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 天津市河北区 300250
【摘 要】新医改政策中医联体建设与医师多点执业的开放对于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在医联体模式下发展,需要明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兼顾统合性与独立性;应加强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为人才的交流与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平台;机构应该主动出击,选择性的吸引优秀医师到进行多点执业;引进多点执业医师,要保证医疗质量与风险统一控制。本文从以上四点,对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在医联体模式下引进多点执业医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师管理 医联体模式
在新医改政策指引下,医联体建设与医师多点执业,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关注焦点。在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的指出探索发展医疗联合体与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要求。如何借助医联体模式与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更好的自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需要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医疗联合体(医联体)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层级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合起来,成立协作联盟或组建医疗集团,成为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患者在医联体内,可以享受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医疗中心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专家坐诊、远程会诊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1]。在国家的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师多机构执业成为趋势,医师多机构执业,有助于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医师多点执业有助于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杜绝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医师“走穴”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2]。
当前医联体建设正处在探索与发展的初步阶段,医联体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医联体内各单位的责、权、利仍未完全明确,分级财政导致补偿机制不到位,长期利益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双向转诊遭遇医保、药物、价格等障碍、核心医院人才不足等。但是不可否认,医联体建设有助于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借助区域医疗中心机构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发展自身,从而提高社会居民就医效率,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国家对颁布新医改政策的规划目标。
在现有的社会医疗环境中,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其掌握医疗资源较少,对于医疗卫生人才的吸引程度低,无法吸引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以致其发展缓慢、医疗质量与效率低下,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而医师多点执业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医疗人员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监督,医生群体从“从属于单位与体制”逐渐转变为“从属于社会与领域”,这对于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讯息。
在广东省一项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研究中却指出,医师对于多点执业的质疑与认为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医疗风险不清晰,医生利益得不到保障,所在医院抵触等诸多顾虑。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制度传统,也将医师的职业发展与成长与所在医院紧密的捆绑,一旦脱离的单位的体制,就要面临承担职业发展停滞的情况。
而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发展的经验来看,注重机构间金字塔式规划结构,明确功能定位,人力资源的共享,为医联体的发展提供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也遇到了诸如资源集约化问题、人才依法流动、报销模式改变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难点。
不可否认,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在社会医疗卫生体系各机构间中属于弱势的一方,但是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却又需要承担并满足基层民众对于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家的新医改政策,正是关注到了以小规模医疗机构所代表的社会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开始探索并发展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医师多点执业这两大举措。而作为弱势一方的小规模医疗机构,如何借助新医改政策的实施,达到自身发展,满足基层民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在医联体模式下发展,需要明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战略上需要兼顾统合性与独立性。
医联体模式下,对于质量战略制定,要结合实际环境。医联体建设要以质量稳定为前提。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联动机制,严格培训医联体内医务人员掌握、检查有关质量标准及操作规范,保证有效实施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掌握上转、下转指诊与适应证,保证患者得到治疗全程的管理与医疗质量的稳定,才能最终实现有序就医。
以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利用率为目的,为区域内所有居民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在这个前提下,医联体的发展要从区域全局出发,满足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作为医联体的一员,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要符合医联体发展的整体规划,要协调区域联体内核心医院的发展方向,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区域优势的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医联体的统合、高效的优势,共同发展。但与此同时,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也要兼顾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作为独立的医疗机构,其主要功能首先是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医联体中的其它医疗机构对于其周边社区环境、居民医疗卫生需求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了解,这就需要小规模医疗机构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反应并调整方向,方能解决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而这是就需要小规模医疗机构保持一定的发展独立性。只有兼顾统合性与协调性
二、以医联体建设为依托,应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为人才的交流与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平台。
大型公立医院拥有病源、大型先进设备、科研课题申请等诸多资源优势,在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执业,医师有着职业发展、医疗环境、风险规避等诸多保障。反观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病源、设备、风险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医师不敢轻易决定在其机构进行执业。但是依托医联体的建设,小规模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与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协商与沟通,从机构层面上加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质量标准统一、医疗风险管控等问题的协调,同时加强机构间科研课题、职称评定的统一与延续等问题,解决医师对于多点执业的后顾之忧。如果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机构间人才交流平台能够建立,将对小规模机构产生强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医疗机构不应被动的等待,而应该主动出击,选择性的吸引优秀医师到本机构进行多点执业。
在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的前提下,在建立了机构间人才交流平台上,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发展目标与需要,针对性的引进专业医疗人才与团队。医疗机构先要能够获得长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聘请一些老专家、老主任,妄图以专家、主任的名望获得患者的认可,带动医院得发展。现代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化、协同化、系统化的实用科学,某一项医疗技术的引进,某一个临床学科的建立,都需要医疗机构为其提供足够的配套资源,这不是简单的引进一位专家或是以为主任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引进大量人才甚至是整个团队才能够建立起的。然而小规模医疗机构面临医疗资源少,资源质量低等问题,机构全方位发展,同时引进多学科、多技术的设想根本不能实现。这时就需要机构的管理人员,充分考虑机构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医联体发展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以发展战略为导向,筛选适宜的学科与技术进行重点的发展,对相应的医疗人才进行重点引进,集中可调动的资源进行重点发展,才能带动机构整体向良好的方向前进。
四、医院引进多点执业医师,要加强医疗机构间的沟通,保证医疗质量与风险统一控制。
正如前文所说,医联体建设需要保证患者的治疗全程管理以及医疗质量的稳定,才能达到有序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由于现行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利益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加大了医师对于多点执业中医疗质量与风险控制的顾虑。所以小规模公立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疗质量与风险的控制与监督,通过医联体平台,加强与大型公立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质控风险监管体系。同时加强机构间人力资源信息的互通互访,对多点执业的医师进行无缝化管理,做到诊疗行为信息透明、过程可溯、责任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稳定的医疗服务,多点执业医师能够明确利益与责任,机构能够有效控制与规避风险,从而保护患者、医师、机构三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胡善联,真正医联体难度很大[J]中国卫生,2013(4);37
[2]张引 医师多点执业的积极作用分析 【J】 医学与社会,2010.2(23);12-14
作者简介:金懿,男,汉族,籍贯天津,1987年5月生,医院管理,本科,社科实习研究员
论文作者:金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医疗机构论文; 多点论文; 小规模论文; 医师论文; 医疗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 机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