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机动车辆不断增加,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道路的负载量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以其自身的优越性,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对我国市政道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质量;应用
1.水泥稳定碎石的特点
水泥稳定碎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组成:主要是由水泥、粗细集料和水组成。水泥一般情况下是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集料包括人工碎石和石屑。水泥稳定碎石的组成材料一般比较简单,不包括任何特殊性的材料,所以料源广泛,取材比较方便。(2)施工的工艺:水泥稳定碎石通常是采用集中拌合、机械摊铺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的工艺简单,生产能力较强,机械化的水平比较高,能够形成规范化的流水作业,具有效率比较高、工期比较短、稳定性比较高。(3)材料的特性:水泥稳定碎石是一种整体性材料,其结构为半刚性,板块效应突出,具有较好的受力特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抗渗能力和抗冻能力,因而是比较合适的道路基层材料。(4)必须要注意的特定因素: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时容易受细集料、水泥及含水量的影响,容易发生干缩和冷缩的现象,产生裂缝。由于水泥稳定碎石中包括水泥等胶结材料要求施工过程必须有一个时间限制,因此必须在水泥终凝前一次性完成并且达到质量标准,否则会出现不易碾压密实进而影响水泥稳定碎石的特性,进而影响其强度。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材料的要求
2.1水泥的选择
运用水泥时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灰质硅酸盐水泥以及硅酸盐水泥,但应对较长终凝时间的水泥进行运用。禁止使用早强水泥、快硬水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应对交底标号的水泥进行使用,确保水泥的品质与国家标准要求相符。
2.2混合材料的选择
混合材料主要包括活性和非活性两种类型。所谓活性材料就是在水泥中析出的氧化钙作用的粉煤灰等物质。而非活性材料则是指不具有活性或较低活性的人工或天然的矿物材料。作为活性材料的品质要求,非材料的细度和不含有害成分应被重点关注。
2.3集料的选择
对人工级配碎石进行使用,在城市主干道中作为底基层进行施工的集料,要求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当用于基层施工时,集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30mm。通常在水泥稳定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内得到适用。要求石料的磨耗值小于35%,且石料的压碎值也应达到30%以下。
2.4水的选择
含水量决定了水泥能否得到水解并产生强度,含水量的合理控制能够使碾压密度得到保障。当有较小含水量存在时,混合料会有松散现象发生,不容易被碾压成型,也会对混合料达到的强度与密度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应控制拌和含水量,使其超出最佳含水量的0.5%~1%,当存在较高气温或较长运输距离时,应超出1%~2%,有效地将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施工中水分的流失得到改善。在施工过程中,还应与气温情况和运输距离相结合,对含水量大小进行调整,促使含水量与最佳效果相符。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某城市市政道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出现了裂缝和路面破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对此,市政管理部门对道路进行了重新施工。该道路全长约2.2km,道路宽度32m,为双向车道,在道路周边存在着数个大型商场和商业街,人流量和车流量巨大,对于道路的承载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施工工期较短。从实际情况考虑,道路路面采用的高等级改性沥青混凝土,基层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以确保道路整体的质量和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需要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是技术准备,应该对原有道路的路面和基础进行全面清理,清除基层存在的杂物和积水,以避免出现翻浆等问题,以保证基层的压实程度和表面平整度。同时,由于工程属于改建工程,应该结合设计要求,对路面边缘的高度进行处理,确保道路工程的整体强度;其次是材料准备,应该结合之前提到的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的材料要求以及工程的设计要求,对材料进行选择和采购,并对其进行妥善保存,分类存放,以确保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再次是设备准备,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施工设备包括压路机、厂拌设备、运输车等,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设备问题对于工程施工的影响;最后是人员准备,需要结合相应的施工方案,对施工队伍进行合理选择,确保施工队伍具备良好的专业资质和施工经验,同时设置专业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3施工技术
3.3.1配合比设计:在该工程中,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二是尽量对细集料和粉料的用量进行限制;三是从气候条件出发,对含水量进行控制。这里将水泥的用量控制在5%以下,集料中粒径在0.085mm以下的颗粒在4%以下,含水量不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
3.3.2混合料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拌制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的重视。一方面,要对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明确,以此为依据进行混合料的拌制和生产;另一方面,在混合料拌制过程中,应该做好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的控制,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在拌和完成后,需要对混合料的质量进行检测,确保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
3.3.3混合料运输: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混合料的拌制并没有在施工现场进行,因此,在拌制完成后,需要对混合料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要对行车速度继续控制,同时使用篷布对混合料进行覆盖,避免出现水分蒸发严重的情况。
3.3.4混合料摊铺:在摊铺前,应该对下承层洒水湿润,同时通过试验,确定松铺系数。在摊铺过程中,应该遵循“宁高勿低、宁刮勿补”的原则,结合控制线,对设备进行调整,严格控制摊铺厚度。摊铺施工应该连续进行,避免出现接缝。如果必须分两幅进行施工,则可以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进行同步摊铺。同时,要随时关注混合料的离析现象,如果出现离析,则应该立即停止施工,对离析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将离析部位铲除,换料回填。
3.3.5混合料碾压:混合料的碾压分为初压、复压以及终压三个阶段,应该使用相应的压路机,从外侧向中心进行碾压,确保相邻碾压带之间的重叠部位为1/3~1/2轮宽,避免出现碾压空白区域。碾压时,要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避免碾压路线的突然改变。同时,要确保压路机的碾压速度,通常需要将其控制在1.5km/h,以免造成基层的凹陷或突起。
3.3.6养护:在碾压完成并检验合格后,需要立即进行养护。根据气候情况,对每天的洒水次数进行确定,始终保持基层表面的湿润。一般来说,养护时间至少要在7d以上。另外,养护期间要对交通进行封锁,避免对基层造成破坏。
4.结语
总之,与一般的水泥混凝土基层相比,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耐久性和稳定性,在城市道路施工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并保障其合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市政道路建设的施工水平,最大程度的保障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地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中的实践[J].江西建材,2014,(13):161.
[2]张力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探讨[J].企业导报,2015,(12):279-280.
[3]刘志先.城市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技术研究[J].中华民居,2012,(4):728-729.
论文作者:柏景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水泥论文; 碎石论文; 基层论文; 稳定论文; 含水量论文; 材料论文; 道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