作用是:减少出口需求,扩大进口供应;人民币不贬值产生严重的贬值预期,使得我国1998年国际收支顺差所得外汇,基本上作为企业存款,没有结汇变成国家外汇储备,这就减少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发行。

——金融波动自动产生了银行的“惜贷”倾向,从繁荣时期的乱贷款变成萧条时期的不贷款。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多年以来贷款额度限制,大幅度降低利率,贷款反而放不出去。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发行,主要是两条渠道,一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二是收购外汇的外汇占款,两条渠道都不通畅,出现货币紧缩是必然的。

——企业债务链条和社会信誉程度下降,大大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抵消了货币发行量的扩大。

——来自亚洲国家的生产资料进口,大大降低了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加重了国内基础产业的困难,产生了严重的压价倾销,过度竞争。国家不得不在9月份开始对彩色显像管、平板玻璃等产品实行最低限价。估计在1998年第四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可以止跌回稳。但是,持续高速增长和经济的低效益、多环节,已经使我国许多生产资料的价格,如原油、汽油、柴油等,高于国际市场,这个价值回归的过程难以扭转。

——边际消费倾向减弱。在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中,消费占60%,投资和出口各占20%,因此消费萎缩直接导致通货紧缩。我国的消费不足有深刻的结构性原因:为富人消费的生产已经严重过剩,豪华住宅积压了6000万平方米,1997年“三陪”行业蔓延并过剩,说明富人消费已经不能刺激经济增长;以单位“小金库”支持的奢侈性公款消费,正大大萎缩;居民收入已经数年连续下降,预期支出增加,如1998年将有限的储蓄投入购买住房使用权,一般消费必然是萎缩的。

——企业效益下降,使得投资者预期收入降低,投资意愿低落;国内投资环境由于权力资本的垄断和社会治安的恶化而趋于不利,中小资本难以赚钱。

——价格水平的降低有自动扩大的倾向。消费者买涨不卖落,投资者看涨不看落,越没有信心越不投资不消费,也就越造成经济萧条。

——国内因反腐败力度加强,减少政府开支,整顿金融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对于未来反危机十分必要,但是在目前一两年内,会产生通货紧缩效应。

在出口、消费和私人投资都不看好时,政府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唯一的扩大需求,抵制通货紧缩的办法。但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效益可能好,经济效益未必好,特别是投资乘数低,不能象汽车和住宅产业那样,带动整个产业链条。据任若恩计算,我国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当年使用500亿元,180亿元用于经常项目,乘数效应为一。3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乘数为2.38,可以产生的GNP增长为762亿元,加上180亿元,共942亿元,而且乘数效应要经过一定时间,许多轮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

把希望寄托于住宅建设,关键在于采取有效办法降低价格;如取消市政大配套费用,鼓励居民自己组织住宅合作社建房,政府给予税收和地皮方面的优惠,房地产行业进行认真整顿,取消炒地皮和多余的中间环节,等等。现在看来,没有认真采取改革措施,高价格建房已经全面铺开,1999年大量住宅卖不出去,再降价出售,将呆帐压在银行,就会出现新一轮的通货紧缩,这是资产缩水,比目前的商品缩水更为严重,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能够损害金融系统,目前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

我的初步估计,在1999年未必能够克服,也不能够采取单纯的扩大需求的方法克服通货紧缩,因为中国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有同样的深刻的制度和结构背景。宋国青最近的模型研究指出了中国经济存在极大通货膨胀压力。世界各国名义GDP对于广义货币增长率的弱性基本等于1,但是在中国是1.5-1.7。就是说,货币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名义GDP会增加1.5个百分点。至于名义GDP变化中,是实际经济上升,还是价格上升的因素更多一些,就要看社会心理预期了。这就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率总是大起大落。上次控制通货膨胀,导致了通货紧缩;现在反通货紧缩如果太急,力度太大,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周其仁对此问题的解释就是:中国企业负债率太高,竟然达到70%,上市公司也达到60%,自有资本太少。高负债率的作用,就是在真实利率变化时,企业自己变化极大。因此我国的经济政策总是过头。

宋国青认为中国的金融稳定正在接近某个临界点,20年来,广义货币(M[,2]),指现金加上定期存款,大致相当于居民个人的金融资产。M[,2]在改革20年来增加了100倍,从400亿上升到50000亿。真实GDP增加了6.2倍,但是居民个人资产增加了100倍。虽然有金融深化的因素,但是多余的货币肯定是太多了。这种增长,显然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广义货币每年增加25%,平均通货膨胀率是7.56%,平均GDP增长9%,在这种通货膨胀背景下出现通货紧缩,显然比较难以处理。如果不惜一切代价扩大需求,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到克服通货紧缩之日,就是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之时。

标签:;  ;  ;  ;  ;  ;  

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_通货紧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