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记忆的“骗局”——如何拥有好记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骗局论文,记忆论文,好记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身边,多少出现过一两个记忆牛人,比如小学班主任,开学第一天就记下所有同学的姓名;再比如初中历史老师,历朝历代的人物和事件倒背如流。
钱钟书任教于清华大学时,他的学生无不感叹其记忆力惊人。有一次,中文系同学在图书馆遍寻一首唐诗的典故未果,刚巧碰到钱钟书,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告诉他,到哪个架子哪一层的哪一本书上能查到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也因此叹服于钱先生的记忆力。
当然,有人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也有人提笔忘字,记性稍差。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英语单词背了无数遍都记不住?考题答案明明就在嘴边却无法记起?事实上,有时候并不是你记性差,而是记忆在和你玩捉迷藏,或是你错用了记忆的方法。
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记忆力都是一项非常实用的能力。我们就让记忆来说话,看看日常都有哪些记忆陷阱可以躲避,我们又如何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吧!
我的主旋律
记得慢又忘得快,怎么办?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平日里要记英语语法和单词,要记数学、物理和化学公式,要记语文诗词和文言文……这些就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烦恼。像数学之类其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莫过于记英语单词了。
记得有一次早读时,英语课老师布置了任务,说要在中午听写一些单词,不会的学生就不能回家。当时我立刻变得愁眉苦脸。英语单词正是我的软肋,平时几分钟也记不了一个单词,而这时却要背将近30个单词。唉!没办法,我只得拼命地记,用笔在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纸用了一张又一张,可单词却好像不听话的虫子一般,就是不肯进入我的脑子。后来早读时间记不了,我只能无论到哪都拿着抄的单词看上一两遍。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我连正常课堂上老师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虽然最后我成功地听写完了单词,可是却浪费了一上午的时间。最可气的是,到了第二天,这些经过刻苦记忆的单词又被忘得一干二净了,想要再记一遍可当天又有了新的单词。
就这样,到了考试时,我的英语成绩不出意料的还是不及格。在家长和老师的责怪声中,我感到很委屈。我也认真地学习英语了,可为什么总是记不住呢?
河南高中生薛明磊
打开问号:
相信不少同学有磊磊这样的烦恼:记得慢,又容易遗忘。多数情况下,这恰恰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在作怪。
人的记忆都是由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构成。我们背一个单词,从看见它的第一眼就会有一个印象,并瞬间将它保存在大脑中,这就是感觉记忆。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非常短,超过2秒就会遗忘,而且信息存储量也很小,最多只记得9个字母。
比感觉记忆强的是短时记忆,如一分钟记下一个单词,靠的就是短时记忆。然而磊磊同学烦恼的是,他几分钟也记不了一个单词!对此,心理学家早有相关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超过这个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也就是说,要解决记单词慢的问题,不妨试着将要记的单词分成组,每组7±2个字母或单词,一组一组地记,会记得快很多、准确很多。
可为什么仅过了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好不容易记住的知识又忘得一干二净了呢?这是因为短时记忆同样不能保持长久,要想真正记得牢,还要靠大脑的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能保存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上也没有限度。而要获得长时记忆,将单词、课文等知识长久记住,秘诀其实很简单——“学而时习之”!心理学家发现,遗忘的速度总是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经常复习,并且在首次记忆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认,间隔时间(即复习周期)从9小时、1天、2天、5天逐渐拉长到31天,坚持做下来,遗忘就被我们赶跑啦。
话在心口难开
中考结束后,我在家闷了一个星期,越想越不甘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距离重点高中只有一分之差!
初中三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中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却发挥失常,名次直掉二十多名。或许从那时开始,就注定了我接下来的失败,也是从那次模考开始,爸妈很伤心、着急,他们担心我经不住中考的考验,便为我找辅导老师、报冲刺班。妈妈好几次忧心忡忡地问我:“你是不是最近学习心不在焉?”我回答说没有,妈妈就无奈地叹气。我也很焦急呀,不知怎么办才好,中考一步一步逼近,我则越来越紧张和焦虑。
中考如期而至,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为什么?!考场上,我明明记得答案,知识点、公式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忘记了?当时,我感到记忆像是故意和我作对,每次我都快要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唉!答案都到心口了愣是跳不出来。那一刻,我拿着笔在考卷上点了又点,直到手忍不住颤抖,额头不停冒汗,最终也没能写出答案。强烈的挫败感在心中盘旋着不肯走,最郁闷的是,在我提笔写其他答案的时候,那些想不起来的题目又会跑出来,我又几乎就要知道答案了,于是忍不住去思考、回忆,而时间就在我的自我纠结中滴答溜走!
山东初三学生陈佳遥
打开问号:
佳遥同学这是碰到“舌尖现象”了!话到嘴边却无法记起,在心理学中称为“舌尖现象”。这是由于我们的记忆在提取信息时遇到困难,例如:佳遥同学明知考题的答案,但是由于考试时情绪紧张,就会一时想不起来。佳遥同学也说,“那些知识点、公式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她还提及自己在考场上“手忍不住颤抖,额头不停冒汗”,可见她当时有多紧张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类情况,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无法摆脱“舌尖现象”。例如:路上遇到好久不见的小学同学,你看对方十分眼熟,而他的名字也呼之欲出,可你就是无法及时叫出他的名字;和朋友聊起某部新上映的电影,你本想介绍该片男主角曾扮演过的一个角色,可你“那个、那个”说了半天就是无法接下去。情绪一时紧张或记忆受到其他信息干扰,都会令人有口难开。
此外,“舌尖现象”还和大脑记忆的线索有关,记忆中和目标词语相关的线索太多,反而会阻碍大脑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说白了,就是你想得太多,因此想不起来了。克服“舌尖现象”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这时会比较容易想起来。
对于佳遥同学的记忆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考试时的紧张情绪。相信你很有实力,不妨试着让心态放轻松,记忆一定会主动来敲门哦。
提高记忆力有妙方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做了一项记忆实验,他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这种现象即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记忆过程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现象。因此,学习内容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记忆效果就会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结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早已熟记于心,可中间的诗情画意却总是模模糊糊。
不仅如此,在记忆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内容也会相互抑制,学习材料的性质越相似,抑制就越严重。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比如:把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放在开头和结尾进行记忆;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背课文时,要变换顺序,如顺着背的同时,采用“中间开花”的形式强化记忆,这样可以克服中间部分记忆差的问题;不同的学习内容要穿插着来记忆,这样可以避免其相互干扰。
其实,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区别更多在于记忆方法,而不同的方法对于记忆内容的提取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大脑运作方式,尽量使学习和做事的方法能够与脑协调,从而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潜能。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实用方法。
1.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
2.兴趣浓厚 感兴趣就很容易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经过理解的东西往往能记得牢、记得久。
4.过度学习 在记住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
5.及时复习 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地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
7.读、想、视、听相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视觉和听觉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点~11点,下午3点~4点,晚上7点~10点,为最佳记忆时间。
1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防止过度疲劳,才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11.储存与提取信息保持一致性 尽量在与提取信息相似的情景中记忆知识,如在考场上需要将知识提取出来,就要在与考场相似的情景中记忆知识,这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