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志[1]2004年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 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黄疸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肿瘤切除加胆肠吻合术,但对于多数患者而言病变发现时往往较晚,已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或吻合术,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失去治疗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由于其创伤小、引流效果好,绝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常导致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多系统、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表现为高胆汁酸血症、肝肾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等。本课题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黄疸缓解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生物活性的变化,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1.从分子水平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对愈后的影响;2.探讨不同非手术引流方法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依据治疗时胆汁引流途径分成叁组:外引流组13例,置入外引流管19根;内外引流组17例,置入内外引流管22根;内引流组15例,置入金属支架21枚。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且于术后2周再次检测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TNF-α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全血溶血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3、CD_(56+16)、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D丫CD,)。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相关指标间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术后全身状况改善。外引流、内外引流及内引流叁组总胆红素分别由术前(343.54士105.56)林mol/L、(337.97士116.26)pmol/L、(321.19士110.50)p mol/L降为术后(290.56士103.46)pmol几、(27564士103.09)p mol/L、(283.72士104.95)p mol几,与术前比较,引流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叁组间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无显着性差异(P>.05)。所有患者在引流术后1周血清谷丙转氨酶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2周内外引流组及内引流组降低明显,而外引流组无明显改变。飞NF一a及细胞免疫功能在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NF一a在外引流、内外引流及内引流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士19.95)pg/ml、(107.26士19.10)pg/ml、(109.98士16.24)pg/ml降为术后的(一04.32士19.59)pg/ml、(93.61士15.92)pg/ml、(83.92士13.43)pg/ml,其中内外引流、内引流组术后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内外引流组及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CD4、CD56+16、CD4/CD: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S则明显低于术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0.05);而外引流组患者术后血清TNF一a及外周血CD4、CD3、CDS、CD56+16、CD4/C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且翔F一a与A拼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外引流组、内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前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0.76,0.94,P值均<0.01;术后r分别为0.94,0.59,0.93,P值均<0.05)。结论1.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有效而重要的方法,可以明显改 善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2.恶性梗阻性黄疽时存在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胆道内 外引流或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着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3.TNF生物活性升高,是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可能 也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直接原因。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细胞免疫/肿瘤坏死因子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D4/CD,)。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相关指标间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术后全身状况改善。外引流、内外引流及内引流叁组总胆红素分别由术前(343.54士105.56)p mol/L、(337.97士11626)pmol/L、(321.19士110.50)pmol/L降为术后(290.56士103.46)pmol/L、(275.64士103.09)p mol/L、(283.72士104.95)“mol几,与术前比较,引流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今,叁组间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无显着性差异(P>.05)。所有患者在引流术后1周血清谷丙转氨酶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2周内外引流组及内引流组降低明显,而外引流组无明显改变。TNF一a及细胞免疫功能在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NF一。在外引流、内外引流及内引流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士19.95)pg/ml、(1 07.26士19.10)Pg/ml、(109.98士16.24)pg/ml降为术后的(104.32士19.59)pg/ml、(93.61士15.92)pg/ml、(83.92士13.43)pg/ml,其中内外引流、内引流组术后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内外引流组及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CD4、CD56*,6、CD4/CDS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S则明显低于术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0.05);而外引流组患者术后血清INF一a及外周血CD4、CD3、CDs、CD56+16、CD4/ens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且TNF一a与A耳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外引流组、内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前相?
朱立东, 陈孝平[2]2007年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 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着改善。
参考文献:
[1].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其意义[D]. 张德志. 安徽医科大学. 2004
[2].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其意义[J]. 朱立东, 陈孝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7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肿瘤坏死因子论文; 肝穿刺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胆道梗阻论文; 总胆红素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