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 徐州 2212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将其设置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于本院出生的30名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设置为参照组,分析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宫产、早产儿、母乳喂养、胎膜早破、催产素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同时,经针对性护理,患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多方面因素均可能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通过加强护理干预的方式,可缓解患儿症状,控制病情,保障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280-02
新生儿黄疸,见于新生儿时期,是临床常见症状,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掌握新生儿黄疸程度。虽然,大部分新生儿黄疸,于出生后逐渐出现,多表现为良性经过,但是,产科与新生儿科必须重视,警惕是否为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据相关研究显示,间接高胆红素血症,未经治疗,伴有潜在神经毒性,直接高胆红素血症,提示患儿伴有肝脏或全身性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影响小儿生理发育。然而,分析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是对症治疗的前提[1]。基于此,本院以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与30名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对象,分析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将其设置为观察组,18例男,12例女,年龄为3~9d,(6.3±1.04)d为平均年龄。另外,选取同时期于本院出生的30名非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设置为参照组,16例男,14例女,年龄为3~8d,(5.1±1.27)d为平均年龄。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为0~10d,观察组患儿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2)研究对象家长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3)出生体重≥2.0kg,孕周≥38周。
1.2.2排除标准 (1)年龄大于35岁,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严重贫血的孕妇。(2)出现羊水早破、胎头吸引、产钳助产、臀位助产等现象的孕妇。(3)产前,使用氯丙嗪及安定等药物的产妇。
1.3 方法
1.3.1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本次研究的60名新生儿,回顾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出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剖宫产、早产儿、母乳喂养、胎膜早破、催产素等。
1.3.2护理方法 (1)日常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纯母乳喂养,每日喂养次数大于8次,在母乳喂养不足的情况下,配合奶粉与白糖混合喂养。住院首日,2次喂奶间隔期间,抚触患儿,按摩腹部,每日>2次,每次时间≥20min。住院第2d起,吃奶1h后,进行游泳训练,每日2次,每次坚持10~15min。针对频繁呕吐患儿,采用1%碳酸氢钠溶液,进行1次洗胃,将胃内残留粘稠羊水清除干净,预防酸中毒,控制黄疸病情。24h内,未排除胎粪或第3d仍未完全排除胎粪的患儿,予以温盐水灌肠,按摩腹部,促进排便。(2)保暖护理:新生儿黄疸治疗期间,保暖是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新生儿,调节体温的中枢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黄疸新生儿,体温偏低,需温床保暖,维持体温于36.5℃~37.0℃范围内,有助于黄疸消退。(3)光照护理:目前,蓝光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方式,而在此阶段的护理,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联系。治疗前,护士帮患儿戴适宜的眼罩,强调保暖,且适当补充水分与热量。另外,加强臀部护理,防止褥疮,预防感染。治疗期间,护士密切监测患儿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予以对症处理。(4)经络调理:以新生儿生理状态为依据,给予针对性的护理。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17例为平衡状态,面色润泽,大便每日4~5次,吸吮中等,活动度适中,每日睡眠时间大于17h,各予以100次补脾经、补肾经和补肺经,各50次清肝经、清心经。9例偏实状态,面色偏红,每日大便低于4次,吸吮强,易动,哭声响亮,每日睡眠时间低于17h,各50次补脾经、补肺经和补肾经,各100次泻肝经、泻心经,同时,推六腑、清小肠,各50次。4例偏虚状态,面色偏红,大便每日不足4次,每日睡眠时间低于17h。各100次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以足三里、三阴交为准,各按揉100次,推三关、揉板门,各50次。
1.4 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参照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同时,观察分析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胆红素水平,包括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
1.5 统计学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χ2)检查,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相关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参照组剖宫产、早产儿、母乳喂养、胎膜早破、催产素发生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剖宫产、早产、母乳喂养、胎膜早破以及催产素均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
2.2 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
针对观察组患儿,护理前,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11.5±53.87) mol/L、(385.2±49.97)mol/L,护理后,分别为(198.4±39.75)mol/L、(149.5±46.82)mol/L,护理后显著低于护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434,t2=18.852,P<0.05)。
3.讨论
据相关报道显示,60%足月儿与80%早产儿出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症状,而积聚的未结合、无极性的脂溶性胆红素是引起皮肤黄染的关键原因。此类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主要在血红素氧化酶、胆绿素还原酶和网状内皮细胞中非酶性还原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性黄疸与短暂性胆红素升高,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但是,病理性黄疸,或者胆红素持续升高,对新生儿神经发育可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诱发各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由于衰老的红细胞破裂,胆红素难以经由肝脏,进行有效代谢,且无法排出肾脏,进而诱发高胆红素血症[2]。经本次研究发现,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剖宫产、早产、母乳喂养、胎膜早破以及催产素。在分析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患儿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可见,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控制胆红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生存质量。
新生儿肠腔内胎粪包含80-100mg胆红素,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量的5~10倍。传统观念认为,产后第3d,产妇才下奶,产后6~8h,新生儿方可喂奶,新生儿自理能力差,造成大部分新生儿生后喂奶较晚,每日所摄取的热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加之新生儿肝脏发育尚不成熟,胃肠蠕动不足,导致胎粪长时间留于肠内,最终导致胆红素含量增高,引起新生儿黄疸[3]。抚摸新生儿,经由皮肤感受器,传送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与生理反射,增加胃肠激素、胰岛素分泌量,促进胃蠕动与排便,达到改善患儿消化系统的目的,优化其吸收与消化功能,有助于控制病情[4]。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且加强临床护理,可保障患儿生命安全,促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青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母婴世界,2016,(14):193-194.
[2]王铁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2):104-105.
[3]宾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707-708.
[4]聂勋梅,李原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78-281.
论文作者:梁侠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胆红素论文; 新生儿论文; 血症论文; 患儿论文; 因素论文; 黄疸论文; 胎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论文;