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_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_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粮食安全论文,经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代表其国民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国民经济实力则是综合国力的主体内容。为此,考察粮食安全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应该因循工业化进程这条主线,就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

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是在农业革命的坚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农业的进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的发展又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原料、剩余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并为工业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张。据估计,西方国家在产业革命前的40~60年中,农业生产率一般增长40%左右。这表明没有农业部门给国家工业化起步作准备,产业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在产业革命之后,农业对工业化和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据测算,19世纪12个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和工业增长率,存在着高正相关关系,而如果把一个时期的农业发展与下一个时期工业发展进行比较,这个系数值还要更高一些。这表明粮食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若干先进工业化国家,就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粮食发展战略进行介绍,可以为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提供更为生动具体的实证案例。

美国的全球战略农业 美国工业化的发端大约在19世纪30~40年代,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作为一个强大的传统经济部门,对美国经济增长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中有44.4%的增长是由农业提供的,而且农业还通过大量的粮食等剩余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资源,在当时国内不断增长着的消费和强劲的出口需求拉动下农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19世纪末期,工农业发展差距拉大,为满足当时国内工业化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无法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的条件下,只好压缩出口量以求得新的供求平衡。进入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粮食与农业发展开始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家对农业实行价格支持和财政补贴政策)和农业自身生产方式的变革(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的粮食与农业发展终于摆脱了长达40余年的停滞或徘徊状态,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战后初期,美国开拓世界粮食出口市场的战略进一步获得成功,向遭受战争破坏的许多国家推销粮食等农产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本国粮食与农业的发展。到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一方面农业稳定发展而工业增长又明显回落;另一方面,因各国粮食自给率提高而世界粮食市场的需求明显缩小,美国的粮食等农产品出现了大量过剩。为此,美国采取了保护粮食与农业发展的战略,一方面政府开始实行土地休耕补贴计划以限制粮食等农产品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实行出口补贴计划鼓励扩大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进入70年代,粮食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变得严峻起来,于是美国在1972年以后取消限制种植面积的禁令,鼓励粮食与农业生产。80年代中后期,从世界范围看粮食供过于求,于是美国于1986年1月公布了《1985年食物安全法》,这个法令对1986~1990年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粮食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美国政府随之进行了推动粮食与农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从目前国际粮食贸易格局来看,在粮食逆向流转的过程中美国是运动的轴心,就多数年份看,美国粮食出口约占全世界粮食贸易的40%~50%。国际粮仓在北美,因而世界粮食库存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粮食。美国推行的全球战略大农业不只是为了谋取局部的经济利益,而是谋取阶级社会的根本利益,维持其生存并谋求其发展。

欧洲联盟的地区战略农业 欧盟最初从工业上的联合开始,不久即把农业的共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和长期的战略之一。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重视粮食生产的发展,把发展粮食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例如,作为欧盟最大粮食出口国的法国,把农产品看成“绿色的石油”,即用农产品的出口,来换取石油进口。原联邦德国则是传统的农产品进口国,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减轻法国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也提出了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同时还扩大工业品的出口,以工业品换取农产品,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得到发展。欧盟不但依赖第三世界的能源,还依赖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若干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又是欧盟谷物、肉类、乳制品以及大量工业产品的推销市场,由此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向他们提供“援助”,是欧盟农业发展战略的补充。欧盟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农业方面的项目提供资金。在第二次洛美协定中,就规定“援助”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农业,并建立农业合作中心。欧盟拨出的资金,大多用在受援国建立生产合作社和畜牧场、种植业农场,以及向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作物新品种、扩大种植园等方面,以促进农业多种经营。欧盟援助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多属于改进交通运输和建立农业原料加工企业,其目的是要扶持农产品原料和产品的加工生产,便于向欧盟输出,同时也便于从欧盟输入工业品、谷物和奶制品等。

欧盟各国对内通过大力支持农业,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长期的战略措施;对外则联合采用保护和开拓市场的农业与粮食发展战略方针。通过实施这样的地区发展战略,粮食和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贸易都得到了全面和迅速的发展。进入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农业综合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粮农领域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欧洲跨国农业综合公司的崛起。相对于美国而言,欧洲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是以欧洲以及非洲和亚洲的原殖民地为主要市场。包括欧盟在内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近几年日益国际化,将对地区乃至全球粮食与农业战略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国民战略农业 日本工业化发端较晚,它是于19世纪80年代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由于日本农业资源十分稀缺,它于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口食品及农产品原料;进入20世纪以后,农业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日本便利用殖民地开始大规模进口廉价粮食及其他产品,此后进口数量成倍增长。战后50年来,日本农业经过了10年改革和恢复(1945~1955年)和18年高速增长(1955~1973年)以及20余年的稳定发展,已由战后初期十分落后的状态发展成为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1961年通过的农业基本法,主要目标是农业的现代化,同时迫使小农脱离农业,以保证工业所需的劳动力和土地。1960~1980年这20年间,日本对农业科研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物质力量装备农业,但在这个阶段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潜在的力量保存起来,并不直接投入实际的应用。日本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多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多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使得日本农业的生产成本高得出奇。然而,日本仍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战后一直保证大米的生产自给,尽管大米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外也从不进口,这是从战略眼光出发所作出的一项决策。其战略重要性在于,一旦爆发战争或者出现紧急情况,由于大米生产能够自给,稍加紧缩调整一下生产结构,就可以保障全国的口粮安全。

当然,由于日本是人口多、土地面积小、农业资源缺乏的国家,依靠自己无法满足国内的粮食需要,日本农业造就的食物自给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1995年日本政府通过的“农产品需求与生产长期预测”中明确提出,10年后的2005年日本粮食自给率将达到44%~46%。为此,日本在保障大米生产自给的前提下,大量进口其他农产品,一方面用来补充食物的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借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日本农业这样依赖世界市场,除了生态环境这个约束条件外,从根本上讲也是出于一种战略考虑。这是因为世界市场上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的是大量的有补贴的基本农产品,特别是廉价的粮食,而日本人手中又有大量的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足以支付进口工业生产的国民生活所需粮食的2/3。一旦世界市场上风云骤变,日本人完全有能力把潜在的科学的物质力量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以保证粮食自给。由于这种农业战略所具有的国民性的限制,因而并不决定国际粮食格局,相反,它在某种限度内正是国际粮食格局的产物;一旦这种格局发生根本的变化,日本农业完全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反应。

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却是在农业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发动的。虽然在60~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高速增长,但这种畸型的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和商业的增长来支撑,工业的发展没有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支撑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在60年代初,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7 个亚洲国家人均收入每增加1%,对粮食的需求就增加0.89%; 而美国是0.15%,澳大利亚是0.11%。这意味着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对农业的依赖性极大,它必然要求农业部门的生产持续增长以使粮食的增长大致上与粮食的需求相平衡。然而,发展中国家倾斜的工业化战略,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急剧下降,早产的工业化又难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停滞不前。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停滞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农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农业部门经常被局限为仅仅是为工业部门输送劳动力和粮食的辅助部门或只是具有工具的作用。实际上,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而且还要同农业的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状况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十分强烈。据对40个不发达国家1950~1970年间经济情况的考察发现,每次农业生产下降或衰退后,紧接着就是制造业产量的下降或衰退。这说明,没有农业的进步,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都是无法想象的,即使单纯的工业增长成功了,也是以农业的萎缩和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为代价的。这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国经常出现农产品的短缺,贫困和饥饿常常会威胁着人们的生存。60年代至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农业长期停滞的痛苦折磨之后,才唤醒了人们对农业的重视;从70年代下半期到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经济调整,农业被重新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地位,而粮食安全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式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工作议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度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如果片面地、单纯地追求工业化,必然以农业的萎缩和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为代价。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样不容忽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是忽视不得。

标签:;  ;  ;  ;  ;  ;  ;  

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