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徐涛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徐涛

徐涛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灶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期,共挑选8例患者,临床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整理,包括症状、组织病变以及免疫表型等。结果:患者中男性共2例,女性共6例,其中拥有临床症状者仅2例,7例患者病灶位于胰腺组织内,1例则位于组织外侧。所有患者病灶均呈实性囊肿,通过显微镜观察囊肿内细胞形态与常规肿瘤细胞相似度极高,总体呈假乳头状。囊肿组织内细胞部分出现透明样病变,细胞间质液黏稠,并且可观察到胆固醇样的结晶体,经过为期24个月到60个月的观察后未发现有癌细胞转移情况。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发病率较低,其中女性患者比例更大,利用组织观察和免疫检查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囊肿;准确判断;免疫表型

【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82-01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的日常饮食均处在无规律的情况下,由此导致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胰腺肿瘤是消化道肿瘤当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种,但是其转变为恶性肿瘤的几率较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就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其发病率极低,但对人体影响较大[1]。本文即是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如下为具体研究内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8例患者手术时切下的肿瘤标本。患者中男:2例,女:6例,患者年龄中最低值为27岁,最高值为49岁,中位年龄为(35.71±1.33)岁。其中6例患者是在常规健康体检过程中发现,另外2例则是因腹部疼痛入院治疗时发现,经过临床影响血检查显示患者的胰腺头部、尾部具有明显的实性囊肿占位情况,并且患者血液中糖分、淀粉酶含量以及尿液中淀粉酶含量均没有异常波动。

1.2方法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样本进行固定处理,选择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然后以石蜡对组织进行包埋和切片。样本染色时使用苏木素伊红,要求将样本完全浸润,避免组织观察时遗漏细节。生化免疫检查采用的是SP抗体检验法,所使用的抗体包括波形蛋白(Vimentin)、α-抗胰蛋白酶(AAT)、糖分解烯醇酶(NSE)等[2]。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

2、结果

2.1临床症状

患者男女比例为1:3,其中6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另外2例中1例出现上腹部中度不适感,1例出现上腹部明显疼痛。外科手术观察可以看出,8例患者中肿瘤病灶位于胰腺尾部者共5例、位于胰腺侧面者共1例、位于胰腺头部者共2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血液中铁蛋白、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等数据均正常,外科手术诊断患有胰腺囊性肿瘤者共5例、占位性肿瘤者共3例。经过为期24个月到60个月的观察后未发现有癌细胞转移情况。

2.2组织病理

在肉眼下,患者病灶直径最低值为2.3cm,最高值为12.7cm,中位直径为(7.71±0.32)cm。病灶形状均呈椭球形,瘤体表面覆盖部分包膜,切片后可见瘤体内部呈囊实性病变,内部结构颜色呈暗红、暗灰或暗黄色,并且细胞间液颜色呈褐色或暗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灶内结构呈巢状,并且呈现假乳头状结构和囊状结构混合形态,患者肿瘤病理学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在中央实性区域内分布着呈片状的圆形细胞,并且其中有部分细胞呈现透明状病变。部分细胞特性为嗜酸性,肿瘤病灶的边缘开始模糊,但组织内部存在以胶原纤维构成的分隔组织。其中假乳头状结构区域内,该结构在包围新生血管,继而形成了假乳头形态,这类细胞组织并不含有真性的上皮细胞,并且细胞当中还伴有玻璃样的病变。从总体上来看,肿瘤内部细胞形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细胞内部可见体积较小的和人,但未见明显的有丝分裂活动迹象,细胞之间的边缘较为明显。在囊状病灶部位可见明显的小面积出血情况,并且该区域内肿瘤组织的纤维化程度较高,少部分组织伴有钙化、玻璃样化等病变,而纤维化的区域内还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浆细胞浸润情况。

2.3免疫表型

在中秋组织免疫表型判断时,以病灶组织内细胞结构着色情况来判断,颜色附着明显判断为阳性,不产生着色情况则判断为隐形。其中以波形蛋白抗体检验时8例患者均呈强阳性;以α-抗胰蛋白酶抗体也均呈强阳性;以糖分解烯醇酶抗体检验时呈阳性者共5例,占比62.50%;并且患者的Syn、CD10、CD56等检验也均呈阳性,PR、CgA、EMA检查则呈阴性。

3、讨论

从现代医学研究中可以发现,目前为止我国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发病人数近有百余例,说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极低。可一旦发病转变为恶性肿瘤的几率较高,并且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大多数出现在青年或中年时期[3]。由于这类疾病恶性肿瘤转化率较高,因此就需要对其病症进行准确的判断,以免耽误治疗时机。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8例患者当中仅有2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说明在健康体检时就需要提高对这类疾病的检查力度。

在组织病理学研究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灶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其属于假乳头状结构和囊性结构相结合的复杂体系,而且在病灶中央位置具有新生血管,细胞间的界限较为清楚,但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细胞内核仁虽然可以看到,但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有丝分裂活动[4]。同时病灶还存在明显的纤维化、玻璃样病变情况,这类病变区域的细胞结构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另外,利用免疫租花分析能够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因为该类疾病组织细胞采用波形蛋白、α-抗胰蛋白酶抗体检查均100%呈强阳性,而采用糖分解烯醇酶检查表现的阳性率为62.5%。

参考文献:

[1]李海峰,蒋乃军,吴茂斌,等.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附1例报道及临床病理学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08):938-939.

[2]卢长江,陆才德,吴胜东,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25(04):294-297.

[3]原春辉,修典荣,石雪迎,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01):11-14.

[4]杨世平,鲁昌立,黄子星,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附8例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01):85-88.

论文作者:徐涛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徐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