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斯莫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拉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人们对但丁、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比较熟悉。但是对伊拉斯莫却很陌生。 即使在文化教育界对他也知之较少。其实,伊拉斯莫在欧美的知名度与上述人是类同的 。他曾被人们誉为“西方的明灯”、“人文主义的泰斗”、“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科学之王”……。伊拉斯莫在世时,德皇查理五世曾表示要在帝国议会上钦赐他一个固 定的席位;英王亨利八世希望他在英国永久居留;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盛邀他访问巴黎, 并且要他出任新设立的法国皇家学院院长一职;罗马教皇还一度准备授他以副主教的教 职;维也纳统治当局决定给伊拉斯莫颁发终身养老金;西欧许多大学都竞相聘请他任教 授……。著名的瑞士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称伊拉斯莫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兼神学家”;法 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推崇他为“西塞罗以来的第一人及抒情文学的奠基者”,等等。
对于伊拉斯莫的评述,近年来国内外的史学传统曾有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一些代 表性著作中照搬前苏联学者的提法,称他为德国人文主义者;(二)说他是反对宗教改革 运动,维护罗马教皇的代表人物(注: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4卷上册,三联 书店1962年版,第205—208页;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 出版社1980年版,第377页;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541—542页;陈小川、郭振铎等编:《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版,第123—124页;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9页; 丁建弘、陆世澄主编:《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刘祚昌、 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1页;宋瑞 芝主编:《外国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03—704页;沈之兴等主编: 《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153页,等等。);(三)对他的评 价局限大,争议多。伊拉斯莫的成就以及他在宗教改革和教育思想上的历史地位长期以 来未得到充分的肯定(注:伊拉斯莫逝世后,他被罗马教皇保罗四世斥为“异端”,他 的一切著作,均被列为“禁书”。在鹿特丹为他建立的塑像,反复被推倒和重建。对他 的评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以史实为依据,对伊拉斯莫进 行新的探索,评析伊拉斯莫在人文主义活动中的特点和贡献;尤其是阐发新的论点,即 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
伊拉斯莫是德国人吗?
迄今,一些书刊中把伊拉斯莫称为德国的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根据是讲他虽然出生于鹿 特丹,但“长期活动在德国境内”。这显然不确切。其实,伊拉斯莫住在德国本土的时 间不到6年(从1529年11月至1535年5月末居于弗赖堡)。比他在尼德兰、英国和瑞士住的 时间都短。伊拉斯莫的传世名著是1509年夏完成于英国、1511年在巴黎首次出版的(注 :《愚人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传播最广的著作之一,伊拉斯莫生前已再版达40版,计 12种译本。据记载,迄1632年时,剑桥大学已人手一册《愚人颂》。见盖尔:《鹿特丹 的伊拉斯莫》(Anton J.Gail,Erasmus von Rotterdam),柏林1974年版,第53页;马克 斯·斯泰美茨:《德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Max Stainmetz[Hg.],Die fruehbuerger liche Revolution in Deutschland),柏林1985年版,第187页。)。1515年秋,伊拉斯 莫的名著《新工具》付排期间,他又赶写1篇序言和3篇导论。《新工具》一书是1516年 8月9日在巴塞尔出版的,知识界称这是“一次哥白尼事件”(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 :《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Robart Stupperich,Erasmus von Rotterdam und S eine Welt),柏林1977年版,第123—124、127页。)。1518年,伊拉斯莫的脍炙人口 的另一名著《知己谈话录》在瑞士的巴塞尔问世。1524年,在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敦促 下,他在巴塞尔写出《论意志的自由》,开始与路德论战。1526—1527年发表《辩护者 反对马丁·路德的<论意志的奴隶地位>的谈话》。“伊拉斯莫于1529年移居德国弗赖堡 ,完成《圣职论》。1533年,增补希腊名人格言《箴言集》,共收集5251条格言、谚语 及小故事,被译成多种文字。伊拉斯莫生前已再版达60版。”(注:盖尔:《鹿特丹的 伊拉斯莫》,第18—20页;马克斯·斯泰美茨:《德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186 页。)他于1535年5月重返巴塞尔,1536年7月12日于巴塞尔逝世,享年70岁。
伊拉斯莫一生中居于德国弗赖堡境内,只是晚年的一段时间。有人以德国人文主义者 约翰·勒克林(1455—1522年)和小汉斯·霍尔拜因(1497—1543年)同伊拉斯莫交往密切 、观点互有影响,特别是以查理五世在任德皇前曾聘伊拉斯莫为私人顾问等为依据,推 论出伊拉斯莫是德国人,显然依据不足。这就如同不能根据托马斯·莫尔和约翰·科雷 特等是伊拉斯莫的密友,英王亨利七世的御医曾聘过伊拉斯莫担任其子的家庭教师,而 臆断伊拉斯莫是英国人的道理一样。
有人说伊拉斯莫是德国人的另一理由,是伊拉斯莫在巴塞尔居住的时间长,而且逝于 该地。他们认为,主要讲德语的巴塞尔毗邻德国南部边境,长期属德国领土(注:陈小 川、郭振铎等编:《文艺复兴史纲》,第123页。),然而这里有时差之误。15世纪末, 瑞士因东部疆域问题曾同德皇作战,在法国的大力援助下,瑞士取得一系列胜利。1499 年在多尔纳赫之役战败德皇(7月22日),迫德皇签订“巴塞尔条约”(9月22日)。据此条 约,瑞士邦联在1499年实际上已独立(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是最后公开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巴塞尔和沙夫豪森在1501年已正式并入瑞士(注: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 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00页。)。伊拉斯莫离英首次抵达巴塞 尔的时间是在1514年8月下半月。他于巴塞尔开始定居的时间则是1521年。那时的瑞士 已是独立之后,而并非德国的境内了。
再者,绝不可以笼统地把1806年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称号以前,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 “版图”之下,但并不属于德国的思想家、宗教家……都说成是“德国人”。例如,乌 尔利希·慈温利是瑞士的宗教改革活动家;而但丁、薄伽丘和达·芬奇等是意大利的人 文主义者,绝不能都称为德国人文主义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代西欧最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兼大语言学家之一。 这一结论,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我国史学界关于伊拉斯莫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 是有必要加以订正的。
人文主义的泰斗兼语言学、考订学权威
伊拉斯莫是16世纪初西欧最有影响、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著述等身的著名思想家和 人文主义的鼻祖。他在青少年时便对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结合深感兴趣,受到老师罗姆 布德的格外钟爱和培养。他广泛阅读了柏拉图、圣·哲罗姆和圣·奥古斯丁、安布罗西 等人的著作,古典学的知识十分扎实。伊拉斯莫从小长期的修道院生活,使他对基督教 的感情根深蒂固。他从青年起,长期漫游英、意、法、瑞士等西欧诸国,接触了资本主 义兴起时的社会和人文主义思潮,他同各国知名学者多有结交。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 际学者,除了在大学教学,就是写作,许多著述广为流传。16世纪30年代以前,伊拉斯 莫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当时称“北方”)欧洲诸国中的人文主义者无人可与之相比。他是 北方文艺复兴的公认的领袖人物。
伊拉斯莫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是他对《圣经》的译注、对福音的诠释和对古典 文献的研究。他是文坛中的翘楚。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者一样,不仅不反对宗教,而且坚 决维护基督教的原理和宗教道德。他反对的是那种贬抑人的理性,否定原始基督教要义 的腐化堕落的教会。他着重以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伦理规范看待宗教和社会问题。他是 “强调回复《圣经》真面目的人文主义福音传道狂”(注:G.R.波特编:《新编剑桥世 界近代史·文艺复兴》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伊拉斯莫 的基本思想是重建原始基督教,致力于人文主义和福音的传播,用以推动社会前进,此 即史学家所称的基督教人文主义。
伊拉斯莫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信念的核心在于“他认为他所处时代的整个社会由于忽视 了《福音书》中简单的教义而陷入腐败和不道德之中”。“他向同时代人贡献了三种不 同的作品:一种是机敏的讽刺作品,意在昭示世人行为的谬误;一种是严肃的道德论文 ,指导人们做举止得体的基督徒;还有一种是基督教基本文献的校注版。”(注:菲利 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47页。)
第一类作品是《愚人颂》(1509年)、《知己谈话录》(1518年)和《西塞罗》(1525年) 等。《愚人颂》是伊拉斯莫毕生最为出色的代表作。主要是嘲讽和揭露经院哲学家们的 迂腐和浅薄。书中假“愚昧人”之口揭批教皇“用刀剑毒药和一切其他方法来保留这个 职位”;有些僧侣们“不识字,因此他们把不读书本看作是最大的虔诚。当他们在教堂 中像驴叫似地高声朗诵圣诗时,他们只记住它的词句,并不理解其意义”(注:郭守田 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333页。)。书 中深刻地抨击了教皇和主教们的贪婪、欺诈以及崇拜圣徒遗物、出卖赎罪券和宗教偏见 ,向世人鞭挞社会黑暗的同时,提示人们由于无知和迷信,导致日常生活中的轻信和犯 错误。
第二类的代表作是《基督教战士手册》(1501年)与《和平的抱怨》(1517年)等,都是 严肃的道德论文。文中要求俗人过内心宁静、对上帝虔诚的生活,强调基督徒应同上 帝直接沟通,不一定必须依赖教会的中介。他主张:《圣经》是神学的惟一源泉,基督 教的信仰就是一种伦理规范。他提倡只要心灵深处爱上帝,就能明白基督教的真谛。他 认为,“《圣经》的真理可以被安宁的心所掌握”(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 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第131页。)。
第三类研究的主要是古典学术文献和注释、考订古本福音书。这是伊拉斯莫视为自己 的最大成就。他尊重用拉丁文写作的早期基督教作家奥古斯丁、哲罗姆和安布罗西等教 父的权威著述。“他尤敬服《圣约》的权威,运用他自己作为一个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 的超凡技能出版了《新约》信本。在阅读洛伦佐·瓦拉的《新约集注》(1505年)一书之 后,伊拉斯莫认识到,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抛弃中世纪汇集而成、誊抄和翻译过程中错 误不计其数的整个新约文献,因为不确切了解基督预言的真正含义,就无从做一个好的 基督徒。”(注: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第848页。)伊拉斯莫用了1 0年时间查找所有《新约圣经》希腊文抄本。经深入研究,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和 附有译注及自己的新的拉丁文译本的问世(1516年),是有史以来《圣经》研究中最重要 的成就和界标。路德译成的德文本《圣经》,就是在伊拉斯莫新译本《圣经》的基础上 完成的。
伊拉斯莫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观点,可以归纳概括为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揭露、批判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愚昧与腐败,主张应清除教会的弊端,革新 教会。在《愚人颂》等著述中对教会僧侣和经院哲学家们抨击道:“实际上他们是一无 所知,但却强不知以为知。”他们相信“凡增加知识者就增加忧患,而智慧越多,忧伤 也越多”(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 页。)。伊拉斯莫尖锐而深刻地指出:教会的僧侣们把信仰侈谈为一些无聊的琐碎礼节 和仪式,满口“祈祷词”,不断的“斋戒”,实际上“在酒色面前毫无畏缩”。从教皇 到所有神职人员多半是利用诡计、狡诈而骗权、骗财、骗信任、骗荣誉,卑鄙行径无所 不用的人。伊拉斯莫抨击教阶制,否认圣礼的玄妙。他主张针对教会的弊端和特权而进 行改革,应“回到效法基督”的“黄金时代”。
第二,他主张《圣经》是惟一权威,把学习古典文化同发扬基督教的传统结合起来, 以理性重整人类道德。
伊拉斯莫强调“圣经至上”,“圣经是惟一的标准,惟一的权威”。“他的口号是: 回到《圣经》去!他毕生都遵守这一原则。”(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 拉斯莫及其世界》,第119页。)他在诠释《圣经》时,用人文主义的观点重新发掘其中 的人性,使其成为关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著作。他指出:《圣经》中包含着基督教的真 谛,它存在于爱和信仰之中,只有在《圣经》中,才能找到这一真谛本来的真诚(注: 赫尔伯特·格朗德曼:《德国史手册》第4册(Herbert Grandmann,Handbuch der deuts chen Geschichte),斯图加特1970年版,第23页。)。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直接阅读 《圣经》走向上帝,成为神学家。
伊拉斯莫坚信学习古典文化同基督教传统相得益彰。他对佛罗伦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 学很感兴趣,认为古典的知识可促使人们更能领会基督教的精神。伊拉斯莫强调了人、 人的思想的作用,宣布了人类思想的独立。他提出,必须抛弃经院哲学家抽象的伦理观 ,应重视理性、自由意志、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和现实世俗生活,这是基督教道德复 兴的根本之道。换言之,对神职人员应增强理性认识,废除特权,平等对待信众,才可 能恢复早期基督教的纯洁状态。
第三,提倡和平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反对暴力,主张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伊拉 斯莫认为真正的基督教是和平友好的宗教。他在《愚人颂》、《和平的抱怨》中指出, 侵略战争和迷信是人类最大的两种愚蠢。他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更反对以宗教名 义的战争。他说:“战争是可怕的,它适于野兽而不适于人类。”“战争是瘟疫,它引 起人们性格的全面败坏。战争是罪恶,最坏的人往往打胜。战争是邪恶,是对上帝意志 的背叛。它与基督毫无共同之处。”他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一小撮君主、教皇、诸侯们 怀有野心,利用战争争权夺利。战争对人民大不利,诸侯是大强盗,他们在各民族中播 下不和的种子。人民辛勤建造的城市,由于诸侯的愚蠢,而遭到劫掠和破坏(注:马克 斯·斯泰美茨主编:《德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192页。)。
伊拉斯莫对11世纪以来一些教皇、主教鼓吹的宗教冲突和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等 十分反感,认为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是教会违反人道的严重错误。他要求各国王 朝放弃为扩张领土、改变国界的战争,承认现存疆界,建立国际仲裁法庭,由罗马教皇 来调解各国冲突,最好能以妥协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 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第85—86页。)。他十分厌恶好战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专 门撰文揭批这位教皇为“战争教皇”。
伊拉斯莫长期坚持反对和否定暴力的观点。他主张对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弊端只能用和 平手段,特别是发展教育、宣讲基督教原理和揭露与批评,以及扩大文化知识等渐进的 改革手段去解决,不能对天主教会采用推翻、更替或其它暴力方法。同时,他也反对教 会以暴力镇压宗教异端。他主张信仰问题要靠理性、教育去解决,否则必然由于冲突而 造成混乱和流血。他反对任何革命运动,尤其是人民群众对教会和统治者的暴力反抗。 他说,虽然我看到教会里有许多导致宗教发生变化的东西,但我反对任何能造成骚动和 纷扰的行为。任何更激进的批判和反对形式都是对社会和政治制度基础的危险冲击,是 导致全面混乱及平民造反的开端。
第四,主张贤明君主当政,国家的政策应以基督的训诫为指导。伊拉斯莫认为君主政 体是国家有效的统治方式。他描绘了人文主义者道德规范下国王的形象。国王一个人关 系到一个国家的祸福。他向往开明君主专制,建议国王应该最正直,在立法、执法方面 不谋私利。君主以法治国,从道德上对人民负责,为公众谋福利,为人诚实可信、廉洁 ,其权力受法律限制。君王的智慧是要维持国家的安定与和平。国家的政策应符合基督 教的道德和规范,还应限制财富过于集中,要向奢侈品征税,多设学校。
伊拉斯莫从普遍人性的观点出发,指出国王作为一个人,凡人所有,他不例外。如《 愚人颂》中所述,在愚昧面前人人平等。君主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无法回避也有愚昧的 一面。
综上所述,伊拉斯莫的思想有其特点和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伊拉斯莫在深入研究《 圣经》时,通过诠释、注解、考证、订正了拉丁文普及本《圣经》中的许多讹错,将古 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使欧洲人直接读到古希腊文的《圣经》和经典作品,他是当时首要 的《圣经》研究学者和《圣经》评注学的奠基人。伊拉斯莫的著述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 弊端,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做了准备。其次,他强调了教会、教皇以及主教等僧职人员 的问题,并非基督教本身的问题。基督教的信仰是崇高的,需清除的是教会中的弊端, 而非教会自身。天主教会中的问题应依靠和平手段,通过自我改革实现,不需建立新教 。再次,伊拉斯莫所做的大量工作,都是为了坚定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热爱并归属上帝 ,维护对天主教会的皈依。他主张在贤明的教皇领导下,以天主教的学说为依据,按福 音改变教会现状。他本人一直与罗马教廷保持关系。他对教皇和各国君主存有不切实际 的幻想。
伊拉斯莫是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和考订学家。16世纪上半叶,在欧洲被世人 公认为大语言学家的共有5人(注:除伊拉斯莫之外,计有:西班牙的仲尼噶(Zuniga)、 德国的勒克林(Reuchlin)、法国的伐卑尔·斯达帕林绥斯(Faber stapulensis)和布达 优斯(Budaeus)。)。其中伊拉斯莫既是精通古典语言的权威、著名思想家和人文主义鼻 祖,又是成就甚高的考订学家。他精湛于拉丁语,认为许多经院哲学家的拉丁语粗浅欠 通,而西塞罗时代的古典拉丁语又为时人所难懂,他采用接近口语、革新的拉丁语进行 译注,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伊拉斯莫提出,为使普通教徒都能直接了解《圣经》,将《圣经》译成各种语言并加 以正确的注释是十分必要的。那样一来,“农民耕田时便能吟唱《圣经》原句,织工们 在机梭的伴奏下便会哼着《圣经》的一些段落而织布,旅行者会用《圣经》故事减轻旅 途的疲劳”(注:《不列颠百科全书》“伊拉斯莫”条目。)。他鉴于自译的拉丁文《圣 经》距民众较远,便决定补学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他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各国学习拉丁语 以外语言的先驱。他参照几部《新约》希腊文译稿,发现罗马教廷钦定的哲罗姆通俗注 释本中,内容和语言上的错误甚多。于是他重新考订、翻译、注释了希腊文新约全书, 此即1516年在巴塞尔弗罗本出版社出版的《新式万有圣经》。他以历史眼光和理性态度 的译注和考订,同官方的译注大相径庭而引起轰动,故他被称为第一位《圣经》学者, 是大语言学家兼考订学家。他在《圣经》和古典文献的研究中,强调“应认真考察各节 的思想内容,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何时在什么条件下、依据什么及为什么而作”(注: 鲁·恩·班敦:《改革先驱伊拉斯莫》(R.H.Bainton,Erasmus,Reformer zwischen den Fruehten),哥廷根1969年版,第138页。)。伊拉斯莫惯于独立考订和判断,重视研讨 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寓言、神秘解释和句词的比喻。伊拉斯莫的《箴言集》包含了大量 格言、谚语和有趣的故事,成为欧洲知识界常用的手册。欧美的成语、习惯语不少来自 伊氏的《箴言集》。许多词句被歌德、席勒等文豪经常引用。伊氏为《箴言集》所写的 补充、随笔和考订,使西欧出现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这种文体的创始人之一便是伊拉 斯莫。伊拉斯莫作为语言学和考订学权威是人们所公认的。
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
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历史学家威廉·戚美尔曼在论宗教改革发生的一章中,对伊拉斯 莫曾有过生动的评述,其中写道:“他(指伊拉斯莫)的文学创作尖刻地反对当时教会和 世俗的蠢行,尽管这种反对是含蓄的,小心翼翼的,尤其是他那构思巧妙的笑话,语言 表达非常优雅、轻松明快,犹如万箭齐发,直中鹄的。他的思想极为开明豁达,特别是 在宗教问题上。只要没有危险,只要那些甚至是本阶级利益被他的讽刺击中的人也跟着 笑,他就豪无顾忌地畅谈。他由于复兴并且促进了古典文化,特别是由于把新约准确地 译成拉丁文而成为新时代的先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尽管他的金光闪烁的甲胄上蒙盖 着许多阴影,可是称他为开辟道路的新精神闯将,他是当之无愧的。”(注:威廉·威 美尔曼著:《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9—160页。)在1 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关于伊拉斯莫的表现和定位,有过两种不确定的评述,一 种是传统说法,认为伊拉斯莫维护罗马教皇,反对宗教改革,“对路德的学说一开始就 持否定态度”(注: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下册,“伊拉斯莫”条 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再一种则评论伊拉斯莫 “在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他采取了中立主义立场”(注:易杰雄主编:《文明的 狂飙疾进时代》,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我们认为,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 教改革的思想家,是与伦敦的科雷特、法国塔布列斯的勒非甫耳等人属于相同类型的早 期改革家。他们这些“罗马天主教会中有思想的人,承认教会内部需要改革。现代人们 对于宗教的需要,逼使教会不得不重新调整,以适应近世的新形势”(注:谷勒本:《 教会历史》,香港道声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天主教会内部对待本身的某些少数团体,认为改革必须重新发现已失去的真宗教。正 统派主张加强罗马教皇的专制,绝对服从罗马教廷和教会,成立耶稣会等;而基督教人 文主义派则主张回到新约圣经和教父圣典丛书当中,实现生活和道德的改革。伊拉斯莫 就是典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派。他的观点和主张,“大部分为德皇查理五世、英王亨利 八世所采纳,一部分为法王法兰西斯一世所采用。其他诸王,也觉得抱同样态度有利” (注:谷勒本:《教会历史》,第418页。)。“不应忘记,伊拉斯莫和托马斯·莫尔这 些主要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有自己特色的天主教改革家。”(注:菲利普·李·拉尔 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第924页。)
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1517年10月末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伊拉斯莫并 非持否定态度,而是十分赞赏和支持的。伊拉斯莫曾将“九十五条论纲”在1518年3月 全文抄寄给莫尔和科雷特,还写信向他们讲:“罗马教廷已经弃却所有的羞耻心,还有 什么比卖赎罪券更可耻的事吗?”同年10月又写道:“路德的文章,我想除少数靠炼狱 生活的人而外,没有一个人不赞成。”(注: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第579页。)路德根据伊拉斯莫于1516年出版的希腊文版《新约》的拉丁文译本的价 值和其它理由,在1519年称伊拉斯莫是“为我们争光的人和我们的希望”(注:菲利普 ·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第920页。)。1519—1520年,是伊拉斯莫一生 的关键时期,由于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逐渐激化,同伊拉斯莫的观点之间的分歧日益明 显。伊拉斯莫认为,教会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基础,宗教改革只能从内部做起,必须在 人文主义的教皇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不应使用暴力和分裂。因而他不赞成路德同教会 决裂的好斗态度。当一些神学家指控他为路德开路、路德孵出的正是他下的蛋时,他辩 解道:“不错,但是我下的这个蛋是只母鸡,然而路德却孵出了只斗鸡。”(注:威尔 ·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第580页。)伊拉斯莫虽不支持路德,但却同情路 德。他希望路德同罗马教廷和解。1519年2月,他建议弗罗本不再发表路德的著作,因 为火药味太浓。同年4月,他写信给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希望能保护路德。1520年10月 ,路德发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否定5种圣礼,全面同教会对抗之后,伊拉斯莫被 卢文的一些神学家控为路德动乱之祸端,伊氏一度被解除教授职位,并被迫迁居科隆时 ,仍希望公正审理路德的问题,给以路德平等的答辩权。当沃姆斯帝国会议(1521年4月 举行)召开之前,德国的一位诸侯请求伊氏支持路德时,伊氏说,“晚了”。他曾劝路 德服从教廷,认为这对改革有利,但被路德完全拒绝了(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 史》(宗教改革),第581—583页。)。而路德认为伊拉斯莫是怯懦的和平主义者。
伊拉斯莫同路德在宗教改革观方面的异同可归纳概括如下:
共同点:
(一)揭露与批判一些教皇、教会的严重弊端和神职人员的腐朽、堕落,主张废除禁欲 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仪式,提出建立合理的教会,一致批判传统的经院哲学。路德阅 读伊拉斯莫的《愚人颂》受到极大鼓舞;伊拉斯莫对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赞许的 。
(二)他俩都是学识渊博的名家。在信仰观上,都持“圣经至上论”,重视和提倡人依 靠信仰《圣经》得救,强调管理教会应以《圣经》为法律。在行动上都重视翻译《圣经 》和对《圣经》的注释,他俩对《圣经》的译、注工作,对欧洲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 动起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三)轻视下层劳动人民大众,认为民众愚昧无知,反对民众参政;认为群众运动必然 造成混乱,其结果比暴政更坏。
不同点:
首先是对于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态度迥异。
路德否定罗马教皇的神权,把教皇制度视为教会的一切弊端与罪恶之源。1520年左右 ,路德连续发表的《论善功》、《罗马教皇权》,特别是《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 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等重要文章和焚烧教皇对路德开除 教籍的敕令(12月10日),表示了同教皇的决裂,他走的是通过宗教改革,创建路德新教 之路(注:恩格斯将路德焚烧教谕的行为誉为可与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并论, 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44—445页。)。但伊拉斯莫谴责的只是好战的尤里乌斯二世那一类的教皇,伊氏 的主导思想是依靠人文主义的教皇来领导和支持天主教会本身的改革,反对创立新教。 他同教皇利奥十世、英王亨利八世等保持书信往来,伊氏把自己译注的《圣经》《新约 》等著述呈献给他们以及德皇查理五世和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希望自己得到帝王的支持 和保护。他的目的是使天主教的信仰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会得以长存。
其次是在宗教哲学、对待信仰和理性问题上的分歧。
伊拉斯莫同路德围绕人的“自由意志”进行过论战。1524年,伊氏发表《论自由意志 》一文,肯定在上帝主宰下,人的自由意志在得救问题上有一定作用。伊氏一方面承认 上帝的绝对意志,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他把事件分为:发 生、经过、结局三个阶段。主张发生与结局由上帝决定,但自由意志在事件发生的进程 中有作用。主因是上帝恩典、次因是人的意志。伊氏强调的“人的自由意志”是指能接 受知识教育,培养个性和“善行得救”,维护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的人文主义原则。此 篇著述影响甚大,后来被教会列为培养荣誉和基督教精神的“袖珍书”(注:理查德· 弗里登塔尔:《路德的生平及其时代》(Richard Friedenthal,Luther,Leben und Sein e Zeit),慕尼黑1979年版,第552页。)。伊氏强调自由意志的作用符合人文主义精神 ,但主张“善行得救”则是维护了天主教传统哲学。
路德坚持“唯信称义”、“人的受罚和得救,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受上帝主宰 ,人类表面上的自由意志是囚徒、是被征服者和奴仆”(注:赫·迪瓦尔德:《路德传 》(Helmut Diwald,Luther,Eine Biographie),柏林1982年版,第9页。)。路德主张人 的意志只限于在世俗王国中有某些作用,但在宗教领域永远是由上帝主宰万事万物,“ 善行”和罗马教廷的圣礼不起作用。
再次,在政治观上的明显不同。
伊拉斯莫是四海为家、在欧洲各地生活的世界主义者,他心目中并无祖国观念,他出 生在荷兰,但并未想到把《圣经》译为故乡文。他广交各国友人,曾为各国显贵所赞许 。在社会问题上他主张维持现状,巩固君主贵族的统治,而路德则截然有别。路德宣称 :“我为德国而生,甘愿为它效劳”(注:赫·迪瓦尔德:《路德传》,第9页。)。自 己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德意志”。路德的宗教政治纲领是为实现德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 的统一。路德提出政教分离、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天塌下来,法律也要运行”,这 都是伊拉斯莫所没有的。
最后,关于宗教改革的目的、方法之别。
伊拉斯莫同路德一样,都认为清除教会弊端、宗教改革是必要的。但两人改革的主张 明显不同。伊拉斯莫是天主教宗教改革家,他主张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天主教会,反对“ 把教会撕成两半”,反对建立新的教派。伊氏改革的方法重在两条,一是民众直接读懂 《圣经》,信仰、热爱上帝;一是扩大古典文化知识,通过教育,重整人类道德,恢复 早期基督教的纯洁、平等状态。他提倡细水长流,长期忍耐。他认为:“路德的愚蠢批 判,尽管有些地方是合理的,但整个批判的破坏性太大,他像服错了药一样,非但不能 医治疾病,反而会加重病人本来早已岌岌可危的病情……路德的所做所为只会使基督教 人道主义者们所主张的改革教会的事业威信扫地。”伊拉斯莫还宣称:“改革必须在传 统的社会政治体制的框框内进行……其他任何一种更为激进的批判和反对形式……在伊 拉斯莫等看来都是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的危险冲击,是导致全面混乱及平民造反的 开端。”(注:伊·恩·奥西诺夫斯基著:《托马斯·莫尔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第180、220页。)伊氏在致红衣主教洛伦佐·坎佩基奥(12月6日)之信中曾明确写道: “改革不成,我宁可等待一段时间,革命我是不愿见的……你可相信,我伊拉斯莫对罗 马是忠心耿耿的。”(注: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第583页。)
而路德虽然得益于伊拉斯莫的著作,却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信仰,他 代表新教诸侯和资产阶级利益,通过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路德新教。
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是当时尼德兰卓有成就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圣 经学者、教育学家,文学、语言学、考订学权威和天主教宗教改革家。他的足迹遍布西 欧,在荷、英、意、法、德、瑞士等国广泛传播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促进了人文主义 运动的发展和天主教宗教改革。
伊拉斯莫坚信《圣经》、酷爱古典文化,他编辑出版了几乎所有古典作家和教父著作 ,以及溯源于希腊原本并附有拉丁文评注的《圣经》。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 爱。他一生留下的3000多封信札,是珍贵史料,有待进一步整理和评析。
伊拉斯莫的宗教宽容思想为路德密友梅兰希顿所吸收和赞佩。梅兰希顿对伊拉斯莫曾 评述道:“他开通了穿过森林的林间通道。”“他作为一位令人尊敬的首创者,在源头 处发出呼喊,并因此肯定了人类的伟大,使那已经暗淡下去的目标重新放出光彩。”( 注: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第2页。)人们把英国从亨 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称为“伊拉斯莫运动”。伊拉斯莫的作品在英国拥有广泛的 读者。英王诏谕,所有的教堂都应陈列伊拉斯莫的《圣经》文本。伊氏的许多著述成为 宗教改革的主要参考文献。
伊拉斯莫风格典雅、论辩犀利的作品,在17、18世纪得到伏尔泰的高度评价,海涅、 莱辛、歌德把伊拉斯莫视为同侪,西欧各大学对伊拉斯莫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十分崇拜 ,他的《学术讨论》被用作教科书。
20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伊拉斯莫复兴运动”,伊拉斯莫的普世教会思想及和平 主义,曾受到人们的重视。伊拉斯莫著述浩瀚,历史地位重要,堪称为“伊拉斯莫学” 。限于资料阙如等条件,我国对于伊拉斯莫的研究,长期处于尚未展开的阶段。为了抛 砖引玉,本文试提了一些浅见,特向专家和同行请教。
标签:宗教改革论文; 基督教教义论文; 基督教教育论文; 世界文明史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教皇论文; 新约论文; 人文主义论文; 圣经论文; 天主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